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聚八桂 共赴振兴——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人才助力乡村振兴的调研观察
时间:2025-04-21 14:10:52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中国农村杂志社调研组 字号:【

  人才兴则事业兴,人才强则乡村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赴广西,指出“广西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向海图强、开放发展”。以高质量发展引领乡村全面振兴,人才是第一资源。如何立足开放发展的区位优势和农业生产的资源优势,凝聚人才力量,让更多乡村人才“破土”而出,以人才队伍建设新突破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广西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如今,放眼八桂大地,乡村人才的身影无处不在,他们有的依托一方水土盘活一方经济,有的引入先进的种植技术和农业科技,有的为乡村治理带来了新的思路和生机。人才为乡村注入源源动能,希望的田野成为人才的沃野,洋溢着升腾气象,迸发出无限活力。

  全链协同 创优人才生态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广西着眼于“大人才观”,以不拘一格的视角,高站位谋划人才工作,全链条抓好人才建设,优化“引育留用”生态链,打造出一支沉得住、留得下、能管用的乡村人才队伍,将人才这一“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拓展人才吸引广度 推动“引进来”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广西不断拓宽引才视野,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广开进贤之路,让各类人才竞相奔涌,在广阔的天地间大施所能、大显身手。

  对准需求,把需要的人才引进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要发挥好人才主力军的作用。广西提出建好农业科技高层次人才智库,提升农业科技人才储备水平。大力实施“百名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入桂”工程,依托院士专家“冬令营”、校地合作等活动,汇聚不同领域的院士、专家,推动在“卡脖子”技术攻关、重点学科建设、重点领域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针对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所产生的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广西面向海内外企业家、创业者、金融投资业者等招募“乡村产业合伙人”,建设一批农村创新创业基地和农村创新创业人员孵化基地,打造乡村产业人才“洼地”。

  透过乡情,把在外的人才请回来。本土人才对村情民情更为了解,对“故土”的情感更为深刻。为用好在外本土人才这一重要资源,“引雁归巢”,广西深挖桂籍人才资源,畅通人才回流渠道,打好“乡愁牌”“服务牌”,实施桂籍杰出人才“我为家乡献一策”计划,引导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牵线搭桥。各地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打出引才回流组合拳。如钦州市灵山县大力实施人才回归工程,通过一个机构发动一个行业、一个干部挖掘一个圈子的工作方法,对在外人才信息进行全摸排,并按照行政管理、企业经营、教育科研、卫生健康、电子信息、农业产业等建立分类信息库。同时,为返乡人才提供切实服务,构建起人才从回流到留用的闭环。

  ——强化人才培养力度 保障“育得出”

  乡村人才培养工作系统性强、涉及面广。广西在乡村人才培育过程中,坚持分类施教、因材施教,打造乡村振兴“人才方阵”,形成了覆盖广泛、定位清晰、结构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

  雁行万里靠头雁。2022年,广西启动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培育五年行动计划,创新“集中培训+导师跟踪+职业鉴定+项目扶持+金融服务+品牌展销+N”一体化培育模式,力争用5年时间,培育3000名以上国家级“头雁”和1万名以上自治区级“头雁”。“头雁”的选拔紧密围绕广西特色农业产业和打造千亿元产业人才需求,重点面向农民合作社理事长、家庭农场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社会化服务组织负责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种养大户6类人群,瞄准干得好、有潜力、能带动的带头人,将其纳入培育范围。

  同时,广西将“头雁”培育项目与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结合起来,在高素质农民的培养上,坚持以战促训、以展促训,组织各类技能培训与成果展示,编制规范性高素质农民培训教材,通过送技上门、知识竞赛、特色农产品宣介等形式,灵活开展跟踪服务。

  职业教育在培养更为适应数字化信息化等新形势的乡村人才,丰富青年人才储备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广西在农业职业教育发展上走在前。2021年,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正式成立,成为全国第一所农业职业本科大学,构建起农业农村部门主管的“1本科+2大专+8中专”的中高本一体化农业职教体系。通过校企协作、订单培养等方式,学校与企业共建特色产业学院,为乡村产业精准输送技能型人才。

  ——彰显人才支撑温度 实现“留得下”

  在“引育留用”的全链条中,“留才”承担着承前启后的联结作用。广西深谙环境留才的重要性,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坚持物质保障与精神激励双轮驱动,让人才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托举和温暖,释放人才内生动力。

  事业是留才的筹码。广西围绕农业强区的目标,将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将乡村这一片热土搭建成人才干事创业的舞台。印发《广西农业和乡村振兴人才支持专项实施方案》《广西高层次人才集聚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文件,搭建起支持乡村人才发展的“四梁八柱”。

  针对人才在工作、生活中面临的痛点问题,广西对症下药,切实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为人才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以广西对“头雁”培育的支持为例。在政策层面,积极争取地方财政配套资金,落实“头雁”申报项目优先、创业扶持优先、品牌推广优先。在机制层面,将“头雁”培育工作纳入乡村人才振兴专项考核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形成“一年培育、终身服务”的长效机制。在金融层面,开辟“头雁”金融扶持绿色通道,将“头雁”领办企业纳入“桂惠贷”白名单库,可获得1.5个百分点的贷款贴息,增强发展后劲。

  对乡村人才的支持既要“有里子”,也要“有面子”。广西践行“让农民成为一个体面的职业”,用好职业技能大赛等平台,选人才,树典型,示范带动人才活力。截至2024年底,评选认定广西农业技术能手、八桂农匠、乡村工匠等高技能人才1300多名。近三年,各类人才累计获省部级以上表彰400多人次,乡村人才的身份认同感和社会荣誉感不断增强。

  ——增强人才选任精度 确保“用得好”

  让每个人才都能找到大展才华的舞台,是广西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对此,广西选派各类人才下沉到基层一线,引导人才向薄弱地区、重点产业等集聚,推动人才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实现人才与乡村的互相成就。

  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人才流失是长期以来制约发展的难题。为破解边远地区与基层一线因区位劣势、竞争短板造成的用才困境,广西出台《关于鼓励引导支持人才向艰苦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十条措施》,激发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人才发展的蓝海优势。各地从“小、特、专”的科技项目入手,探索“人才+项目+产业”的发展模式,为人才打造大有可为的一方天地。

  针对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履职能力不强等问题,自2020年起,广西在全区实施乡镇农技人员定向培养计划。定向生毕业后,安排其到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就业。此项计划的实施为农技人才提供了适配的岗位,同时优化了乡镇农技人员队伍结构,为乡村振兴“量身定制”了一批实用型专业人才。

  此外,在农业科技的推广上、在乡村治理的探索上,广西选派一批批科技特派员、乡村振兴协理员到乡村一线,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实现人才与乡村振兴需求的精准对接,让人才“活水”润泽沃野乡村。

  聚智汇力 激发振兴势能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人才支撑。广西深谙人才振兴的重要意义,多措并举夯实人才基底,引导乡村人才在农民增收、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等方方面面发光发热,以人才雁阵托举壮美广西乡村振兴新蓝图。

  ——联农带农 农民致富有了带头人

  变山变水先变人,变人先变带头人。广西多途径选育符合乡村全面振兴要求的乡村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在助农增收上的重要作用。

  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对于懂技术、善种养的乡村人才,广西充分挖掘这类人才的技术优势,引导其带领农民采用科学的手段,提高种养效率。贵港市平南县平南村的廖柏奇就是这样一位“田专家”。作为种粮能手,他用经验与技术解决影响农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关键问题,为农民提供指导与服务,带动周边农户连片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1200多亩,实现“一地双收”。

  贵港市港南区具有悠久的肉鸽养殖历史,杨育权瞄准这一优势,在港南区云柳村领办成立吉丰肉鸽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向农户提供种鸽、种苗、饲料及技术支持,并协议回收鸽蛋、乳鸽,解决散户没有技术、没有启动资金、没有销售渠道等难题,辐射带动区内30多家合作社、100多个养殖户发展肉鸽养殖产业,实现“幸福鸽”飞起来,百姓生活富起来。

  在壮大村集体经济,提升村集体联农带农的能力方面,乡村人才同样也能发挥重要作用。作为定点帮扶县,广西农业农村厅向崇左市天等县11个村派驻第一书记,第一书记们利用自身资源和优势,多元“造血”,通过创新实施组团式发展、聘请乡村产业CEO、合股联营等多种手段,天等县11个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2024年11个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稳定增长,实现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双增收”。

  ——“头雁”领航 产业发展有了领路人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动能。广西积极培育“头雁”人才,引入科技特派员、乡村CEO等专业人才,实现人才领航乡村产业发展之路。

  为充分发挥人才对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广西打好专业人才下乡“对接牌”,引导人才瞄准关键环节,提供精准服务。在南宁市马山县杨圩村的马山黑山羊核心种养繁育基地,从基地选址建设到品种选育、防疫保障、饲料配比等方方面面,都有科技特派员给予全程跟踪指导。科技特派员为基地带来了更科学、更精细的管理技术,为马山黑山羊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基础。

  “头雁”人才在引领农业产业升级,促进全产业链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张振兴在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凤凰谷经营着一家家庭养鸡场,近年来,通过“头雁”培育与政策扶持,他将养鸡场的产业链条从最初的养殖与销售逐步拓展到“种苗孵化—成品鸡屠宰—电商销售—冷链物流—餐桌”,实现从育雏到餐桌的全链条发展。

  当前,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乡村人才的注入为产业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曾在外企工作的张丽红,在上海工作期间了解到陆基圆池鱼菜共生养殖模式,她认为这种养殖模式顺应了农业绿色发展趋势,有很大的前景。在她的努力下,陆基圆池鱼菜共生养殖模式落地贺州市昭平县凤立村,占地面积8.53亩,构建“陆基圆形养殖池高密度养鱼+处理后的养殖尾水种菜+种菜收集处理后的净水回流养殖池养鱼”的低碳无排放绿色循环系统,为拓展绿色种养模式作出示范探索。

  ——为民纾困 幸福生活有了守护人

  乡村治理的成效关乎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农村社会的稳定繁荣。为切实提高农民生活的便利度、幸福感,广西强化乡村治理人才引育,做好村级人才储备,不断提升乡村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第一书记是参与乡村治理的重要人才资源。广西选派第一书记下沉到乡村一线,深入了解乡村治理现状与农民需求,全身心地投入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乡村发展之中,做好党建指导员、人民勤务员、政策宣传员、矛盾调解员。

  乡村事务琐碎繁杂,基层工作千头万绪,选人难、留人难是长期困扰农村基层队伍建设的痛点。为解决这一问题,广西将目光瞄准年轻一代,实施乡村振兴村级协理员计划,培养一批与乡村治理现代化相协调的骨干队伍。乡村振兴协理员在协助村“两委”工作,确保村级工作顺利推进,为农民群众提供更为周到的服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黄芊芊正是这样一名乡村振兴协理员。2022年,黄芊芊来到来宾市忻城县六纳村担任乡村振兴协理员,几年来,她参与医保政策宣传,帮助村民化解矛盾纠纷,教村民学会用手机缴费,让群众感受到了温暖和便利的同时,也为守护村庄的和谐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蓄势赋能 打造聚才高地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方方面面都需要人才的支撑。广西从“大”处着眼,广纳四海贤才;从“小”处着手,紧扣振兴需求,做好人才工作,实现乡村与人才的“双向奔赴”。广西以人才助力乡村振兴的思路与打法,对于其他地区同样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引育留用 健全生态链条

  乡村人才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涵盖了引育留用的全链条各环节,并且,各环节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并非独立存在。建立健全人才引育留用的生态链,推动政策引才、精准育才、环境留才、科学用才四维协同发力,将分散的人才工作进行整合,能够系统性解决人才“引不进、育不出、留不住、用不好”的痛点,实现人才供需的动态平衡、人才结构的动态调整,既能有效弥补当下的人才缺口,又能厚植起利于人才发展的沃土,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

  广西在乡村人才工作中,不断优化引育留用生态链,推动完善政策、创新机制、搭建平台、营造环境。在引才上,建立人才数据库,吸引高层次人才、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者等群体,为乡村注入新鲜血液。在育才上,挖掘“田专家”“土秀才”,实施“头雁”计划、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分类施教、因材施教。在留才上,完善服务保障,优化激励机制,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在用才上,引导人才扎根乡村,向重点区域、重点领域聚集。通过引育留用全链条的统筹布局,广西人才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有的放矢 注重靶向引育

  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是人才引育的最终目的。乡村人才的引育涉及乡村产业、乡村治理、乡村文化、乡村建设等各个领域、各个专业。让人才真正服务于乡村振兴,让乡村成为人才大展拳脚的热土,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各地在人才的引育工作中,不能蛮干硬干,要立足本地的区位特点、竞争优势、发展实际、人才短板,将人才引育与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有效衔接起来,靶向引育、分类管理,避免造成人才流失,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人才队伍。

  广西在人才引育过程中,立足乡村发展的实际需求,整合各类人才资源,将人才充实到适配的岗位之中;同时为各类人才量身定制培养方案,实现需有所学、学有所用。如针对高层次人才短缺问题,深化“招才引智”,建好农业科技高层次人才智库。聚焦乡村治理需求,持续实施村“两委”干部学历提升计划、“耕耘者”振兴计划、乡村振兴村级协理员计划。围绕解决乡村用人难题,完善职教育才模式,培养年轻人到广阔乡村实现理想抱负。通过一系列措施,既为人才提供了各展其能的平台,也有效解决了乡村振兴中人才短缺的难题。

  ——“软”“硬”兼施 营造良好生态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留住人才是用好人才的基础和前提。让人才“愿意留”“留得下”,要坚持硬支撑和软生态两手发力,打造适宜人才成长和发展的环境。所谓硬支撑,就是通过政策上的倾斜,给予人才实质性的支持与优惠;通过建设乡村创客空间等平台载体,拓展人才干事创业的空间。而软生态则是指关注人才生活需求、精神需求,建立健全人才评价机制、人才激励机制,用心用情做好人才服务。“软”“硬”兼施,营造事业有平台、成长有通道、感情有归属的良性生态。

  广西深知环境留才的重要性。近年来,出台一系列支持乡村人才培育与发展的政策,不断丰富创新创业的平台载体,链接优质资源,以实打实的措施帮助人才成长在广西、成才在广西、扎根在广西。同时,抓住人才在工作、生活中面临的痛点精准施策,强化精神激励,提供暖心服务,让人才既看得见山水、感受得到温暖,也望得到未来。

  (调研组成员:徐刚、何晓霞、周嵘、宋晓娜)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