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让“土特产”成为“金招牌”,成为乡村振兴大产业。
近年来,山东省莒南县十字路街道东兰墩村坚持党建引领,深挖本土资源,大力发展茶和板栗精深加工,村内产业实现“零”的突破,“土特产”结出了“致富果”。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为村庄全面振兴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就在几年前,东兰墩村还是个村情差、没产业的问题村,村庄发展非常缓慢。如何摆脱发展困境?“后进”村的“后劲”从哪来?回顾东兰墩村的“逆袭”路,探寻一方水土富一方百姓的致富密码。
留得青山在
2019年,莒南县公开选配30名农村党组织书记,在外做企业管理的东兰墩村退伍军人石学东被选任本村党组织书记,村“两委”重新组建后,“兵支书”石学东第一件事就是要把村里产业发展起来。
莒南县是最早探索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南茶北引”县区之一,种茶基础好。早在20世纪60年代,东兰墩村老支书带领全村青壮劳力上山开垦进行茶叶试种,曾经满山遍野的翠绿寄托着老一辈东兰墩村民对富足生活和子孙后代的美好期盼。然而,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茶园几度荒废,山上成片的板栗树也无人问津,只有一片30多亩52年茶龄的老茶林勉强保留了下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石学东将这片老茶林视为产业发展的源头活水,村“两委”经过深入调研和反复探讨,认为茶叶品质差不了,决定流转荒废的30亩老茶园和900亩荒山场,开荒复垦,将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让青山重绿,让“老树”焕发“新芽”,东兰墩村又和山上的老茶一样迎来了他们的“春天”。
乘借东风上
盘活产业,购买设备,市场运营,至少需要50多万元,钱从哪里来?三资清理给集体找回了30多万元救济款,选派书记县里给了20万元帮扶款,东兰墩村决定将这些钱作为启动资金开办茶叶企业。同时,山东在各地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从税收政策上对农村集体经济给予支持。东兰墩村在全县率先成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运营中心,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探索集体以资产入股、社员以资金和劳动力入股的弹性合作模式。
支部有作为,群众得实惠,集体有收益。合作社成立之初,老茶园采摘鲜叶炒制的茶叶便迎来了3万元的订单,多年来村集体赚到了第一桶金。合作社带领村民规模经营、统一管理、共同增收,随着技术工艺的不断优化升级,2020年起步创收30万元,村里看到了希望,也更有了动力,茶产业发展初见成效。2022年初,东兰墩村找准时机,上新板栗加工产业项目。借助驻村工作队50万元帮扶资金,板栗加工项目顺利启动,产业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
群英荟萃时
产业要想做大做强,人才支撑必不可少。
“85后”本村青年石学磊退伍后在临沂经营一家电梯企业,看着村里的发展越来越好,也投资入股准备回村“大干一场”。在“兵支书”的号召下,有多位退伍军人带着梦想和情怀返乡创业,成为东兰墩村产业振兴的生力军。专家“请进来”。合作社邀请农技专家、致富带头人、重点龙头企业的专家团队为东兰墩村产业发展把脉问诊。社员“走出去”。举办“乡村学堂”,通过业务培训、现场观摩、视频联系等形式,丰富专业技能知识,提高运营管理能力。
挂职干部牵线搭桥,联结高校资源成立专家顾问团,多家实践育人基地在这里落户。山东农业大学茶学系师生入驻,开展松下茶立体生态系统研究,指导攻克红茶炒制技术瓶颈。临沂大学测绘工程系科创团队搭建数字孪生平台,呈现“土特产”源头产地的虚拟山区地理景观,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成为现实。2023年暑期,村里还迎来了武汉大学博士生宣讲团等高校实践团队,各方人才建言献策,共谋产业振兴之路。
茶香浪潮起
“茶叶+板栗”双核运行,自2020年启动,经过发展,东兰墩已进入全面做大做强的提升阶段。“功夫红茶”“栗家寨”“爱豆的魔栗”等十余款产品销售量大增,受到市场青睐。2021年村内就已实现分红15万元。累计提供就业岗位30多个,带动本村和周围村庄就业200多人次。经济和社会效益兼具的同时,更带来巨大的生态效益。
如今,350亩的高山生态茶园风景秀丽,吸引县城游客前来休憩。高山茶和油栗仁下山出村,“土特产”迎来了个华丽转身,成为城市休闲的冲泡佳品和健康佐食。依托产地优势,推动茶旅融合。重点推出“看茶+采茶+炒茶+品茶”茶旅项目,打造生态研学基地和休闲观光网红打卡地。开通电商平台,聚焦品牌打造。通过短视频拍摄和线上直播,拓展营销渠道,累计观看量230万人次。积极参加各类展销会,对接市场大客户,依托“好品山东,莒南好例”、街道“四雁严选”等提升品牌价值。
东兰墩村的转型蝶变之路,并不是偶然。让小村庄迸发大能量,就是要继续深挖“土特产”里的“致富经”。
留住乡“土”味。土,不仅是气候、土壤,还体现文化、地域,更寄托了乡土、乡愁。一方面,用好农业农村资源。例如,“莒南绿茶”“莒南板栗”地标农产品就具有明显的区域地理属性,是区域自然生态环境与区域历史人文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特定产物。东兰墩“土特产”山上采摘、山下加工、自产自销,产自本村更留住了原始的味道。另一方面,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实现农业由“卖产品”向“卖风景”“卖文化”的转变。例如,以高山生态茶园为支撑,饮茶休闲,打造手工炒茶坊,讲茶故事,品茶文化等,提升农产品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
亮出好“特”色。要突出地域特色,打造独特竞争优势的产品。一方面,追求产品品质,坚持“工匠精神”,用好比较优势。例如,莒南茶树越冬期比南方长1~2个月左右,春季回暖慢,昼夜温差大,茶芽生长缓慢,茶叶中的茶多酚、氨基酸、维生素等内含物含量明显高于南方茶叶。另一方面,明确产品定位,要从全局的产业布局和发展规划中找准定位和机遇。目前茶行业的痛点是竞争激烈,产品单一。一个村的茶产品何以突围?东兰墩村着眼小而精的养生保健茶,瞄准高端市场,在品牌上追求独具特色的“限量版”。
做优全“产”业。要尊重产业发展规律,推动乡村产业前后端延伸、上下游拓展。一方面,延展特色产业链。聚焦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努力提升产业整体效益和综合竞争力。例如,打造自媒体立体营销多元融合的茶叶基地,实现新业态下产供销全流程一体化。另一方面,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模式下,党员干部带头干,人民群众参与干,提升农民群众参与感,让农民在“土特产”致富路的全链条各环节中实现共同富裕。
(作者系农业农村部驻山东省莒南县东兰墩村挂职干部)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