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近年来,福建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机制创新为引擎,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让藏在深山、守在田间的“小特产”,成长为强县兴业、富民增收的“大产业”,为乡村振兴源源不断地注入内生动力。
拓展空间 破解田地难题。福建多山少田,人均耕地面积仅0.6亩,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面对土地资源约束,福建各地探索出独具特色的破题之道,将闲置空间、零散地块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宝地”。
在“中国食用菌之都”古田县,“菌粮争地”曾是制约产业发展的难题。直到“菇光互补”模式的出现,这一矛盾才得以化解。走进古田杉洋村的光伏菇棚示范基地,连片的光伏板整齐排列在棚顶,棚下则是标准化菇房,香菇、银耳等食用菌茁壮成长。光伏菇棚比传统菇棚架层增加2层,每亩年种植量可增加4000棒,亩产量增长20%,真正实现了“一棚两用、一地双收”。
古田县还采用“光伏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让企业获得绿电收益,村集体通过土地租金实现增收。据统计,该项目每年可为光伏企业带来收益1101.4万元,合作社每年增收69.37万元,菇农每年可节约成本62万元左右。
无独有偶,漳州市芗城区的“移动智慧菇房”深挖“闲散潜力”,在该区天宝镇高速桥下的闲置空间、村民房前屋后的零散地块,68个蓝白相间的移动智慧菇房错落分布,组成了独具特色的“天宝菌菇部落”,这种模式有效破解了产业用地难题。
天宝镇采取“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三方联动模式,企业以每个菇房每年6000元的价格承租,以“零租金方式”提供给群众种植,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合作社以保底价收购,降低了农户的种植风险,形成多方共赢格局。
价值倍增,延长产业链条。如何让“小特产”变“大产业”?连城的地瓜、安溪的藤铁给出了答案——通过延伸产业链、打造价值链、做强品牌链,让昔日的“田间货”走出深山,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在“中国红心地瓜干之乡”连城县,地瓜产业不再是“土疙瘩”。当地创新构建“政策链、生产链、加工链、供应链、品牌链、服务链”六链融合的发展模式,让传统地瓜产业焕发新生机。
“我们建立了从育苗、种植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体系,开发出十大系列160多个品种。”连城县地瓜产业发展协会负责人介绍。通过建立地瓜种质资源圃、脱毒种苗组培中心等科研平台,推广绿色防控和智能化栽培技术,地瓜产业实现飞跃。目前,连城地瓜干占据全国80%以上的市场份额,全产业链产值达145亿元。
同样“逆袭”的,还有安溪县的藤铁工艺。安溪藤铁工艺源于清代的竹编技艺,过去只是农户的“副业”,如今通过“非遗+现代设计”,“产业+电商”的创新,这门“老手艺”让曾经的贫困县站上了国际舞台。
为推动藤铁工艺“破圈”,安溪县引入200多名专业设计师,建立“非遗技艺传承基地”,形成完整产业链。此外,还建设了藤铁工艺产业园、电商园等平台,推动藤铁工艺与茶产业、建材陶瓷等深度融合,发展工业旅游等新业态。目前,安溪藤铁产业年产值达286亿元,产品远销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山海协奏,产业兴闽。福建正以特色产业为笔,以创新机制为墨,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奋力书写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

(福建省农业农村厅供稿)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