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是党中央着眼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作出的重大决策。要适应形势任务变化,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近年来,广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东西部协作重要指示精神和视察广东时重要讲话精神,与贵州8个市州建立起更加紧密的结对帮扶关系,以更高目标、更大力度、更快节奏、更实举措推动粤黔东西部协作走深走实。在国家东西部协作成效考核中,两省均获“好”的等次,广东连续两年位居东部省份第一名,贵州先后位居西部省份第一、第二名。
推进“四个协作”
增强脱贫地区发展能力
广东坚持帮扶与协作相结合,发挥粤黔两地各自比较优势,形成互利共赢局面。
深化产业协作。两省携手推动粤企入黔、粤资投黔。出台支持广东企业赴黔投资奖补办法,强化政策激励。两地各级各有关部门及贵州驻粤招商工作队联合组织开展百企桂黔行、粤企入黔共建产业园区“双百”行动等活动。落实两省“十四五”协议要求,在贵州8个协作市州各共建一个工业园区,66个脱贫县各共建一个产业园区,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呈现劳动密集型、资源富集型、贴近市场型、就链融入型、返乡创业型等企业引进形态,培育壮大当地优势特色产业。如广东凯金新能源在铜仁大龙经开区计划投资90亿元建设年产20万吨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项目一期工程已点火试产。广州越秀集团在毕节、黔南、安顺投资20亿元建设生猪养殖全产业链项目。
深化劳务协作。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加强劳务对接,在稳定存量、做大增量、提升能力、促进增收上下功夫。坚持两手并举,一手抓转移就业,一手抓拓宽就近就业渠道,推动帮扶车间扩大规模、延长链条,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发挥在广东6市设立的118个劳务服务站作用,为贵州籍务工人员提供服务,打造“山海心连之家”“香山家政”“蜂王行动”等劳务协作服务品牌。
深化消费协作。有机结合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米袋子”“肉案子”“茶罐子”工程,创新消费帮扶模式,帮助贵州创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351个,“圳品”认证47个。安排协作资金4.32亿元,帮助脱贫地区建设仓储运输、产品安全检测等配套设施,引导广东企业赴黔投资建设冷链物流系统,助力解决产品出村进城“最初一公里”问题。发挥广州江南市场、深圳海吉星市场等平台作用,通过“线上+线下”“电商+商超”,助力解决农产品销售“最后一公里”问题。支持协作地区建立名优特新农产品目录,在广州塔、广州地铁及主流媒体投放公益广告,宣传推介贵州农特产品。纳雍滚山鸡、罗甸火龙果、镇宁蜂糖李、桐梓方竹笋、从江百香果、望谟青柠檬、梵净山贡茶、水城猕猴桃等特色产品走俏大湾区市场。
深化科技协作。南方科技大学与贵州省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贵州绿色产业技术研究院。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与贵州省科技厅围绕锂电池正负极材料、锰和铝产业精深加工、激光精密制造等领域,合作建设成果转化创新中心。两省农科院签订“农业科技帮扶十条”,向遵义市及从江、锦屏、晴隆等9个协作县区选派科技特派团。
做到“三个倾斜”
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两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乡村振兴首要任务,抓住薄弱环节,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予以倾斜支持。
倾斜支持重点人群。聚焦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等重点人群,助力协作地区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分层分类及时落实帮扶政策。如2022年广州投入财政援助资金257.7万元为独山、三都、罗甸等县已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和纳入监测预警范围的农村人口共18.42万人购买防止返贫险,最大程度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
倾斜支持重点帮扶县。广东把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作为帮扶工作重中之重来抓,从政策、资金、人才、产业、措施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如专门出台《支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九大加力行动”方案》;向重点县投入财政援助资金35.05亿元,占援助资金总额的33.6%。向重点县选派挂职干部80人、专业技术人才2170人,分别占选派到贵州挂职干部、专技人才数38%。2022年以来安排财政援助资金2.43亿元、发动社会帮扶资金(含捐物折款)1087万元,支持重点县“组团式”帮扶学校、医院软硬件建设。组织广东优强企业对重点县1253个原深度贫困村实施结对帮扶全覆盖。建立工作队挂点帮扶重点县制度,省和市州两级工作组在重点帮扶县选定15个村指导示范打造。
倾斜支持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围绕完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文化服务体系、培训和就业体系、社区治理体系、基层党建体系“五个体系”建设,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加强后续扶持。2021年以来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投入帮扶资金16.02亿元,实施了一批帮扶项目。如2022年广州市投入协作资金1.4亿元,支持黔南三都县城南社区、独山县鄢家山社区、瓮安县映山红社区和毕节七星关区柏杨林社区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建设帮扶车间、幼儿园、医疗服务站、党群服务中心、休闲文化广场,助力安置区成为当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载体”,其中鄢家山安置区成为贵州省首个“产业+东西部协作”创建试点。
突出“四个结合”
持续推进社会帮扶
积极搭建共建共赢共享的乡村振兴共同体,打造各级各方协同参与的东西部协作大格局。
输血帮扶和造血发展相结合。印发资金使用管理意见,从资金使用范围、安排比例、审批程序、利益联结机制等多个方面进一步细化资金使用管理措施,明确要求财政援助资金多数安排用于产业帮扶。如珠海市投入1.5亿元协作资金共建“横琴·正安”国际吉他文化产业示范园,助推正安把“小吉他”做成“大产业”。
政府引导与社会公益相结合。深入组织开展“万企兴万村”等行动,联合主办“万企兴万村”行动会议,协助开展“6.30”扶贫济困日活动,组织广东企业捐赠资金并将捐赠资金向协作地区投入。如2021年“东莞·铜仁万企兴万村捐赠仪式”捐资捐物4200多万元。复制推广广东“四小园”(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建设经验做法,引导动员企业、社会组织、爱心人士采取自愿自建、认领、托管等方式,助力贵州发展庭院经济。
示范创建和整体打造相结合。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借鉴广东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做法,助力贵州打造一批“产业兴、生态美、乡风好、治理优、百姓富”的特色乡村。2021年以来,投入财政资金15.74亿元帮助贵州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典型村422个。如珠海协作遵义围绕中国茶海景区整体打造凤冈县进化镇、湄潭县永兴镇等周边村镇,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带,并复制推广珠海经验在湄潭打造“金桥·斗门”印象农旅小镇项目。中山协作六盘水市水城区打造“五型”村居,推动六枝特区郎岱镇花脚村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定点帮扶和东西协作相结合。加强工作协调,与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形成工作合力。如佛山市配合中央组织部帮扶台江工作组推进教育医疗“组团式”帮扶,助力台江县民族中学在高位运行的情况下,实现2022年、2023年高考连续取得新突破、台江职校打造“四个省级示范”、台江县民族中医院通过“二级医院”评审。惠州配合公安部定点帮扶工作组,累计投入协作资金2800多万元支持黔西南兴仁市、普安县相关项目建设发展,“引企入黔”6个项目、意向投资2亿元,帮助销售农特产品900多万元。
创新“四类工作”
打造协作新样本
广东总结以往扶贫协作工作经验,立足新发展阶段和贵州实际,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致力打造东西部协作新样本。
深化“四加”融合,产业合作探新路。围绕“广东企业+贵州资源”“广东市场+贵州产品”“广东总部+贵州基地”“广东研发+贵州制造”,深化紧密型协作,实现产业深度融合。采取“双向清单”对接、宣传平台推介、“贵人服务”招商、园区共建营商、政策扶持助企等五大举措,推动产业转移和粤资投黔。引导温氏、海大、天农、立邦、铭丰、超盈、嘉尚新能源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落地贵州。
实施“四项工程”,劳务协作创品牌。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和“乡村工匠”职业教育培训,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化”,促进高质量就业。帮助举办“四项工程”培训班1974期,培训农村劳动力8.74万人。建立长期劳务输出合作机制,擦亮就业名片,助力劳动力就业提质增效。如广州帮助毕节培育乌江百里苗绣(毕节苗绣)、带岗主播、乌蒙建筑工等贵州省级劳务品牌。
拓展“四类帮扶”,人才支援见实效。做实结对帮扶,采取送医(教)下乡、教研协作、师带徒等举措,帮助培养队伍、提升能力。深化“组团”帮扶,在落实中组部牵头推进重点帮扶县“组团式”帮扶工作基础上,以协作共建100所示范学校和66个脱贫县重点帮扶医院为抓手,安排3人以上“专家团”帮扶每个受援学校、医院。推进“兵团”帮扶,如广州妇儿中心帮扶毕节、黔南妇幼保健院,分别派出15人、19人的“专家兵团”,助力受援医院打造“5+2”特色科室。探索“集团”帮扶,如广州市广大附中教育集团“集团化”帮扶的独山三中2023年实现中考成绩全州“九连冠”,近两年共有5名学生考上清华、北大。
坚持“四措并举”,“一县一园”作示范。将广东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经验复制到粤黔协作工作,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成立粤桂粤黔现代农业产业园联合会粤黔分会,发展会员企业达3000多家。坚持补链强链,融合发展。依托贵州12大农业特色产业,着力补齐协作地区加工、仓储、物流等短板,推动产业园向三产融合迈进。坚持示范创建,引领园区,制定示范园区创建工作方案,明确创建要求,集中资源力量打造13个省级农业现代化核心基地、示范平台。
深情越山海,携手向未来。广东、贵州携手奋斗,共同谋划发展,奏响东西部协作“进行曲”,为贵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注入了东西部协作力量。
(广东省粤黔协作工作队供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