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把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深入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文旅兴县”三大战略,从坚持支部带村、产业兴村、人才强村、依法治村、道德润村、民主治村、生态美村、平安护村、清廉正村、智慧管村等方面探索“十村同建”,推动全县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十个坚持
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
坚持“支部带村”。坚持“党建引领,抓镇带村”,完善乡镇党委统领功能,夯实基层组织,加快产业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制定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等十项工作举措,建立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履职“六个一”清单;深化“村党组织、村企联建、资源唤醒、能人领富”等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路径,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家,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园5个,发挥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将“家庭卫生”纳入农村党员评星内容,创建党员示范岗850余个、责任区220余个、志愿服务队180余支,进一步激发党员干事创业热情。目前,全县集体经济收益100万元以上的村(社区)5个,20万元以上的村(社区)14个,占比50%。
坚持“产业兴村”。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保障。围绕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加快潼关软籽石榴、潼关肉夹馍、花椒、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软籽石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潼关肉夹馍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提档升级,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坚持“人才强村”。人才振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和关键因素。以组建高层次人才宣讲团、农技人才助力团等6个人才服务团为载体,实施“百名人才赋能乡村振兴”行动。寺角营村青年人才成为集体经济发展的主力之一,每年为村创造集体收益600余万元,创出了“以才生财”的循环智慧经济之路。目前全县累计培养各类农村实用青年人才130余名,建立农业特色专家工作站8个,创办家庭农场147个,领办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146个,有效带动农业经济发展。
坚持“依法治村”。乡村振兴,法治先行。坚持把法治示范村创建作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乡村建设的有力抓手,通过整合资源,融入特色,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2个。规范化推进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培养基层“法律明白人”143人,人民调解员238人。加快“法治潼关”建设,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实现农村法律顾问全覆盖。依托县镇村三级法律服务中心,在5个村(社区)建立基层社会治理中心,分设“三室一中心”,即调解室、警务室、社会治理办公室和综治中心,实时为群众解答法律咨询、提供法律援助、化解矛盾纠纷。
坚持“道德润村”。把道德建设作为乡村振兴重要任务,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基础。推行“积分制+清单制”,建成覆盖所有村(社区)的道德积分超市、巾帼家美积分超市,通过积分兑换,推动乡村治理,促进家风、乡风、民风不断改善。目前共培树最美廉洁家庭、五美庭院、五好家庭等各类优秀家庭1515余户,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示范引领全县社会风气持续向上向好。
坚持“民主治村”。坚持村民自治与民主管理,让村民自立规矩、自我管理。以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为抓手,成立了红白理事会、邻里互助会、道德评议会等自治组织,组织引导村(社区)规范开展“一约四会”,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平台,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村创建活动,组织开展“平安杯”秦腔大赛;完善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基地“四级架构”体系,实现文明实践触角向基层延伸;策划实施26个常设性志愿服务项目,根据群众意愿和需求,启动“新农礼仪学堂”。
坚持“生态美村”。建设生态宜居的现代农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坚持规划先行,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完成全县28个村(社区)村庄分类工作,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和村庄环境卫生日常维护、管理长效机制;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运行垃圾处置新模式,建立“户分类、镇收集、县转运”垃圾运转模式。目前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陕西省旅游特色名镇和乡村旅游示范村2个,打造各具特色的旅游特色村10个。
坚持“平安护村”。以长效维稳为方针,坚持平安护村。成立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充分发挥县级统筹协调作用,在全县5个镇(街)落实党委主体责任,28个村(社区)书记具体抓。加强社会治安防控,组建村(社区)红袖章巡逻队,在全县背街小巷不间断巡逻,排查安全隐患;推行庭院式听证会议解决纠纷机制,探索成立流动调解志愿服务队和家事化解服务站,确保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2022年度首获陕西省“平安铜鼎”。
坚持“清廉正村”。厚植清廉底色是乡村振兴一项重要内容,建设“清廉村居”是走好乡村善治之路的关键一招。制定出台《潼关县廉洁文化示范村建设活动的意见》,成立县镇村三级廉洁文化示范建设工作领导机构,按照“示范引领、逐步推行、全面铺开”思路,通过3年时间实现全县28个村(社区)县级廉洁文化建设全覆盖,目前在秦东镇四知村建成“竹廉”主题文化公园。
坚持“智慧管村”。全面运用“雪亮工程”探索“互联网+网格化”管理模式,提升乡村治理智能化、精细化水平,解决乡村治理难点、服务群众堵点。坚持试点先行,以“秦东e通”APP为载体,整合全镇52个云监控、26个云广播和智慧化大厅功能,搭建“数字乡村”网格化智慧治理中心载体,探索形成秦东镇“综治中心+5G”工作模式。
“十村同建”
推动乡村全域振兴
潼关县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千万工程”的重要指示,立足实际、统筹资源,探索创新的“十村同建”取得积极进展。
农村人居环境实现明显改善。全县28个村(社区)全部开展清洁行动,每天定时清扫巷道、清运垃圾,村庄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有序。以环境整洁清洁美、摆放整齐有序美、种树栽绿绿化美、庭院设计协调美、家风家训风尚美的“五美”标准,创建五美庭院、美丽庭院,扮靓了家园,美丽了乡村。截至目前,全县农村保洁覆盖率、村道硬化率、自来水入户率均达100%,秦王寨社区等7个美丽宜居村庄成为全省典型示范;潼关人居环境整治处于全市第一方阵。
乡村特色产业得到蓬勃发展。全县发展软籽石榴4.48万亩,品牌价值达2.54亿元,陕西首家“潼关软籽石榴”区域公用品牌正式发布,高端化、精品化发展路径初步形成;以花椒为主的经济林突破15万亩,年产值达7亿元;全县从事肉夹馍工业化生产企业达13家,全国有潼关肉夹馍门店1万家,直接间接带动就业2万余人,年产值达到10亿元,潼关肉夹馍入选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
乡村治理效能得到稳步提升。坚持党在农村基层核心领导地位的基础上,以乡村治理“三治融合”为突破口,探索创新了“三化同步、十村同建”“乡贤+”模式等乡村治理模式,为全市乡村治理提供了“潼关样板”。
城乡融合发展深入推进。推动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发展城区公交线路4条,城乡客运线路10条,建制村通车比例为100%。开通5条客货邮融合线路,以县级物流快递配送中心为中枢、5个镇级物流快递收发站为支点、18个村级物流快递收发点为终端,实现物流快递从县到镇进村高效配送。推动城乡客运与旅游融合发展,将城区3路公交延伸到岳渎公园,2路公交延伸到南新社区至香堤西岸,免费公交赢得人民群众和游客的广泛赞誉。
农民精神面貌得到持续改善。在全县28个行政村(社区)全部建立“道德积分超市”,用道德积分评议树标杆、正风气,使村风从根本上得到有效改观,把德治“软”尺做“硬”做实,使道德规范成为衡量基层治理的一把“无形尺”,提升矛盾纠纷源头预防能力。据了解,自“道德积分超市”推广以来,潼关县矛盾纠纷显著下降。
推进“十村同建”的经验启示
潼关县“十村同建”系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有机融合,为各地提供了潼关样本。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必须要坚持党建引领、党政主导。潼关县委、县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位谋划、科学规划,坚持党建引领、产业支撑,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把加强党的领导作为搞好“千万工程”的关键,建立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注入新动能。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必须要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坚持规划先行,以点带面,着力提高建设水平。要立足不同地形地貌、村庄实际,结合地方发展水平、财政承受能力、农民接受程度开展工作,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要着眼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构建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体系。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必须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村庄规划、整治与绿色生态家园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同步推进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打好“生态牌”;以整治环境“脏乱差”为先手棋,全面推进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全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生态修复,不断擦亮生态底色,把“生态优势”变成“民生福利”。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必须要坚持循序渐进、久久为功。紧盯“千万工程”目标不动摇、不折腾,保持工作连续性和政策稳定性,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各项建设任务顺利完成;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确定整治重点,与时俱进、创新举措,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案,从花钱少、见效快的农村垃圾集中处理、村庄环境清洁卫生入手,到改水改厕、村道硬化、绿化亮化,再到产业培育、公共服务完善,先易后难、层层递进。
(作者单位:陕西省潼关县委政研室)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