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乌农业合作:
潜力巨大 互补性强
2010年6月14日-25日,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国与欧洲国家的农业合作交流与农业贸易促进工作,根据双边农业合作机制和年度工作计划的安排,我率中国农业部代表团(以下简称“代表团”)访问乌克兰、罗马尼亚和希腊三国。
乌克兰位于欧洲东部,黑海、亚速海北岸,这里有温和的气候、肥沃的黑土地、充足的淡水资源,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农业用地占到全国土地面积的70%左右,农作物的品种主要为小麦、玉米、水稻等。这里粮食产量丰裕,蔬菜、水果的发展潜力很大,很多农产品需要扩大世界市场份额与出口。
代表团到达乌克兰后,首先出席了乌克兰第22届国际农业展览会。乌克兰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展览会活动,乌克兰总统、农业政策与粮食部部长以及乌克兰政府有关部门和州、地区行政长官都出席了乌克兰第22届国际农业展览会的开幕式并先后致辞。各国代表团共同参观了乌克兰第22届国际农业展览会的各类展区以及乌克兰农业改革发展规划展。
之后,各国代表团受乌克兰农业政策与粮食部的邀请,参加了以“乌克兰农业领域吸引投资前景”为主题的部长论坛。我在论坛大会上作了主旨发言,并在论坛结束后出席了新闻发布会,接受与会专家和新闻媒体记者的提问,重点介绍了中国农民培训教育与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功能作用以及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有关情况。
代表团在乌克兰访问期间,还出席了中国—乌克兰农业合作工作组第二次会议。中乌双方与会代表深入讨论了自双方农业合作工作组第一次会议以来各项工作计划执行落实的情况,重点研究了下一步工作安排,双方就农业合作交流的工作计划达成共识,并签署了中乌两国农业部关于建设农业合作园区的谅解备忘录。
在乌克兰访问期间,代表团还参观考察了乌克兰自然生物资源大学,并与该大学校长、教师和我国留学生们进行了座谈,就农业高等教育的合作交流工作进行研究并交换意见。此外,代表团还考察了乌克兰农产品质量安全实验室,就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制度、检验检测、认证与追溯体系建设等工作进行交流与研讨。
中乌双方农业合作的潜力巨大、互补性强。经过中乌双方关于双边农业合作交流工作的深入讨论和研究,双方一致认为,中乌两国政府都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都有强烈的愿望加强农业合作交流工作。
中罗农业合作:
健全机制 势在必行
访乌结束后,中国农业部代表团前往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罗马尼亚位于欧洲南部的巴尔干半岛北部,东南濒黑海。多瑙河三角洲位于罗马尼亚东部,它是多年来多瑙河夹带的数亿吨泥沙逐渐堆积而成的,这儿大大小小的河道和湖泊纵横交错、星罗棋布,并且还在不停地扩张。在三角洲的腹地有一个巨大的“浮岛”,这也是三角洲的一个奇景。“浮岛”表面上生长着茂盛的植物,还有各种动物,但下面却是一片汪洋,是鱼儿的避风港。“浮岛”的总面积约为10万公顷,厚度一般在1米左右。“浮岛”在水中随风飘动,时时改变着三角洲的面貌。其实,多瑙河三角洲中陆地面积只占13%,但芦苇覆盖了三分之二以上的面积,是世界上芦苇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地区,占世界芦苇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罗马尼亚也因此被称为“芦苇之乡”。
代表团到达这美丽的“芦苇之乡”后,受到罗马尼亚农业和乡村发展部的高度重视和热烈欢迎。罗马尼亚农业和乡村发展部杜米图鲁部长会见了我国代表团,对中罗农业合作交流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进一步加强农业合作寄予厚望。会见之后,我与罗马尼亚农业和乡村发展部国务秘书哈希先生进行工作会谈,就进一步加强中罗两国农业政策,科技信息的交流并形成交流机制,建立有关种植业、畜牧业合作项目,推进农产品加工技术交流,种质资源合作研发等重点合作内容进行了研究。双方一致认为,工作会谈之后,通过双方农业部门国际合作工作层面进一步细化,补充完善工作计划,经双方农业部审定后开始实施。
在罗马尼亚农业与乡村发展部的安排下,在国务秘书哈希先生的陪同下,我国代表团赴罗马尼亚国家研究与发展研究所参观,并与研究人员进行了座谈。为了能让我们更多地了解罗马尼亚农业生产与科研的实际情况,罗马尼亚农业与乡村发展部安排代表团去县一级的蔬菜种植生态农场进行实地考察。经过一系列的农业科研、生产和技术推广的实地调研,代表团对罗马尼亚农业和乡村发展的总体情况有了比较全面的掌握。
中罗两国的农业各具特色,建立健全双边农业合作工作机制已势在必行。在今后工作中可以建立两国农业技术合作与示范中心,互相展示各自先进的农业技术与科研成果,加强农业核心技术的引进和输出,不断提高两国农业与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与竞争力,为不断提高两国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作出贡献。
中希农业合作:
互惠互利 共同发展
结束罗马尼亚的访问后,我国代表团开启希腊访问之旅。希腊位于巴尔干半岛最南部,西南濒伊奥尼亚海,东临爱琴海,南隔地中海与非洲大陆相望,是世界文明最早发展的地区之一,也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从远古时代起,爱琴海畔的人类居住地就已经发展出了令人赞叹的文明奇迹,古老的诗歌、神话、建筑、哲学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放射着不朽之光。希腊的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粮食作物品种有大麦、小麦等,经济作物品种有烟草、橄榄等,经济作物的出口在其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橄榄油的出口达到欧洲第三位。
代表团到达希腊首都雅典后,时任希腊乡村发展与食品部部长卡塔琳娜女士与我国代表团举行了会谈。在双方会谈中,卡塔琳娜部长盛赞中国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农村经济与农业生产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中国为世界粮食安全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卡塔琳娜部长表示,愿意与中国分享改革开放、农业发展所取得的工作经验与发展模式,并就如何保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保持农产品物价相对稳定等重大问题与我交换了意见。双方一致认为,加强中希两国农业双方的高层互访,建立农业合作交流机制与农业合作项目,都是加强中希农业合作交流的有效措施与方法。
我也代表中国农业部对卡塔琳娜部长发出了邀请,希望卡塔琳娜部长在方便的时间访问中国,特别是到中国的农村实地考察。我表示,只有这样的考察,才能看见和了解一个真正的中国。卡塔琳娜部长接受了中方的邀请,希望能尽快实现中国之行,并在中国进一步进行两国农业合作的研究与推动工作。
同时,代表团在希腊乡村发展与食品部的安排下到希腊水产养殖基地和渔场参观考察。希腊有着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和绵延的海岸线以及较少的自然灾害,为渔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自然环境条件。在希腊水产养殖基地和渔场考察期间,我国代表团成员与当地渔业人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我们共同认为中希农业、渔业的合作交流有很好的基础资源条件,也有深厚的文化、历史背景,可以走一条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农业合作之路。
中英农业合作:
依托平台 促进合作
2011年5月,根据双边农业合作交流工作计划的安排,应英国农业部、爱尔兰农业部和葡萄牙农业部的邀请,我率中国农业部代表团继续访问英爱葡三国。
英国剑桥这座城市拥有约10万人口,是一个世界闻名的大学城,也是英国剑桥郡的首府,剑桥大学所在地。英国剑桥大学自然科学成就突出,培养了牛顿、达尔文、培根、霍金等科学大师,共有近百位诺贝尔奖得主来自该校。同时,还培养了多名英国首相及印度总理尼赫鲁、英国王储查尔斯等名人。剑桥大学由组织松散的35个学院共同组成,其管理和经济独立,但都遵守统一的剑桥大学章程。
我们走在剑桥大学的校园内,看到了许多著名学院,如圣约翰学院、彼得学院、三一学院、皇后学院和国王学院等。除了各个美丽的学院,我们还参观了剑桥一些著名的景点,包括叹息桥、数学桥(也称牛顿桥),据说三一学院门口那棵苹果树掉落的苹果砸在牛顿的头上,砸出万有引力定律。剑桥得名于剑河,也称康桥,由于两千年前罗马人曾在此地驻扎并修建桥梁,从而以剑河与桥梁共同命名了这座城市。
在英方安排下,代表团和各有关工作组专家工作人员第二天一早前往世界最大的甜菜加工生产企业之一的英国糖业集团有限公司参观考察。英国糖业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予以接待并详细地介绍了该公司建立、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该公司发展的可持续循环经济模式让我记忆颇深。英国糖业集团有限公司在生产的过程中利用原料废弃物生产能源物质,可发电、供热、加工产品,建立了英国最大的番茄生产温室。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与供给,不仅取得了良好的企业经济效益,也取得了一系列的社会效益。该公司还高度重视海外基地与市场的开发,以及推广优良品种和种植技术,在我国东北地区就建立了中英甜菜生产加工示范区,取得了令双方满意的结果。
根据中英双方的工作安排计划,在英国环境、食品和乡村事务部的诺贝尔楼举行了中英可持续农业创新协作网管理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我与英国农业部首席科学家鲍勃·沃森教授、英国农业部副部长吉姆·佩斯共同主持会议并致辞。首先,我们听取了中英可持续农业创新协作网管理委员会的全球农业和粮食安全展望工作小组成员关于对全球农业和粮食安全展望以及对中英两国影响概述的专题报告。之后又听取了其他四个工作组关于项目进展的工作汇报,针对项目进展情况,中英双方与会代表进行了提问和讨论。为了进一步加强合作,中英双方又重点研究了中英可持续农业创新协作网的发展完善与未来机遇,该网未来优先领域和研究经费争取等内容。中英两国代表一致认为,要继续创造条件,充分利用中英可持续农业创新协作网这个双方合作的平台,加强可持续农业创新研究,不仅为中英两国农业发展,也要为更多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作出努力和贡献。
在英国访问期间,代表团还与英中贸易协会的负责人举行了会谈,重点讨论了中国与英国农产品贸易促进工作的有关事宜,双方就进一步研讨中英双方贸易政策,及时交流双方的贸易工作信息,特别是就加强在世界贸易组织工作框架下的立场协调与沟通达成了共识。
中国与英国的农业合作交流工作在中英两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一是我国农业系统向英国农业部门学习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引进先进的农业科研和农业生产装备。二是派遣多批次农业科技人员去英国的不同大学和科研机构进修学习,这些中国的农业科技人员学成回国后,在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我国逐步开始在英国寻求合作机会,在英投资不断增加,加大进口英国的商品和农产品,中英双方贸易额的不断增长,为中英两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