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多年来,我国乡村产业有了长足发展,全国各地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打出科技赋能“组合拳”,打造强村兴业“致富链”,多措并举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本期特别报道带你走进陕西、宁夏、山东寿光,看三地如何基于各自资源禀赋,走出一条条各具特色的乡村产业发展之路。
“西北风、黄河水、大漠情、豪爽人。”生活在宁夏的人们常常如此形容这片热土。这里风光秀美,物产丰饶,在黄河水的浇灌下,北国的壮阔豪迈中平添了南国的细腻温柔,孕育出一片“山河星城夜,水田花果香”的丰收美景。
宁夏农耕历史悠久,凭借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引黄灌溉便利,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农业发展道路,成为世界公认的枸杞原产地和道地产区、酿酒葡萄种植和高端葡萄酒生产“黄金地带”,是我国的“枸杞之乡”“滩羊之乡”“马铃薯之乡”“硒砂瓜之乡”“甘草之乡”,是全国肉牛产业优势产区、蔬菜生产优势区和设施农业优势生产区。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强调:“宁夏的枸杞、滩羊、葡萄酒、冷凉蔬菜等农产品品质优良,在市场上有很高的声誉。要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产业园区为支撑、以特色发展为目标,加快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让宁夏更多特色农产品走向市场。”宁夏牢牢把握新的发展机遇期,抓紧抓实产业振兴这个重中之重,坚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葡萄酒、枸杞、牛奶、肉牛、滩羊、冷凉蔬菜“六特”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增强,带动农民持续增收,为加快建设乡村全面振兴样板区提供了有力支撑。
绿色种养厚植生态基底
宁夏是祖国西部的一块宝地,是全国唯一全境属于黄河流域、“三北”工程建设地区,担负着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维护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的特殊使命任务。面对水资源严重短缺和生态极度脆弱等挑战,宁夏围绕做优做强“六特”产业,大力推进农业绿色转型。
种养结合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有效措施。通过种养循环,统筹兼顾生态、社会、经济发展,实现种植业和养殖业合理搭配、紧密结合,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过去贺兰县四十里店村一带的土地盐碱化情况严重,水稻产量低、品质不高,村民种地收入越来越少。2012年,为响应“重振宁夏大米雄风”的号召,从事大米加工销售业的赵建文在四十里店村陆续流转了2600余亩土地,建设“稻渔空间”,决心要在这里破解盐碱化难题,种出高端有机大米。
如今的“稻渔空间”已是鸭鸣悦耳,稻株摇曳。登上观景台向下望去,不同品种、不同颜色的水稻混植在田地间,经过精心设计,一幅幅巨型彩色稻田画栩栩如生,引得众多游人驻足观看,打卡拍照。“我们让水在鱼池—环沟—稻田中闭合循环,养鱼产生的富营养水种稻,稻田净化后的水养鱼、蟹等,通过以渔治碱、养蟹除草、养鸭治虫等方式能进一步改善稻田生态环境。”赵建文热情地介绍“循环水养鱼+稻渔共作”技术。经过多年试验示范,“稻渔空间”实现了从传统种植到稻、鱼、鸭、蟹立体种养的转变,不仅提升了水稻的品质产量,还额外增加了各类水产收入。现在每亩稻田平均产出超过3000元,除去成本可获净利润1000元以上,是种植普通水稻的两倍。
打通种植业与养殖业的桥梁,畜禽粪便发酵成有机肥用于作物种植,再用作物做成饲料喂养畜禽,降低污染,节本增效,是绿色发展的可行路径。走进青铜峡市恒源林牧生态农场,面前是大片郁郁葱葱的青储玉米种植片区,在田地的尽头就是整齐排列的奶牛规模养殖区。“针对规模养殖产生的大量畜禽粪污,我们建成了一座年产8万吨的有机肥加工厂,将干湿分离的固体牛粪作为原料,经过发酵和加工生产,制造出优质的绿色有机肥,将其全部应用于优质青储和牧草种植,应用面积达到3.4万亩。”公司基地负责人史红梅说。农场还积极发展有机肥订单生产,目前,农场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9%。
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生态振兴,才能实现百姓富和生态美的统一。“全区农业农村系统将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绿色农业产业体系构建,努力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支撑点,为推进先行区建设、打造乡村全面振兴样板区作出新的贡献。”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王建说。
科技赋能提效农业发展
通过科技引领,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才能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以增强“六特”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宁夏正不断探索为现代农业插上“智慧”的翅膀。
走进盐池县宁鑫现代牧场,远远就能看到羊舍顶棚上的阳光板,由于采用特殊材质,隔热不阻紫外线,保持自然通风的同时,引入紫外线杀菌,可以提高羊群免疫力。“我们为每只羊配备了专有的‘二维码名片’,只需要通过耳标录入养殖期间的各类数据,就能借助智能数控和实时监管系统实现定制化分析。”牧场负责人陈海介绍。
为保证滩羊品质,牧场在科技养殖上下足了功夫。有科学研究表明滩羊听音乐有助于调节情绪、增进食欲,牧场精挑细选了39首古典音乐作为滩羊进食的“科技佐料”。为使滩羊适量运动从而保持肉质紧实,羊舍间还规划修建了跑道,保证滩羊日均运动量在5公里以上。饲料搭配更是科学又营养,给滩羊喂食的饲料中含甘草、黄芪等5种中草药。通过智慧养羊,2022年牧场实现收入1300多万元。
近年来,盐池县逐步构建可视饲喂、饲草研发、疫病防控、产销一体的大数据管理平台,用科技数据化实现从养殖到餐桌全程可追溯,形成了完备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2023年全县预计饲养量276.85万只,存栏175.45万只,出栏101.4万只,羊肉产量1.8万吨。盐池滩羊肉先后荣获全国知名农产品等38项荣誉称号,产品畅销全国50多个大中城市,六次荣登国宴餐桌、享誉世界,品牌价值达106.82亿元,滩羊真正成了百姓致富的“领头羊”。
贺兰县是宁夏渔业第一县,水产养殖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区的17.1%和36.5%。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贺兰县科海渔业的智能渔场,黄河鱼能在“岸上”养。在渔场科技感满满的智能养殖车间,18个巨型养殖桶内,包括鲤鱼、草鱼、鲟龙鱼、虹鳟、黄河鲶在内的淡水鱼品种,正欢快地游来游去。
“我们整个车间采用全程自动化控制、自动化处理,通过智能渔场物联网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控水下生态环境,根据水温、溶氧、pH值、氨氮亚盐等数据,及时做出调整,为鱼儿提供最适宜的生存空间。”银川科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石伟说。在这里,渔业生产已从经验依赖型向科学决策型转变。渔场每年苗种繁育能力已达到5亿尾,供应经济鱼类亲本1万斤,并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方式,辐射带动周边500多农户增收致富。
只有让科技创新的“活水”渗透到田间地头,才能提振农业农村的价值空间。“推动自治区‘六特’产业发展和种业振兴行动,离不开农业科技创新的赋能和支撑。”宁夏农林科学院相关负责人说。宁夏坚持科技为先,正不断加快“六特”产业科技创新,促进智慧升级,推动全区农业再上新台阶。
产业融合做大地域名片
近年来,宁夏把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立足特色优势和资源禀赋,引导“六特”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加快种养与加工、文旅配套衔接,推动产业融合发展、链式发展。
宁夏贺兰山东麓是中国最大的酿酒葡萄集中连片产区和酒庄酒生产区。皇蔻酒庄位于青铜峡核心产区,是一家年轻的葡萄酒全产业链现代化企业。走进酒庄的葡萄种植基地,一股香气扑面而来,那绿油油的藤蔓下缀满一串串宝石般晶莹剔透的葡萄,让人垂涎欲滴。
“通过数据分析显示,我们葡萄酒的总酚、酒石酸、黄酮醇含量高出业内平均水平十几个百分点,这正是产品甘润平衡、美容养颜的秘诀。”皇蔻酒庄副董事长张雪妍介绍着展示屏上的相关数据。经过多年的数据积累,皇蔻酒庄已建立起较为齐全的技术标准和数据参考,以此酿造优质稳定的葡萄酒,让酒庄的产品得以更好地推广和延续。
以皇蔻酒庄为代表,青铜峡市已建成酒庄22个,其中列级酒庄9个,酿酒葡萄种植面积约15万亩,累计获得国内外大赛奖项共361项。为促进葡萄酒产业进一步融合发展,青铜峡市制定了“葡萄酒+文化旅游产业”的专项规划。青铜峡葡萄酒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刘玫介绍:“我们坚持文旅融合促提升,充分利用鸽子山丰富的旅游资源,把景点和景点、景点和酒庄进行串联,逐步建设鸽子山葡萄酒文化旅游小镇,并先后举办各类葡萄酒文化品牌活动,促进葡萄酒+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据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园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一体两翼,一心一园八个产业镇”的布局,产区目前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占地面积58.3万亩,现有酒庄和种植企业实体228家。随着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两个“国字号”平台落户宁夏,宁夏正以加快推进葡萄酒产业融合和高质量发展,持续打造“当惊世界殊”的“紫色名片”。
枸杞是宁夏另一张自带流量的“红色名片”。但因高端加工能力不足,宁夏枸杞产业曾一度停留在只销售干果的初级加工阶段,好品质得不到有效利用。通过反复摸索,宁夏枸杞产业探索出创新精深加工将枸杞“吃干榨尽”的发展之路。
宁夏华宝枸杞产业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研发、生产、销售枸杞系列产品的高科技企业。“以前做枸杞干果时,公司年销售额只有几千万元。”企业负责人王方舟说。转变源自对产品精深加工的执着追求。通过自主研发创新生产方式,打造枸杞食饮品精深加工超级平台,将枸杞鲜果制成原浆,其即开即饮、方便快捷的特性迎合了当代年轻群体的消费喜好,同时生产过程比干果简单,价格却是同等数量干果的3倍左右,产品一经上市就大受好评,去年公司销售额达到1.5亿元。
打响品牌是走向全国、迈向国际的重要一步。近年来,在自治区领导包抓机制下,宁夏不断提升枸杞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推进宁夏枸杞品牌化和高端化的发展,推动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目前,宁夏枸杞种植保有面积38万亩,鲜果产量30万吨,鲜果加工转化率30%,精深加工产品十大类100多种,综合产值超过270亿元。其中,作为宁夏枸杞道地产区,中宁县围绕打造“中宁枸杞”优质品牌,构建全过程监管体系把控品牌质量,同时加强“中宁枸杞”证明商标使用管理,目前“中宁枸杞”品牌价值已达198.19亿元,位列全国100个“区域公用品牌(地理标志)”产品第12位。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地域名片,念活“产业经”,需要打造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产业不断融合发展。近年来,宁夏“六特”产业融合规模持续增长、融合主体不断增加、融合平台逐渐完善。2023年9月,第六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上,在“一带一路”“中阿合作论坛”框架下签署“请进来”“走出去”农业投资、贸易及合作项目34个,金额34.32亿元,“六特”产业融合发展,正推动宁夏现代农业开放发展步入新阶段、迈向新征程。
联农带农铸就共富之路
如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始终是乡村产业的核心命题。自治区农业农村厅乡村产业发展处处长张金介绍:“近年来,我们围绕‘六特’产业,探索利益联结机制,优化联农带农模式,提高农民增收质量成效明显。”
“总书记鼓励我们,好日子还在后头呢!”回忆起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家中做客的情景,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村民刘克瑞难掩激动。他近期的小目标就是等“飞地”养殖效益更好了,再多养几头牛。
谈起“飞地”养牛,弘德村的村民们无不竖起了大拇指。这是一种农户出牛或投资入股,在合作社或企业的土地上搞规模化养殖的新模式。弘德村是移民村,这里的村民有着养殖肉牛的传统,但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形成不了产业规模,还会造成环境污染。2016年村委会利用对口帮扶资金,建设起占地面积1500亩、最大养殖规模可达2万头的中烟“飞地”肉牛养殖园区。
“一开始是村民把牛交给我们饲养管理,现在多是以现金入股的形式,由我们聘请养殖公司为合作社提供全程专业化服务,形成了农户+合作社+金融机构+企业+基地的合作模式。”弘德村党支部副书记、养殖园区负责人刘克银说。随着入股的村民逐渐增多,“飞地”肉牛养殖规模也不断壮大,目前已吸纳24个合作社600余户群众参股,现存栏肉牛4500头,户均年收益超过2万元,村民成了最大的受益者,也真正当起了“甩手掌柜”。
而在红寺堡镇的玉池村设施农业园区,远远望去是一排排整齐的蔬菜大棚,棚内绿意盎然,辣椒、西红柿、韭菜等蔬菜长势旺盛。该园区建设按照“我为能人打工,我与能人合作,能人为我打工”的运作模式,通过招商引进甘肃靖远县三合镇68户农民,建设日光温室2300亩,共计452座。
“我来自靖远县,区里很重视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椒农,给修建了基础设施,还给每个温棚安排了1万元政府担保贷款。现在种植规模大了,一年到头一座棚能收入5万块钱左右。如今不仅买了车,还在城里买了房。”在种植大户庞文学的蔬菜大棚里,他一边指导农户辣椒种植技术,一边对记者说。以庞文学为代表的靖远移民辣椒种植团队通过“设施农业+产业化”发展温棚辣椒种植,并以玉池村为中心在红寺堡区遍地开花,带动450多户农户吃上了“辣椒饭”。
“忙得不得闲,都是这好产业、好模式把人赶着去挣钱。”固原市西吉县将台堡镇火集村村民谢保同白天忙着种菜、浇水、追肥,晚上又带着铲菜工一起铲芹菜,“因为客商就在村子里等着装菜呢。”
固原市凭借六盘山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成为宁夏冷凉蔬菜的重要产区。冷凉蔬菜通常是指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原、平坝和丘陵山区生产的蔬菜。近年来,火集村通过“联产单干”模式带火了这一富民产业。以村集体为“纽带”,火集村突出农民主体地位,联合产业、分户到人,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营销,联农带农发展冷凉蔬菜产业。村民按“三统一”要求在各自耕地里种菜,不愿或无劳力农户把耕地流转给本村种菜户种植。2023年,火集村联产单干蔬菜基地面积扩大到2000亩,户均收入超9.7万元,引得邻近的东坡村、保林村等也来学习经验。
位于银川市金凤区良田镇的聚百农农业种植联合社,是周边的蔬菜供应基地。联合社通过牵头整合12家当地农民合作社,以发展设施农业种植番茄为主,创建600亩现代农业科技扶贫产业园,并建起当地最大的果蔬集配加工交易中心。“联合社创新‘党支部+联合社+扶贫产业园+农户’的模式,把党支部建在产业基地上,把党员整合在产业链上,以党建引领产业兴旺、以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聚百农联合社负责人王金燕说。通过多种利益联结机制,每年每栋大棚贫困户获得现金收益1.1万元,受益群众188户,每年每户平均保底收入在3500元左右,有力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农民富不富是检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的“度量衡”。创新联农带农模式在推动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和重要性。2023年11月,《宁夏回族自治区乡村振兴促进条例》新闻发布会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宁夏农业增加值增长7.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增速分别为全国第3和第5位,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如今,宁夏“六特”产业集聚效应凸显,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不断提升,品牌溢价能力持续增强,业态类型不断丰富,综合产值已突破2420亿元。宁夏在加快建设乡村全面振兴样板区的道路上,步伐坚定,底气十足。
(调研组成员:徐刚、何晓霞、孟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