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安吉县余村 绿水青山绘就共富新画卷
时间:2025-04-21 14:07:55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潘晴 字号:【

  说起浙江省安吉县余村,大家都不陌生。

  20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这片土地上首次提出了影响深远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20年来,作为“两山”理念的发源地,余村持续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曾经不起眼的小山村蝶变成为令人向往的和美乡村。

  阳春三月,笔者以余村英语角第九期讲课老师的身份,时隔4年重返余村,新的余村人、新的村容村貌、新的发展业态,让人流连忘返,印象深刻。

  村民更“年轻”

  “Hi,Welcome to Yucun(欢迎到余村)!”踏入余村英语角的课堂,身着统一红色卫衣的村民们,脸上挂着笑容,用虽不流利却满是自信的英语热情招呼大伙儿,一股蓬勃的青春气息扑面而来。

  前来英语角学习的村民大多年逾五旬。“张文学是英语角学员的队长,大家都叫她Rose姐姐,今年六十多岁,自从有了英语角,她每次上课都早早来,学起来毫不含糊。”英语角组织者、省农业农村厅派驻余村的农村工作指导员陈媛介绍:“起初,大家都带着几分怀疑,年过半百的村民有必要学英语吗?”

  “当然有!现在来余村的外国人一年比一年多。前阵子,一位外国游客到我经营的民宿,我用简单的英语和他交流,给他介绍村里的景点和特色美食,他连声说‘Good!Good!’”张文学脸上洋溢着自豪,“咱余村人也得跟上村子发展的步伐。现在学英语,既能让外国游客感受到咱的热情,也能为村子发展出份力。”

  英语角的兴起,是村民心态转变的一个生动注脚。老村民们愈发开放包容,新村民们也逐渐融入其中。往期英语角的老师中,不少就是余村的新村民。

  “我是‘80’后,来自上海,2022年来到余村投资乡村事业。在和大家探讨如何教村民英语的过程中,我发现除了技能传授,新村民和原村民在英语角活动中增进了了解、彼此认同,成了好朋友。”英语角第二期讲课老师张赟分享道。

  值得一提的是,每天有近7万“云村民”通过线上参加乡村活动、认养农田等实现“我在余村有点田”。从“云村民”线上参与、“数字游民”短期驻留、“共创伙伴”项目合作到“合伙人”落地发展,年轻人与余村真正实现了双向奔赴。

  村庄更“时髦”

  英语课后,张文学热情地拉着笔者去参观村庄。漫步在余村的街道上,仿佛踏入了一幅城乡融合发展的和美画卷。

  抬眼望去,一侧是青山绿水相依,田野里油菜花肆意绽放,金黄灿烂。一侧是充满现代气息的图书馆、咖啡店等,建筑风格简约时尚,与乡村的自然风光相得益彰。

  5G网络覆盖全村,无论身处何地,网络信号都是满格,而且走路5分钟内就能看到充电桩和共享单车。

  变时髦的不只是基础设施。走访中,笔者发现每家民宿都独具匠心。有的民宿将梵高的《星空》元素融入泳池,有的民宿把当地的竹编、木雕等手工艺品巧妙运用到房间装饰中,处处彰显着中西文化融合之美。

  在余村机器人基地,不少学生前来研学,学生们不但欣赏了机器人的精彩表演,还参与了简单的编程操作,感受科技的魅力。

  “村里定期举办各种富有村味又与国际接轨的文化体育活动,像乡村健康跑、民俗踩街、乡村村晚、农民画展、音乐会等。”陈媛说,“这几年,余村乡村文化氛围愈发浓厚,也颇具‘国际范’。”

  去年,世界“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在余村矿坑举办了一场钢琴音乐会,悠扬的琴声在山谷间回荡。那一刻,大家都切实感受到了这个村庄从“卖石头”到“卖风景”,再到“卖生活”“卖文化”的华丽转身。

  格局更“大了”

  “一村富不算富,村村富才是真的富。”余村并未满足于自身的发展,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这两天,余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汪玉成正与周边村负责人研判“五一”客流。

  “我们打破行政区划,打造了一个覆盖3个乡镇,24个村的大余村,大家抱团谋发展、搞经营,共同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汪玉成介绍,“在推进重大项目过程中,余村充分发挥了龙头引领作用。截至目前,串联3个乡镇的云上天路已建成。这条蜿蜒在山间的公路,不仅方便了村民出行,更成为一条迷人的旅游风景线。”

  据悉,余村和百万流量的云上草原景区即将开通索道,预计在今年年底,游客就能从村里快速到达景区、酒店和民宿。“这一举措实现了流量共享,各方都是受益者。景区带来了更多游客,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等产业发展。余村则为景区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和乡村旅游资源,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汪玉成介绍。

  当前,全省上下都在谋划如何缩小“三大差距”,余村也在积极行动。“我们将继续发展乡村旅游、特色农业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目前,大余村片区固投资金12亿元,亿元以上项目开工12个,同时在青年入乡上加大力度,力争实现‘135’工作目标,即在地新经济与青创项目超100个,在地青年超3000人,打造青创空间5万方以上,推动大余村从青年入乡先行地向样板地转变。”汪玉成信心十足地说。

  数据显示,2024年,余村全年接待游客122万人次,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220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7.4万元。全村1000余名村民的人均分红从2020年的600元左右涨到了3000元左右。“如今,余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条路,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汪玉成说。

  (作者单位:浙江省农业农村宣传中心)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