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蔬菜所处高海拔区域,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蔬菜产品优质安全,被业界专家誉为“优质蔬菜的代名词”。重庆市所处的秦巴山区、武陵山区,是全国高山蔬菜优势产区,有较长的种植历史。重庆市高山蔬菜,是指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区宜耕地种植的商品蔬菜。近年来,重庆市高山蔬菜在保障夏季蔬菜均衡供应、促进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此,笔者赴秦巴山区、武陵山区重庆市部分区县,对高山蔬菜产业进行了深入调研。
主要成效
保市场供给。我国高山蔬菜种植自古有之,传统的高山蔬菜为零星、粗放种植,主要为山区农民自给自足。高山蔬菜的规模化、商品化种植,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多年发展,全国高山蔬菜分布在三大区域,即中部长江流域,北部坝上河西走廊、黄土高原,西部云贵、青藏高原,覆盖18个省(市)、120个市县,基地面积3000多万亩,常年播种面积4500多万亩,产量9500多万吨。重庆高山蔬菜规模化种植起步较晚,2008年,重庆市提出并支持发展以原武隆县(现武隆区)为重点的高山蔬菜产业带。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截至2023年,全市有17个区县种植高山蔬菜,播种面积129.45万亩,产量217.87万吨。特别是其主打品种在7-10月上市,为缓解全市“秋淡”蔬菜市场供求矛盾、保障蔬菜均衡供应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添田园美景。重庆市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夏季在高山区域种植蔬菜,为山区增加绿色,将郁郁葱葱的蔬菜田园变为美丽的蔬菜公园,为山区增添独特的风景线;同时,蔬菜为裸露的山地土壤盖上了厚厚的绿色“被褥”,有效保护了山区脆弱的自然生态,减少了水土流失。近年来,重庆武隆、奉节、彭水等区县的高山蔬菜基地,利用冬季空闲地种植甘蓝、白菜、花菜、榨菜、菠菜、萝卜、宽帮青菜等耐寒越冬绿叶蔬菜,为昔日冬季的山区黄土地,披上亮丽的新绿装,扮靓了山区冬季田园,美化了山区环境。
增农民收入。发展高山蔬菜产业,为高寒山区农民群众找到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子。据重庆市农科院调研数据,全市高山蔬菜亩均产值9800多元,因区域和品种及年度市场价格差异,全市种植高山蔬菜亩纯收益400~5000元不等,其中城口县因远离市区,交通相对闭塞,物流成本较高,外地蔬菜较少,生产的高山蔬菜全部就地销售,纯收益高达5000元以上。武隆区双河镇荞子村凉水组张文勇,全家3口人,2023年种植高山蔬菜20亩,高品质番茄2亩,获纯收入11万元,人均纯收入3万多元。高山蔬菜产业吸引了大批业主,带动农民就地务工就业,增加农民务工收入。奉节县鑫桥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龙桥乡通过土地流转、订单农业等模式建立蔬菜种植示范基地,以“资金土地入股”“二次分红返利”等模式,带动1200余农户规模种植高山蔬菜7000余亩,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种植5000余亩,同时,通过基地种植、冷链加工、蔬菜销售等,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600多人务工,年支付务工工资800万元以上。
引乡村人才。发展高山蔬菜,吸纳了大批人才,为产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方智远、李天来、向仲怀等院士均亲临重庆市武隆区高山蔬菜基地指导,大幅提升高山蔬菜产业科技含量。重庆市农科院与武隆区联合成立高山蔬菜研究所,一批专家入驻高山蔬菜基地。同时,通过鲁渝合作,在高山蔬菜研究所成立“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鲁渝协作工作站”,吸引重庆、山东蔬菜专家共9人在武隆常年从事高山蔬菜研究,其中山东省4人。重庆最大的水果销售商之一的重庆果琳鑫园科技有限公司秦洪伟,率公司成熟的销售团队,与武隆区合作,2023年在双河镇打造武隆高山番茄谷,总规模近2000亩,产品供不应求。同时,带动帮助周边农户销售高山蔬菜260多万元,成为当地高山蔬菜产业发展的有力推动者。万州区茨竹乡马家村,常年种植高山蔬菜2000多亩,全村多数青壮年劳动力留村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本土人才。出生于湖北省秭归县的90后刘青山,大学毕业后于2018年6月来到重庆市巫溪县,在塘坊镇打造200多亩高山设施蔬菜种植示范基地,并通过订单,带动塘坊及文峰、朝阳、尖山等周边乡镇农户种植辣椒1000余亩,甜玉米800余亩,年销售收入600余万元。
兴产业业态。高山蔬菜基地发挥山区避暑纳凉优势,打造休闲观光瓜果长廊、彩色观光菜田、开心农场等,建设“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业,吸引游客观光旅游、采摘体验、休闲避暑。重庆果琳鑫园科技有限公司在武隆区双河镇流转土地建设营运的500亩高山番茄基地,吸引30余万游客观光采摘。高山蔬菜产业也带来了蔬菜加工业的兴起,武隆区培育蔬菜加工企业10家,年加工能力突破2万吨。石柱的莼菜加工、奉节的酸菜和泡菜加工等也有一定规模。
面临挑战
缺配套基础设施。一是自然条件较差。高山蔬菜产区地处山区,位置偏僻,没有干道公路通达,没有水量充沛的河流和地下水资源。二是配套基础设施不足。高标准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布局少,90%以上的基地缺蓄水设施、灌溉管网,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田间耕作道路等基础设施配套也不足。三是装备较为落后。高山蔬菜种植需要的育苗设施大棚,全市仅5000余亩,仅占全市蔬菜设施大棚的1.7%,且90%以上布局在武隆区。智能化装备、水肥药一体化等设施及起垄、施肥、覆膜、采收等机械装备等几乎为“空白”。
缺有效科技服务。一是技术人员少。重庆市基层农技服务人员数量少,区县农技服务部门从事蔬菜生产的技术人员一般只有1~2人,有的区县甚至没有一个专业技术人员。武隆区是重庆市高山蔬菜发展规模最大的区,全区高山蔬菜基地面积20万亩,2023年种植面积28万亩,区农业农村委从事蔬菜产业发展的技术人员也仅有4名。开州区河堰镇种植高山蔬菜5000多亩,最远的蔬菜基地村距镇政府20多公里,全镇蔬菜技术人员仅2人。二是技术难题多。武隆、丰都、涪陵、石柱多年种植高山蔬菜的基地,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发生面积近年逐步增大,已达3万亩以上,近5000亩蔬菜基地由于根肿病不能种植十字花科蔬菜。重庆市农科院联合山东省农科院攻关,筛选出抗根肿病十字花科蔬菜品种,并进行示范种植。武隆区安排资金,对种植农户承诺收益,但农户担心受损而不愿接受新品种。三是成果转化不及时。重庆市农科院武隆高山蔬菜研究所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已筛选出适宜高山栽培的蔬菜品种17类39个,集成、研发新技术16套,编制、发布高山蔬菜栽培技术地方标准10项、技术规程17项。但万州、开州、城口等高山蔬菜基地区县的种植农户却基本不知晓这些成果,还在为品种选择等犯愁,且普遍存在种植茬口不科学不合理、育苗方式传统落后效果较差、栽培技术不配套不先进、病虫害防治不规范等问题,已有的科研成果没能得到及时充分的转化运用。
缺完整产业链条。一是在生产方面。专业育苗场少,全市高山蔬菜仅武陵山区有6个集约化育苗场,面积不到200亩,春秋两季即使100%投入使用,也仅能覆盖5.5万亩种植面积。此外,专用农机、专配肥料等也还是“空白”。二是在加工方面。由于无高山蔬菜精深加工布局,使全市包括高山蔬菜基地、烟叶基地近50万亩的适宜区域,本可在冬季种植一季萝卜、青菜头等加工鲜食兼用蔬菜,但因交通区位条件差、担心产品鲜销困难而被迫放弃种植。此外,产地预冷、采后商品化处理、储藏保鲜、冷链运输等加工配套设施也严重不足。三是销售方面。缺乏销售服务主体,基本依靠自产自销和经销商上门收购,毫无销售价格话语权;销售渠道单一,除少量销往市外市场外,多数以本市甚至本区县为主,销售半径窄,销售渠道分布集中,竞争压力大。
缺完善组织体系。一是组织化程度较低。重庆市高山蔬菜产业,均为业主或农户一家一户自主经营、自谋发展,业主单打独斗、农户各自为阵,镇乡、村社未能将种植业主有效组织起来,联动发展。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品种选择心中无数、随意性大,导致零星分散、不能产生规模效应;栽培技术各自摸索,生产水平整体不高,导致单产较低,效益未能发挥到应有水平;销售力量分散,未能形成合力,闯市场能力弱。二是现有合作组织未能充分发挥作用。部分地方建成的专业合作组织,也未能有效发挥应有的组织作用。如万州区茨竹乡马家村2013年成立的竹山蔬菜专业合作社,有会员300多户,但未能将会员组织起来,也未能为会员开展生产销售等服务工作。
对策建议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将高山蔬菜作为重庆市蔬菜产业新的增长点和山区乡村振兴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重点打造,加大投入力度,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整合农田建设、水利、交通、农机、设施农业、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等资金项目资源,在全市高山蔬菜基地相对集中区域,统筹规划建设蓄水设施、灌溉管网、田间耕作道路等基础工程,装备集中育苗大棚、避雨设施、宜耕机械、杀虫灯等农业设施,提升高山蔬菜基地综合产能,降低劳动强度,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强化科技服务。“织网连线”,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高山蔬菜科技服务网络。市农科院、市农技推广总站加强与高山蔬菜基地区县农技推广部门对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进度,尽快将成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市、区县派出科技特派员,服务高山蔬菜基地,加强技术培训,指导基地农户、种植业主掌握高山蔬菜种植技术,提高基地科技水平。基地区县、乡镇农技人员包片包业主包农户,及时帮助指导解决服务高山蔬菜基地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在基地村社干部、种植大户中培植技术骨干和“土专家”,帮助基地种植农户解决生产技术问题,提高高山蔬菜基地种植水平。
补齐产业链条。持续支持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加大高山蔬菜科技研发投入,在适宜品种选育、栽培技术集成、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研究方面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为高山蔬菜产业发展提供强大而持续的科技支撑。支持高山蔬菜基地市场主体建设适度规模集中商品化育苗场,提升育苗科技含量,带动提高蔬菜种植水平。借助全市推进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契机,在高山蔬菜基地布局采后初加工、在基地区县农产品加工园区和食品工业园区适时布局精深加工,带动高山蔬菜产业发展。打造高山蔬菜区域公用品牌,强化宣传推介,加强预冷、仓储、冷链运输等销售设施建设,畅通产销预警信息,加强产销对接,扩大销售半径,全链条带动高山蔬菜产业效益提升。
提升组织化程度。加强对高山蔬菜基地乡镇、村社的指导,支持龙头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在加工、销售等方面增强产业发展带动能力。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有效对接,组织种植业主、农户按市场需求、加工产能等,布局对路品种、交流种植实用技术、统一代购生产资料、组织产品销售,增强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助力乡村振兴。
(作者单位: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