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基础。“土特产”扎根乡土,农民既是生产主体,也是获益主体。“土特产”带动了乡村特色产业快速发展,为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金融在支持“土特产”发展方面功不可没,可满足不同类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增强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地方实践
“一项目一方案一授权”模式。针对乡村产业经营主体多、分布广、体量小的实际情况,中国农业银行山东省分行以“一项目一方案一授权”为基础,探索推广集群授信模式。2021年农行山东省分行以13个农业特色产业为重点,围绕“百园千镇万村”工程以及烟台苹果、寿光蔬菜等千亿级农业产业集群,聚焦农业特色产业、优势产业集群、专业市场、乡村产业强村(镇),将“零敲碎打”的散户营销模式转变为产业集群内目标客户整体服务模式,实现“支持一个产业、服务一批企业、带动一片农户”。截至2023年1月末,农行在山东省累计落地乡村振兴重点产业集群授信方案194个,实现贷款投放157亿元,打造了曹县电商、青州花卉、寿光蔬菜等一系列金融服务示范样板。
“裕农市场”模式。中国建设银行重庆市分行构筑“银行+企业+媒体”三方合作框架,推出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裕农市场”金融服务新模式。建行重庆市分行推出“农商贷”“农贸E贷”“商户云贷”等信贷产品,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了定制化综合金融服务。同时还在“裕农朋友圈”平台设立农批农贸市场专区,通过宣传、直播等多种方式,加强市场主体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截至2023年9月,建行重庆市分行已经与重庆市3个国家级百亿农批市场、4个大中型农贸市场建立全面合作关系,合作内容覆盖蔬菜水果、中药材等多种特色农产品以及电商、物流仓储等多个方面,提供对公授信19.8亿元、小微企业普惠贷款1.9亿元、农户贷款0.9亿元,惠及3000多家商户和1300多家农户,有效促进了农产品流通。
“石榴e贷”特色融资场景综合服务方案。中国工商银行枣庄分行以推动石榴全链条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组织普惠、信管、支行业务骨干走访石榴种植大户,探索推出“石榴e贷”特色融资场景综合服务,针对石榴种植、销售、盆景盆栽、深加工等产业链条各环节特性,灵活运用“种植e贷”“e抵快贷”和“科创e贷”等产品组合,构建“整村授信”的特色融资场景,满足石榴农户的金融需求。截至2023年10月,工商银行枣庄分行已为当地多家批发零售户、盆栽盆景种植户和深加工企业发放了总计319万元的贷款,为7家种植大户办理了210万元的授信业务,为枣庄石榴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一体化金融服务方案。安徽省阜南县将芦蒿作为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积极发展芦蒿产业。针对种植户面临的资金筹措、技术提升、市场拓展等多重挑战,平安银行充分利用“金融+科技”的优势和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推出一体化金融服务方案。面向种植农户,平安银行根据种植面积、种植经验以及历史产销数据,创新推出“惠农贷”(小微经营贷——芦蒿定制化项目)专项金融产品,满足芦蒿种植户的个性化融资需求;面向加工企业,提供800万元综合授信额度,专项支持芦蒿产业深加工。同时平安银行合肥分行积极支持芦蒿农业基地建立土壤、大气监测和水肥一体化系统,形成集卫星遥感、物联网、数字化管理于一体的智慧农业体系,全面提升了芦蒿种植产业科技含量,有效助力农民增产增收。
面临的挑战
部分金融机构对“土特产”认识不足。部分金融机构缺乏对地域特色和市场需求的深入了解,对当地“土特产”发展的痛点和难点认识不足,与当地政府、行业协会和其他金融机构间的合作机制还不完善,依旧采取较为传统的金融工作模式,无法形成有效的集群式服务合力,导致金融服务与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需求不匹配。
针对不同产业的特色金融产品仍需创新。我国农村地域辽阔,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每个地方都有特色产业。金融机构需要充分依据“土特产”产业生产周期、市场风险、资金需求等方面设计产品和服务,已有的一些产品实际操作中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难以为“土特产”提供量身定制的金融服务方案。同时,由于绝大多数“土特产”企业规模较小,难以达到金融机构特别是大中型银行金融服务的准入门槛。
针对产业链内各主体的金融服务需拓展。近年来,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正逐步从种养延伸至深加工、仓储保管、包装物流、电商销售等多个环节,产生了许多新产业新业态。但金融机构的服务重心往往偏向于产业链的某些环节或市场主体,例如核心企业或大型供应商,而对中小企业、农户、分销商等主体的金融服务覆盖则不够全面和深入,“土特产”产业发展中所面临的运输不便、销售困境等问题仍不能有效解决。
“土特产”产业风险管理体系仍需完善。农业生产往往面临着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挑战,尤其是“土特产”因其生产的特殊性,更面临着产业链脆弱风险,增加了金融机构信贷风险和服务的不确定性。由于缺乏针对“土特产”特殊的风险管理措施,对其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能力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风险管理体系无法完全适应“土特产”发展的保险需求。此外,与大宗农产品的保险相比,保险机构面向特色农产品的保险数量少、覆盖面小,分散风险的保障功能不能充分发挥。
相关建议
结合地域特点,构建产业集群服务体系。金融机构要紧紧围绕“土”做文章,密切与当地政府、行业协会等的联系,加强对地方特色产业的深入了解,充分掌握“土特产”特点和资金需求,选择恰当的支持切入点,对产业集群内不同主体设定准入门槛、授信管理政策和抵押担保方式,探索构建原创性强、适用性好的产业集群工作模式,为“土特产”发展提供更加稳健和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
立足产业特色,加快精准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机构要紧紧围绕“特”做文章,深入了解当地“土特产”产业特色,制定服务“土特产”特色的工作方案,加快推出符合“土特产”发展需求、适应产业集群不同主体需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如针对“土特产”产业生产周期长的特点,开发设计长期贷款产品;针对市场需求波动大的特点,拓展推出季节性融资解决方案或针对特定产品的供应链金融服务;针对部分企业无抵押担保的情况,丰富无抵押信用贷款产品体系,尝试探索采用地理标志物质押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方式。
围绕产业链条,扩大金融服务覆盖范围。金融机构要聚焦“土特产”产业链条,包括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以及涉及的各类市场主体,基于对产业链的分析,为“土特产”产业量身定制产业链整体金融服务方案,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精准满足核心企业、上下游小微企业及农户的融资需求,如为农户提供种子贷款,为加工企业提供生产设备融资、原材料采购贷款等,为分销商提供库存融资和应收账款融资,将金融服务延伸到更广泛的环节和主体。
完善风险保障机制,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保险机构要深入研究“土特产”的风险特性和地域特点,加强与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合作,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开展特色农产品区域生产风险评估、精准定价和费率动态调整,设计更符合当地特色产业发展需求的保险产品。同时尝试与再保险公司、农担公司等建立合作机制,鼓励更多主体参与风险保障,共同构建多层次的适应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的风险保障机制。
(作者单位:丁志文,北京语言大学商学院;龙文军,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