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蔬与糖料蔗轮作种植提高亩均产值,无人机低空盘旋于果园上空精准撒肥,人工智能技术与农业机器人协同作业……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广袤田野上,一幅充满科技感的春耕画卷正徐徐展开。
粮糖轮作助农增收
走进位于隆安县那桐镇方村的广西金穗农业集团(以下简称“金穗集团”)方五红薯种植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繁忙而热闹的劳动景象。挖薯机在地里来回穿梭,一颗颗饱满且色泽鲜红的红薯从泥土中翻滚而出,瞬间铺满了田垄。工人们正忙着将成熟的红薯去泥、分拣、装袋、装车,田间地头弥漫着丰收的欢声笑语。
金穗集团持续探索土地轮作种植模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香蕉标准化种植与马铃薯、红薯种植轮作,并择机开展糖料蔗示范种植,各农业基地呈现一派春收春种的喜人景象。
“去年,我们由香蕉改种了红薯,今年风调雨顺,加上种植技术有一定的积累,亩均产量预计能达到6000斤以上,近期能卖到1.5~1.6元/斤。”金穗集团种植基地场长李艺林说。为提升红薯的品质和产量,方五红薯种植基地引入新的种植技术和设备,挑选适合本地土壤和气候的高产品种,种植全程严格把控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采收的产品主要销往本地及周边城市的农贸市场和超市,部分加工成红薯干和淀粉等产品。”李艺林说。
除了红薯,金穗集团还在原本种植香蕉的土地上反季节种植马铃薯,采用机耕、机种、机收、水肥一体化灌溉和无人机植保等全程机械化方案,去年10月份种植,今年2月份就采收上市,每亩产量能达到3000公斤,市场价格也很可观。
“3月后,马铃薯采收工作就接近尾声。之后,金穗集团将对基地进行机耕翻土,轮作种植甘蔗优良新品种——桂糖44号。”金穗集团生产技术部经理卢景宝说,“我们全程机械化作业,13天左右就可以完成1200亩的种植任务。”
今年以来,金穗集团香蕉甘蔗轮作面积已超5000亩。种植全程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肥一体化系统、机械化种植及采收技术,创建甘蔗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打造金穗模式糖料蔗智慧农场,以科技赋能带动糖料蔗产业健康发展。
“金穗集团今年提前谋划,精心组织春耕生产,把农产品、糖料、蔬菜和水果等产品的生产作为首要任务来抓。”金穗集团副总裁梁盛中介绍,通过推广新的生产技术、应用新的设备,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把短、中、长期不同的作物进行合理地搭配,积极推进蔬菜、粮食、水果等合理轮作,有效促进本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科技种田作业提效
走进南宁市西乡塘区坛洛镇合志村楞福坡种植大户梁永奇200多亩的沃柑基地,无人机的4个螺旋桨飞速转动,正在给沃柑园做植保飞防。仅仅用时5分钟,就完成了4亩地的肥料喷洒。
近年来,无人机技术快速发展,从最初的喷洒农药,到如今的撒施肥料、吊运果实,无人机正以其高效、精准、灵活的优势,成为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空中力量”。坛洛镇作为农业产业强镇,依托政策支持与技术创新,将无人机技术融入农业生产中。目前,全镇已拥有农业无人机300余台,覆盖水稻、香蕉、柑橘、西瓜、南瓜等主要作物产区,年作业量突破10万亩。无人机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更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精准化发展。
传统人工撒肥每人每日仅能完成10亩,而无人机8分钟可完成6亩,单日可轻松覆盖300亩农田,且通过北斗定位实现厘米级精准喷洒,农药用量可减少三分之一。除了喷洒农药,无人机还可吊运果实,支持喷洒、播撒、吊运等多种作业场景,可直接化身“空中搬运工”,单轴最大拉力为82公斤,最大作业速度可达到13.8米/秒,较人工运输效率提升近50倍,大幅降低采摘损耗与人力成本。
如果说无人机是农业生产的“空中力量”,那么智慧农业则是农业生产的“智慧大脑”。在广西南宁壮禾肥业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工作人员正利用测土配方技术为坛洛镇金光社区种植大户梁玉新500多亩的甘蔗地进行“把脉问诊”,量身定制“营养套餐”。
测土配方技术通过采集土壤样本,实验室可以快速分析出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等指标数据,并结合作物类型、生长周期及气候条件,自动生成“氮磷钾+微量元素”定制配方,壮禾肥业公司根据配方动态调整生产线,可实现“一地一策”精准供给。这种测土配方施肥模式,不仅能够有效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使用量,还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农产品品质,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以前总是靠经验来把握肥料的用量,配肥施肥比较混乱,导致产量不太理想。现在用上了定制的肥料,相信今年的产量会比以往更高!”金光社区甘蔗种植户谭志胜说。
为更好地助力春耕生产,壮禾肥业公司还组织农技农资一体化服务队,分赴周边乡镇开展测土配方工作,为农户提供施肥查询、营养诊断、信息采集等服务,解决种植技术难题。
坛洛镇积极打造智慧农业生态,构建起“天上有无人机、地面有智能农机”的智能农业生产体系。2025年,坛洛镇计划新增农用无人机300余台,并设立“植保无人机操作手培训基地”,针对无人机操作、绘图、保养等方面进行重点培训,年培训技术人员超500人,为农户提供优质的无人机产品和专业的售后服务。
坛洛镇农业科技特派员莫海港介绍:“现在是春耕备耕的关键时期,对于使用农用无人机、大型机械类的农业公司和种植大户,我们会特别邀请农机技术服务人员到地里指导他们操作,解决操作中的技术难题,确保春耕进度有序推进。”
从“靠天吃饭”到“科技种田”,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指尖轻点无人机”,科技的力量正在改变着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
智慧农业助力田管
与往年不同,今年南宁市的春耕“科技范儿”更足。通过智能监测系统、智能水肥一体化、AI巡园机器人以及“AI农场天气”等技术的应用,南宁市正以智慧农业新模式推动春耕生产高效、精准、可持续开展。
走进青秀区刘圩镇晟发现代设施蔬菜生产基地,智慧农业正助力春耕生产高效展开。基地坚持科技加持、数字赋能、标准化管理,加快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通过智能物联网系统加持,蔬菜大棚变身“绿色工厂”,让村民进入“在网上就能种菜”的“慧种菜”时代。在智慧农业技术的加持下,蔬菜生产的效率大大提高,通过手机就能实时监测棚内的温度湿度、土壤含水率等关键数值,只需2个人就能完成1个8亩的大棚日常管护,同时蔬菜亩均产值将达到传统蔬菜产值的4~5倍。
在隆安县数字果园基地,精准灌溉系统和智能喷药系统正为果园管理注入科技力量。精准灌溉系统通过土壤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根据果树需水量自动调节灌溉,既节约水资源,又确保果树健康生长;智能喷药系统则利用无人机和AI识别技术,精准定位病虫害区域,实现高效、均匀的农药喷洒,减少药物浪费和环境污染。这些智慧农业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春耕生产的效率,还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
在南宁市的葡萄园基地内,AI巡园机器人正忙碌地穿梭于田间地头,自动执行巡园任务,管理人员在手机驾驶舱界面就可以远程查看园内作物长势和病虫害情况。与此同时,AI智能服务系统也在大显身手,利用图像识别和大数据技术,短短2秒钟便能帮助农民快速识别病虫害种类和作物营养缺失问题,并提供科学的防治方案和田间管理建议,帮助农户用药成本降低40%,农药滥用错用减少20%以上,真正实现了“科技零门槛惠农”。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农业农村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