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近年来,河南省济源市充分发挥山区面积大、天然隔离条件好的自然禀赋优势,蔬菜制种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种子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杂交洋葱种子生产基地、全省最大的蔬菜种子生产基地。目前,基地面积发展至4.9万亩,实现年产蔬菜种子380万公斤、年产值2.3亿元,带动256个行政村、1.2万农户增收致富。
坚持定方向、聚合力,振兴步伐铿锵有力。成立蔬菜种业振兴行动领导小组,济源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将蔬菜种业振兴行动作为产业振兴的龙头工程、群众致富的民生工程抓紧抓实。领导小组定期研判工作,相关部门凝聚合力全面推进,绘好一张蓝图,出台“1+N”政策,印发《济源蔬菜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及相关配套文件,从结构调整、项目建设、科技创新、品牌创建等多方面出台扶持政策助推蔬菜种业发展,为“三年六万亩、五年十万亩”和强化科技创新、培育“济源芯”新品种的发展目标共同发力。
坚持抓流转、调结构,基地面积逐步扩大。根据山区农村劳动力、土地现状和传统种植结构急需调整的要求,按照“每年新发展1万亩以上”的目标任务,各镇因地制宜、积极作为,抢抓“三秋”调茬重要时机,认真做好宣传发动,帮助群众算清收益账,鼓励种植户流转合适土地,支持经营主体扩大规模,推动蔬菜种业基地面积加速发展。蔬菜种业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实施细则,做好新发展面积和规模经营主体的认定验收和奖补工作。2023年,全市新发展基地面积16172亩,新发展50亩以上规模经营主体95户。
坚持强弱项、补短板,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蔬菜制种的整个生产过程常受缺水制约,严重影响产品产量和品质,而劳动力流失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规模的扩大,为此,一方面加大水利设施投入,全力保障蔬菜制种基地用水条件,利用专项债资金1861万元,在11个镇145个村建设了一批水利配套设施。利用衔接资金1934万元,在7个镇33个村新建蔬菜制种育苗大棚246座,面积10.9万平方米,有效解决了规模化育苗难问题,保障了2023年度新增1万余亩的基地用苗。另一方面,又积极争取移栽、收割、割晒、脱粒等蔬菜制种农业机械进入农机补贴目录并大力推广,共办理补贴蔬菜制种配套机具179台套,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缓解了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难题。
坚持引人才、搞科研,强化科技创新攻关。种子产业是“育繁推”三个环节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济源蔬菜制种产业多年来重点在“繁”上下功夫,“育”的环节仍是空白,为改变这种不协调的局面,济源市把自主科技创新作为推动蔬菜制种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开展技术攻关。引进国家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洋葱品种改良岗位科学家、山东省“泰山学者”吴雄先生入驻济源,聘其为“济源农业科技高级顾问”,建成“济源洋葱分子育种实验室”,市财政给予设备补助500万元,规划建设中试基地,以国家洋葱杂交育种“卡脖子”工程为重点开展研发,力争培育具有“济源芯”的突破性新品种。
坚持重培训、严管理,市场秩序更加规范。组建“济源科技特派员产业服务团”,手把手开展“保姆式”全方位技术指导服务。对新发展种植大户、新型经营主体及育苗大棚经营主体进行育苗移栽管理技术培训。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对群众予以指导服务。目前,济源蔬菜制种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90%,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围绕蔬菜制种公司多、抢基地、抢订单等问题,制定了蔬菜制种产业发展规范,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严格的生产技术规程。加强种子生产备案管理,建立种子生产档案,确保种子生产可追溯。
坚持创品牌、重宣传,社会影响日益提升。大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积极抢占国内、国际高端种子市场,打造“绿茵”专业化蔬菜种子生产和“王屋种谷”蔬菜种子生产基地品牌。2023年4月中旬,举办首届济源种业菜花节暨王屋种谷论坛,邀请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省农业农村厅、省农科院、中国种子协会等领导、学者和种业领域相关专家参加并深入探讨交流,安排国外种子专家和公司高管通过视频发表致辞和产业发展观点、建议。活动被《农民日报》《河南日报》等50余家国家和省级媒体宣传报道,向省内外全面推介了济源种业振兴和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果,极大提高了济源蔬菜种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坚持先订单、后生产,企业农户实现双赢。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要靠收益来调动,而谷贱伤农的现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屡有发生,经常成为一些农民群众增收致富道路上绕不过去的一道坎,为解决这个问题,济源制种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运作模式,实施订单生产、订单收购、订单销售,订单化比例达到100%,实现群众看企业订单安排生产、企业凭群众订单予以收购,企业与群众有效避免了“两怕”窘境,成为利益双赢的共同体。目前济源蔬菜制种企业已与20多个国家和组织建立了长期“订单生产”关系,蔬菜制种类别发展到30余类、1000多个品种。
坚持防风险、强保障,守牢群众收益底线。按照财政出资70%、制种企业和种植户承担30%的比例,在全国率先开展蔬菜制种特色保险,给予每亩300~1000元的保底补偿。龙头企业与所有合作社、农户建立保底收益机制,对发生自然灾害造成减产或绝收的,给予每亩3000元的保底补助。这样的保险模式,使得种植户可以放心大胆跟着企业干,彻底解除农户发展蔬菜制种的后顾之忧。
济源蔬菜制种产业尽管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规模化育苗大棚建设缺口较大、水利设施配套不够、机械化水平不高、制种产业与粮食生产相互争地等问题和制约因素,需要继续加大投入,逐步改善生产条件,推广适应丘陵山区蔬菜制种生产作业的农业机械,并妥善处理好促进农民增收和保证粮食安全的关系,使该项产业能够引领群众在致富路上走得更长更稳。
(作者单位:河南省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农业机械发展中心)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