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县位于广西东北部,紧邻湖南省,有广西北大门之称,优越的自然与人文条件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为禾花鱼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资源保证。近年来,全州不断提升禾花鱼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推动禾花鱼养殖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稻田里“游”出的这一“宫廷贡品”,不仅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还带动了当地农民的增收,成为全州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全州禾花鱼因食落水禾花而得名,汉唐以来驯化选育。全州禾花鱼个小体肥、鳞细骨软、肉质细腻、口感清甜,蛋白质含量高,为桂林市名牌产品,在清朝被列为“宫廷贡品”。全州禾花鱼是在稻田独特的环境里生长的,主要以稻田的禾花、浮游生物以及有机碎屑等为食物。稻田养殖的禾花鱼营养价值高,据检测,每100克全州禾花鱼鱼肉中蛋白质含量大于14克,脂肪小于4克,钙大于500毫克。每公斤鱼肉中锌含量大于28毫克,铁含量大于15.5毫克。全州禾花鱼相较于其他环境中生长的鲤鱼,腥味较淡,骨刺较软,含肉较多,肉质细、鲜嫩可口,被全州人称为“鱼中人参”。
资源禀赋优势赋予禾花鱼天然的生长条件。全州县域内水利资源丰富,江河水库星罗棋布,6公里长以上的河流有123 条,中小型水库69座,有效库容1.78亿立方米,有力地保障了全县54.95万亩水田的排灌。近几年来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给全州县所有连片的稻田实现了全天候保水供水,为“田中有水,水中有鱼”奠定了基础。县内交通便利,湘桂铁路、国道322线、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贯穿南北,便捷的交通条件,助力全州县全域旅游提档升级,为全州禾花鱼的消费需求积蓄了动能。全州县有“桂北粮仓”之称,是全国第一批100个商品粮基地县之一,丰富的谷类、豆类、麸类制品及农业残余物,是鱼类配合饲料的优质原材料。
悠久养殖历史彰显全州禾花鱼深厚的底蕴。全州稻田养殖禾花鱼历史悠久,据传始于东汉末年,至今已有1800年左右,到唐末五代利用稻田养鱼比较普遍。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提到“桂人蓄鱼稻田”,表明禾花鱼稻田养殖形式初现。清代《全州志》记载:“禾花鱼,谷雨放苗,中秋捕捞”,表明禾花鱼稻田养殖开始形成了严格的农时规范。1941年,全州县就有8439亩稻田养殖禾花鱼。1960年,全州县稻田养鱼面积达25万亩。当时全州县农家普遍放养,农村家家熏制禾花腊鱼,用以招待贵宾。随着水田承包到户,全州稻田养殖禾花鱼从过去农民自育自食逐步转向商品化生产,养殖方式也由单一的传统稻田养鱼发展为稻田工程化养鱼、深沟养鱼和垄稻沟鱼。此后,全州县的稻田养鱼重获“生机”,稻田养殖禾花鱼面积逐年增加。在禾花鱼提纯复壮成功和高产技术项目的带动下,2002年全县稻田养殖禾花鱼达45万亩,产鱼8000吨,占全县水产品总量的48.5%,发展稻田养殖禾花鱼成为全州农民脱贫增收致富的一个重要项目。
2012年,全州禾花鱼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17年全州县稻渔生态种养模式荣获“全国稻渔产业联盟模式创新大赛金奖”,2019年全州禾花鱼获广西农业品牌目录区域公用品牌,同年全州禾花鱼获批实施广西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项目,2020年全州县被认定为第三批中国特色农产品(全州禾花鱼)优势区,2020年全州县有15家企业申请稻田养殖的全州禾花鱼绿色食品认证,认证面积12.32万亩。2021年全州县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广西桂西北山地稻鱼复合系统。
多样烹饪方式让禾花鱼深受喜爱。因为禾花鱼靠吃禾花长大而显得季节性特别强,所以这种鱼的吃法也很讲究,常见的有鲜吃和干吃两种。顾名思义,鲜吃就是从田里捕捉回来直接煮着吃,佐料多半是故乡特有的白辣椒或者青椒和米酒醋,加汤煮成,特色是口味鲜美。干吃的做法过程很复杂,最基本的工序有:剖肚(除内脏)—盐腌(8小时以上)—油煎(分猪油煎和茶油煎两种风味)—烘烤(分炭火烤和柴火烤)—贮藏(放在装生石灰的坛子里防霉)。在上述几道工序中,最讲究的是“油煎”这个环节,只有不让小小鱼身首分家才算上等手工。
“鱼仔好送饭,鼎锅也刮烂”,这是流传于全州几百年的民谣。所说的“鱼仔”,就是规格小的禾花鱼(150克以下)。当地人每次吃到鲜美的禾花鱼,就胃口大开,一碗一碗地把饭送下肚,吃完鼎锅里的饭还不过瘾,要把锅巴刮干净。全州禾花鱼有乌肚鲤、白肚鲤、火烧鲤、黄鲤、青鲤和红鲤等多个品种,尤以乌肚鲤品质为佳。过去,由于生活困难,许多农民将禾花鱼烘干留着自己吃,很少拿到市场上去卖。通过当地党委、政府的积极引导,农民的思想观念逐渐转变,品牌意识也大大增强。目前禾花鱼走俏市场,鲜鱼最低卖到了40元/斤,禾花鱼干卖到了260元/斤。
健全推广网络为全州禾花鱼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全州县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中关于畜牧水产站建设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畜牧水产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全县共有316人取得水生动物病害防治员和水产技术推广员职业资格证书,并从事水产相关行业。
畅通流通渠道为全州禾花鱼产业发展提供市场保障。为拓宽销售渠道,使禾花鱼养殖加工销售逐渐形成产业化,全州县已形成了以冷藏公司为主的畜禽鱼产品加工体系,年冷藏加工量达3650吨。2000年,全州组建了广西全州县禾花鱼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并向市场监督管理局申请注册了全州禾花鱼“禾花”牌商标。在传统民间加工的基础上,通过多次试制,研制出了一整套科学的全州禾花鱼系列产品加工工艺,通过罐装使其能在较长的时间里保持禾花鱼的形、色、味。目前,全州县有规模较大的全州禾花鱼加工企业5家,注册商标有“经师傅”“海洋坪”“李哥哥”“戍桂”“清淳”等5个,年加工禾花鱼1000多吨。此外,全州县19个乡镇都设有农副产品销售公司,有专职流通队伍,桂林、柳州、南宁均有禾花鱼销售点,全县经营以畜禽鱼为主的个体户达1800余户,确保了禾花鱼产品生产、销售稳定。
政府全力支持为禾花鱼产业发展保驾护航。全州坚持把禾花鱼产业作为促进“三农”发展的重点工程,精心培育,大力扶持。全县创建了以全州禾花鱼养殖示范为核心的2个四星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和1个五星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目前,全县稻田养殖禾花鱼面积常年稳定在40万亩左右,产量达 0.8万吨以上,产值近6亿元,稻田养殖禾花鱼产业已发展成为全县独具优势的特色产业和助农增收的支柱产业。新时代新征程,全州禾花鱼产业必将像其他产业一样,凭着优越的自然与人文条件和独特地理位置,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农业农村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