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固定观察点由来的回顾
时间:2024-04-15 10:15:19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原农业部总农艺师、中国合作经济学会会长 孙中华 字号:【

  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建立可以追溯到40年前,下面简要介绍当初建立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背景和主要工作情况。

  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

  建立的背景

  1984年冬至1985年春,当时的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以下简称中央农研室)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一次农村社会经济典型调查。该调查活动是经中央书记处同意开展的。1984年8月24日,中央农研室给中央书记处的报告提出:今冬明春,每个省(区、市)各选择10个左右不同类型的村庄,进行一次深入、全面的调查,并在以后逐年了解这些村庄的发展变化情况,不断补充新的材料,坚持下去,形成制度。

  这次调查活动,28个省(区、市)党委共抽调8680多人组成调查队伍,采用“解剖麻雀”的方法,分别对272个村庄、37422个农户、93个乡(镇)、71个县,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农村社会经济典型调查。仅调查数据方面,涵盖了1978-1984年的情况,共涉及4000多项指标,原始数据达到3700多万个。这次调查共形成2300多份调查报告。

  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工作是在这次调查活动基础上开展的。1986年2月14日,中央农研室、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国务院农研中心)向各省(区、市)党委农村工作部门印发了《关于建立农村调查固定观察点的意见》。该文件分为六个部分,就建立农村固定观察点的目的、任务、组织方式等提出了具体意见。第一部分明确指出建立固定观察点的目的是“直接从农村基层了解农村改革和各项建设的新动态,以便于从各个方面发展和对比中进行有连续性的综合研究,为制定农村政策提供依据”,并指出“固定观察点定在村(即原大队),以村和农户为主要调查对象”。第二部分指出“固定观察点的基本任务是对被调查的村庄和农户进行长期连续的综合观察,积累材料,经常向领导机关和主管部门反馈情况”。具体要求有两个方面,一是搞好数据统计,二是搜集和反映真实鲜活的情况,包括完成某些临时性的专题调查任务。第三部分讲的是固定观察点的组织工作。第四部分明确了观察点和被调查对象,指出“为了充分利用已有的调查成果,保证调查的连续性和资料的完整性,固定观察点在1984年度调查村庄的基础上设置”“调查户的确定,应采取抽样的办法”“户以外的其它经济实体,有一家调查一家”。第四、五部分,分别讲的是时间安排和经费问题。

  实际上,上述文件的主要内容以及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工作的开展,是中央农研室主任杜润生同志提出和推动的。1981年原国家农委在全国19个省份设立了76个信息点,其中19个设在地区、57个设在县,目的是了解农村政策落实情况。杜润生同志1983年3月16日在全国农村信息点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初步设想,全国每个省份搞10个左右的大队或自然村,作为调查研究的基点。其中有的分布在信息点上,有的可以不在信息点上”“全国搞300多个村的调查研究,早一点部署为好”。

  从以上回顾中可以看出,虽然农村固定观察点这一名称的提出起始于1986年,但实际上农村固定观察点起始于1984年。将1984年作为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起始年,是基于这些观察点即村庄是1984年开展农村社会经济典型调查时确立的,调查对象、内容、方法等基本上没有变化,只是当时没有叫固定观察点这个名字。尤为重要的是,绝大多数固定观察点的数据可以追溯到1978年,这一点非常有意义。

  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

  初期情况

  农村固定观察点1986年及其最初几年的工作,总体上都是按照中央农研室、国务院农研中心印发的《关于建立农村调查固定观察点的意见》进行的,重点是开展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是开展数据统计。针对四种调查对象分别设计了调查表:一是农户调查表,有306个指标,调查农户超过3万个;二是村综合调查表,有193个指标,到1986年调查村庄达293个;三是经济联合体调查表,经济联合体是指农户之间、农户与不同所有制单位之间,在自愿互利基础上,把生产要素以不同形式联合起来,实行以农户为主的联合经营,统一核算,自负盈亏,并具有明显企业特点的经济实体,有126个指标,293个村庄中共调查经济联合体547个;四是村(组)办企业调查表,112个指标,293个村庄中共调查村(组)办企业786个。以上调查对象数量为1986年统计情况。每年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形成分析报告。1986-1990年统计数据汇编成册公开出版。

  另一方面是开展专题调查。我经历了五次专题调查。第一次是1987年11月开展的农民问卷调查,主要目的是了解农民对农村改革10年来的感受评价和意见建议,共列出了50个问题。调查范围包括293个行政村的10938个农户,形成了一份《关于农村改革与农民》的报告。这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规模之大开创了全国农村调查先例。第二次是1988年初开展的农村私营企业专题调查,在11个省份120个固定观察点(行政村)进行,共调查了97家私营企业,设计有厂长、工人和民众三种问卷。这次调查形成的报告,对于研究解决农村雇工问题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第三次是1989年初开展的粮食生产专题调查,对155个行政村、1.3万个农户1984-1988年粮食生产情况进行了一次系统调查,报告以翔实的数据资料分析了当时粮食产量出现下滑的状况及其原因,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第四次是1990年11月开展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专题调查,形成的专题报告很有深度,还出版了专著。第五次是1992年10月开展的农户与市场专题调查,共在312个行政村、7012个农户进行。此外,许多省份还开展了更为深入的调查研究,一个村庄形成一本专著。

  对农村固定观察点

  特点的认识

  10年的工作经历使我感到,与其它农村调查相比,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工作至少有四个明显特点。

  直接性。固定观察点的数据和资料直接向中央报送,无需经过逐级审核。这样做的好处,一是真实,二是快捷。杜润生同志在1983年3月16日的会议上讲道,“本来,通过正常的渠道反映也可以,但是太慢,而且经过过滤反映上来,就可能同原来的信息不一样”“我们想直接得到一些信息,这就是原来建立信息点的本意”。

  典型性。固定观察点不同于普查或抽样调查,它并不追求反映整体,而是注重“解剖麻雀”,对不同类型村庄进行深入了解。当然,在一个村庄内部会做全面调查,对农户则需抽样调查,以反映该村庄全貌。

  长期性。观察点一经确定,就不轻易变动,需要长期观察下去。杜润生同志在1983年3月16日的会议上讲道,“我们的调查研究要拉长线,不要拉短线”。他多次强调,固定观察点至少要搞50年。我们已经走过了40年,离杜润生同志要求的至少还有10年,还需要加油。

  深入性。对观察点的了解要全面、系统、翔实、深刻。杜润生同志1984年9月4日在各省(区、市)党委农研室主任座谈会上提出,“在搞好300个村庄典型调查的基础上,可试办农村研究会(组),每个村有一支调查队伍”“这个调查不急于解决现实问题,要放长线……研究解决基本问题”。

  多年来,农村固定观察点工作有了很大变化,取得许多成绩。希望在坚持原有特点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取得更大进步。对今后固定观察点工作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深入整理和开发调查数据,特别是一直没有变动的那些观察村庄。二是多开展专题调研。结合当下三农工作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为决策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服务。三是对典型村庄进行变迁研究。期望每个固定观察的村庄都能有一本专著出版,剖析过去40年乃至50年发生的变迁,总结和归纳规律性东西。即使有些村庄已经消失了,这种剖析和研究也很有意义,可以反映出中国社会发生的历史性变迁。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