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时节,走在山东省寿光市田柳镇现代农业创新创业示范园区里,只见一座座大棚依次排列。棚外虽雪花纷飞,寒风刺骨,棚内却暖意融融,生机盎然。
“种在这示范园里的大棚和自家种的大棚差别还是很大的。这边大棚里的黄瓜等蔬菜不但品相长得好,产量也高,而且能提前上市卖个好价钱。”田柳镇东青村村民刘相勇告诉记者。
寿光是闻名全国的蔬菜之乡,也是全国县域经济排头兵。近年来,寿光市以蔬菜产业提档升级为有效抓手,在农业科技创新、“种业硅谷”打造、产业标准制定等方面持续发力,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努力为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贡献力量。
用好农业科技这把“金钥匙”
“我们园区的大棚,不但为菜农朋友提供卷帘机、放风机、水肥一体化等基础设施,还提供种苗、农资以及技术服务支持。”田柳镇现代农业创新创业示范园区运营经理韩永琦说,“在这里种菜,省心又省力。”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为了用好农业科技这把“金钥匙”,寿光市自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工作启动以来,在搭建平台支撑、科研攻关推进、科技赋能深化、配套项目支持等方面,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广泛对接并密切协作。
寿光市政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共同成立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寿光蔬菜研发中心,每年拿出专项资金支持研发中心运营。注册成立了中蔬生物科技(寿光)有限公司,作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寿光蔬菜研发中心下属的实体化运营机构,围绕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开展市场化运营,支撑研发平台在基础条件建设、人才团队建设、科研服务、自主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持续开展工作,取得了多赢的工作成效。
“20世纪90年代,中国农科院就派遣植保、栽培等专家到寿光开展工作,双方合作有着长久而稳定的基础。”寿光市副市长、中国农科院寿光蔬菜研发中心副主任许铁敏介绍,2013年以来,寿光市和中国农科院建立起全面战略合作关系。2019年2月,院地共建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寿光蔬菜研发中心启用,吸引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十余个科研团队入驻,多项重要成果落地寿光并实现转化,这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科技基础,先行县共建又为深化院地合作搭建了新平台、开拓了新空间。
为了强化科研成果应用,寿光市分类举办蔬菜新品种示范展示活动与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植保技术现场推广会,示范推广的新品种、新技术获得生产经营者高度认可;实施设施蔬菜沃土工程、化学农药减量控害、蔬菜秸秆综合利用等工程,推广微生物肥料、秸秆还田、绿色防控等七大土壤改良模式;创新研发应用蔬菜秸秆精细化还田技术,为生产高品质绿色有机蔬菜建立了良好的生态基础。
用好农业科技这把“金钥匙”,寿光市以点带面全方位全链条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发展科技化、生产标准化、服务高效化,为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种业崛起中的“寿光力量”
“这个品种属于丙醇二酸薄皮黄瓜,是运用最先进的智能分子设计育种技术选育出来的。有两个特质,一是口感好,皮特别薄,像一层膜,口感特别细腻;二是富含丙醇二酸,这个物质可以阻止进入人体的糖分转化成脂肪,从而达到抗糖减脂的功效。”走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寿光蔬菜研发中心实验室里,工作人员韩丽群边走边向记者介绍:“北面几个实验室分别是细胞工程操作间、培养室和驯化室,主要用于组织培养研究。”
据介绍,中国农业科学院寿光蔬菜研发中心实验室共配备仪器设备200多台套,可满足包括分子生物、细胞工程、植物保护等多个学科的实验基本需求。该实验室建有种质资源库,里面存放了番茄、辣椒、苦瓜、西瓜等种子资源达3000多份。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十多年前,寿光蔬菜因为依赖进口种子,发展长期遭遇“瓶颈”:进口种子占到七成市场份额,种一亩番茄的种子成本就要800~1000元……如今,这一切都已不复存在。伴随着国家种业振兴工作的不断推进,寿光蔬菜种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近年来,寿光市以打造“中国蔬菜种业硅谷”为目标,先后与40多家知名院校建立长期技术合作关系,筹建了山东省唯一一家设施蔬菜领域技术创新中心,搭建国家级科研平台12家、省级科研平台9家。同时,建成投用了国家蔬菜种业创新创业基地研发中心,运营全省首家果菜品种权交易中心,研发自主知识产权蔬菜新品种达到178个,种苗年繁育能力18亿株。
寿光被认定为国家级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和全国最大的种苗繁育基地,目前国产种子市场占有率达到70%以上。2022年,农业农村部从全国7000多家农作物种业企业中遴选出69家阵型企业进行重点支持,其中蔬菜种业阵型企业12家,山东占了3家,寿光蔬菜种业集团有限公司位列其中。
蔬菜产业标准的“领跑者”
“为了提高大家种菜的积极性,2016年我们成立了旺民蔬菜专业合作社联社。后来,通过流转土地规划100亩的农业园区,建起了10座150米长的高标准大棚,大棚年均收入超过20万元,村民们掀起了大棚更新换代的热情。”古城街道前疃村党支部书记殷凤海说。
前疃村是寿光最早种番茄的村子,1500多人,2000多亩地,典型的人多地少。多年前,因为种植技术落后,产量较低,种出的番茄卖不了好价钱,成为菜农的“伤心事”。自从合作社实行统一生产标准并与市场对接,不但种出的番茄产量上去了,而且卖出了好价钱,日销量超过1.5万斤。
“我家的三个棚,种好了一年下来弄个七八十万没问题。”四十岁的殷金华说:“缺钱了,银行给提供惠农贷款,缺技术,有专家提供支持,又不愁销路,现在干大棚正是好时候。”
如今,越来越多的“棚二代”成为寿光种菜的主力军。“棚二代”的不断加入,为前疃村番茄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电商销售、直播带货等时尚元素不断应用,不但让小小的口感番茄成为线上热销产品,也让传统乡村产业搭上了电商快车道。
“这几年,我们以‘党支部+合作社+种植户’等经营模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园区,推动番茄产业转型升级,如今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番茄生产经营集散地之一,成功实现从育种、育苗、种植到销售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古城街道党委副书记、街道办主任李祥滨说。
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在寿光揭牌以来,围绕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一举成为蔬菜全产业链标准的“领跑者”。该中心启动126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研制工作,完成了蔬菜质量标准数据库建设;制定了服务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的6项团体标准,在全国蔬菜主产区认定59个试验示范基地。
“我们合作社对流转土地统一规划,建成了40个智能大棚。通过协商定价,将智能大棚分配给成员管理,实现每个大棚节约劳动力50%,亩产效益提高30%。”稻田镇崔岭西村党支部书记崔玉禄说。为统一蔬菜品种、品牌与销售渠道,崔岭西村党支部领办成立了众旺果蔬专业合作社,由13名党员主动带头,组织村集体和村民以土地、资金等方式出资加入合作社。合作社先后开辟了莫斯科、伊尔库斯克、新西伯利亚等国际市场销售渠道,年出口蔬菜近2万吨,销售收入超过1.1亿元,带动周边村庄2000吨蔬菜出口。
从“一粒种子”到“一盘好菜”,这条高质量发展的全产业链路径,提升了“寿光模式”新内涵。如今,寿光蔬菜播种面积达到60万亩,总产量达到450万吨,年产值110亿元、年交易额200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设施蔬菜种植基地、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