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原大地 万象“耕”新——甘肃省春季农业生产现场推进会议观摩活动观察
时间:2024-04-15 10:22:56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陆家木 庄俊康 字号:【

  3月20日,时值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甘肃省春季农业生产现场推进会议在平凉市召开。会前,与会代表深入灵台县、泾川县田间地头,集中观摩了一批新技术、新装备、新业态,共同探讨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新路子。

  春日筑“耕”基

  高标准农田建设忙

  粮以田为基,农以田为本。在平凉市灵台县西屯镇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现场,一块块初见雏形的农田错落有致,大型机械来回穿梭在田间,土地平整、土方回填等工作有序进行。在这里,采样表土剥离、熟土还田、机耕深翻、增施农家肥的土地治理集成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这项技术操作方便实用,可以剥离20厘米深的上层土壤,将其与农家肥均质拌和,原地回填覆压在农作物的根系生长层上,使农作物生长层增厚增肥,不仅能保护利用原有耕地的熟化土层,还能大幅减少生土层恢复地力的时间。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是惠民利民工程。近年来,灵台县始终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放在乡村振兴大局之中来谋划,认真落实“1+3”政策体系,确定了“百亩块、千亩方、吨粮田、万亩片,每年打造一个高标准农田建设整乡推进示范镇,三个千亩陇东旱塬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村”的工作思路。根据“田、土、水、路、林、电、技、管”八个方面建设内容,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精准确定农田工程建设内容,最大限度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灵台县现有耕地69.95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62.62万亩。截至目前,建成高标准农田26.6万亩。2024年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3.5万亩,提前下达资金2885万元,项目涉及3个乡镇16个村。”灵台县农业项目服务中心主任于富强介绍。

  建设现场,一辆辆满载粪肥的车辆穿梭在田地间,将农家肥均匀地喷洒在地里。项目建设期间,灵台县重点实施田块整治2.3万亩,增施农家肥7400吨,实施测土配方施肥3.1万亩;修建排水渠21公里,整修机耕路226公里。西屯店子示范村建设规模1000亩,重点实施田块“小并大”整治,将原来碎片化的82块地合并为16块,其中百亩块达到4块;全部落实了表土剥离、熟土还田等措施。

  灵台县坚持高标准定位,将“地平整、土肥沃、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机能行”细化到高标准农田建设之中,推行“两年三茬”种植模式。不误农时,抢抓春播前、夏收后、秋收后三个农田建设黄金期,坚持“群众不满意,机械不离地,乡村不满意,工程不验收”。通过项目的实施,减少了埂坎,规整了生产道路,每年至少新增耕地1000亩。节约了水、肥、药及人工,有效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每亩能增加100公斤左右的产量,能节约100元左右的成本,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力保障。

  推进复合种植模式

  大豆玉米“搭伙”种出好收益

  走进灵台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点,放眼望去,一垄垄覆好的地膜像一条条白色的丝带,缠绕在田间,覆膜保墒、春耕生产的滚滚热潮扑面而来。

  灵台县通过近两年的种植试验,发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大面积推广是可行的、效益是可观的。2022-2023年,灵台县推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6+3”“3+3”等模式,玉米亩产670.2公斤,大豆亩产49公斤,按玉米1.2元/斤、大豆3元/斤市场价格计算,亩均增收300元。

  值得一提的是,灵台县在前两年种植试验的基础上,今年主推适宜机械化收割的“6+4”种植模式,也就是两幅地膜6行大豆,两幅地膜4行玉米,玉米采取宽窄行种植,大行距70厘米、小行距40厘米,大豆行距30厘米,大豆与玉米行间距70厘米。在不增加耕地的情况下,可实现玉米不减产,增收一季大豆。据灵台县副县长柳刚介绍,今年,灵台县在试验论证基础上推行的“6+4”模式,预计复合种植玉米亩产800公斤,大豆亩产100公斤,同时大豆玉米每年替换倒茬,能够有效解决连作障碍问题。

  此外,灵台县还集成推广优选良种、膜下除草、配方施肥、药剂拌种、缩株保密、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技术措施,严把种子、化肥、除草剂选用关口,确保种植质量。为了降低经营主体和农户种植成本,采取“统一区域规划、统一选用良种、统一种植模式,统一机械作业、统一技术指导”的“五统一”模式,积极配套种植、管理、收获专用机械设备,调配社会化服务组织一体推进整地、施肥等全程机械作业。每亩在落实中节省补贴资金200元的基础上,统筹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地膜科学使用回收、农业生产托管项目,再补助地膜10公斤、机械作业费30元,有效降低了农户投入成本,确保种植收益。

  “五良”融合发展

  大面积单产提升成效初显

  灵台县素有“陇东粮仓”美誉,是全省粮食生产大县。在示范基地里,一大片的试验田被均匀地划分为若干个试验区,冬小麦陆续发芽吐绿,出苗显行,长势喜人。农用无人机在农机手的操控下半空作业。“优质专用冬小麦品种示范”“甘肃省陇东片冬小麦品种生产试验”等各类指示牌排列有序,一目了然。这片占地面积120亩、示范面积2.43万亩的示范基地,是灵台县联合省农技总站、省植保植检站、省种子总站、市农技站等单位共同打造的,能够辐射带动全县33.5万亩小麦均衡增产。

  近年来,灵台县紧盯优质高产这个总目标,以品种更新、技术集成、成果转化为重点,经过多年的连续探索,初步形成了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集成的综合性单产提升方案。

  在灵台县西屯镇现代农机装备演示现场,丘陵山地履带拖拉机、小麦精量播种机、玉米大豆旋耕施肥铺膜覆土一体化播种机等10大类45种150台(套)特色农机竞相亮相,吸引广大与会代表和村民驻足观看、咨询。

  履带式治沙压草机的演示让代表们意犹未尽。机器启动后,将稻草向下压,让草对折插入15厘米深的地里,同时地面以上保留15厘米。一排排一列列纵横交错,形成一个个一米见方的“草方格”,像一堵矮墙,阻挡强风,限制沙丘的流动,保证植被覆盖度。

  据了解,近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发展,通过协调国家部委政策资金支持,丘陵山区小型机械研发制造推广应用先导区建设和农机一体化试点落地甘肃省,有力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据甘肃省农技推广总站站长李世成介绍,在“五良”集成方案的支撑下,近3年示范区平均亩产410公斤,较全县平均亩增产81公斤,增幅25%。据了解,目前“五良”集成模式已经在甘肃省平凉、庆阳、天水、陇南的12个县区成功推广,推广面积超过200万亩。

  发展特色产业

  建立产销机制助农户增收

  走进泾汭河川万亩设施蔬菜产业园汭丰核心示范区,标准化钢架大拱棚鳞次栉比,棚内绿意正浓。在特色蔬菜大棚里,一派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的景象,“依琳”口感番茄长势喜人,蔬菜专业技师何有军正忙着修剪秧苗。“这一座棚占地大约有2亩地,种植的番茄也都是订单式销售,地头回收价最高的时候能达到每斤8元,一座大棚的产量在2万斤左右,一年收两茬,经济效益可达16万元。”说到种植收益,何有军掩饰不住脸上的笑意。

  据了解,核心示范区总规划面积1200亩,一期规划占地646亩,项目投资1267万元,建成日光温室33座,钢架大拱棚143座,五连栋标准化钢架大拱棚10座,冷藏保鲜库1座。泾川县委常委、副县长白亚军介绍,核心区按照“走出去学、请进来建”的思路,由县级领导带队,镇村干部、技术人员参与,先后赴山东寿光市、青州市等地考察学习蔬菜产业。聘请当地技术人员实地探勘测量,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建议,精心编制了《泾汭河川区万亩设施蔬菜园区汭丰核心区规划设计方案》。还引进了新建棚体面积大、保温效果好、生产技术新、种植效益高于一体的第七代下挖式日光温室73座,配套建设水电路渠和分拣中心等基础设施。

  “耳如扇、毛如缎,疙瘩角、升子嘴,四蹄不露柱子腿。”说的是平凉红牛。当地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造就了平凉红牛肉质细嫩、大理石花纹明显、香气独特的优质肉牛种质资源禀赋,也成为泾川县推进乡村振兴和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项目占地150亩,设计规模为年存栏肉牛1000头,现有双列式标准化暖棚牛舍10栋,建筑面积1.28万平方米。”泾川县委副书记田庆银向参会代表介绍。

  据了解,平凉红牛立足种质资源,严格进栏肉牛种质标准,筛选纯种进行品种繁育冻精生产,推行日本和牛全程饲养管理模式,积极与北京雄特牧业公司开展合作,进口红安格斯母牛与平凉红牛进行杂交,进一步提高平凉红牛商品性能。目前,平凉红牛雪花牛肉已达到日本A5级水平。

  “我们还积极与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合作,建设良种中心,项目投资850万元,建成种公牛舍713平方米,种公牛采精站765平方米,专家公寓677平方米。目前,饲养种公牛30头,试验生产细管冻精7.5万支。同时,采取‘科研机构+龙头企业’的模式,在平凉红牛良种中心成立了吴建平教授工作站,柔性引进18人专家团队入站工作。”泾川县鼎康牛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程强介绍。

  “通过对平凉红牛遗传资源的搜集、评价、保护与利用及平凉红牛遗传改良过程中的共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我们将会为平凉红牛新品种(系)培育工作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撑。”程强说。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