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乡村帮扶产业发展迅速、联农机制不断完善,成为覆盖面最广、带动人口最多的帮扶举措。乡村帮扶产业既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由于我国农业农村基础差、底子薄、发展相对滞后,推进乡村帮扶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现实困境,仍需要把发展帮扶产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治本之策,推动帮扶产业提档升级、提质增效。
乡村帮扶产业仍有进步发展空间
产品同质化现象突出,帮扶产业链条有待进一步延伸。一方面,部分地区帮扶产业以种养殖业为主,产业产品同质化情况较为突出,随着各类产品逐渐进入盛产期,帮扶产品过剩开始显现。另一方面,帮扶产业链条有待进一步延伸。目前主要以初级产品销售为主,能够实现深加工的产品较少。帮扶产业特色和优势不够突出,未能形成优势品牌,存在“有品无牌”“一品多牌”等现象。扶贫车间以手工艺品、玩具、衣服、电子元件等来料加工为主,产品技术含量低,面临一定的市场风险。
脱贫地区对创新性技术和人才的吸引力有待提升。脱贫地区普遍缺少有能力带动脱贫户发展产业的龙头企业,脱贫地区经营主体的培育仍待加强,支持经营主体发展的信贷、保险等金融服务有待进一步改善。懂市场、会管理、善经营的本土人才缺乏,返乡创新创业的人才也较少。
在区位条件和配套设施方面,脱贫地区交通不便,物流体系不健全,快递物流企业资源整合困难,产品运输成本高。一些地方的冷藏保鲜、物流配送等设施建设滞后,帮扶产品向外销售不具备价格和质量优势。在开拓新销售渠道方面,电商消费帮扶尚处于起步阶段,脱贫户的参与度不高,基层的电商服务站点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扶贫产品的上行规模有待提高。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仍有待加强。一方面,与城市相比,大部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聚焦于水、电、路、气、房等基础层面,部分农田有效灌溉设施较为缺乏,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有待提升,在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滞后于城市。另一方面,乡村人口分散化布局愈发明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较缓,且建设标准不够高,个别地区处于“有建无管”的状态,既缺乏管护资金,也缺乏管护机制。
推进乡村帮扶产业提值增效的几点思考
延伸乡村产业链,促进产业提质增效。根据本地资源禀赋,合理布局特色产业,力求建立起具有比较优势、跨界融合的特色产业体系。首先,针对种养业已具备一定规模的地方,应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深度和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其次,应积极开展农产品品牌的商标注册,结合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多渠道对外宣传推广品牌,扩大品牌效应。最后,应有机融合农业与乡村旅游、康养等产业,挖掘自然生态、特色农业资源、乡村文化资源等,释放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元价值。
按产业发展规律调整完善帮扶产业管理机制。根据不同的产业类型选择适宜的政府组织和管理方式,明确各利益主体的职责,实现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双重目标。首先,应明确乡村产业发展的功能定位。产业发展与社会保障所应发挥的作用、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不同的,不应过分强调产业发展项目对低收入群体的覆盖率,更不应把参与产业发展项目演变为对低收入群体的兜底保障。其次,应继续制定防返贫贷款利息减免制度,鼓励地方政府结合“三变”改革,盘活农村沉睡资产,鼓励资产入股获取收益,吸引资金要素向乡村流动。
大力引进培育市场主体和经营人才。乡村产业帮扶离不开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的引领,把脱贫攻坚期间培育起来的帮扶产业可持续地发展下去更需要经营人才的带动。首先,应根据本地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引进全国同行业知名龙头企业投资建设种养基地、加工企业,扶持本土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推进农民合作社标准化建设,规范农民合作社发展。其次,应重视本土人才培养,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以多种形式开展培训。加强乡村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创造条件吸引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新创业,加快解决用地、信贷等困难。利用好科技特派员、农技推广员等技术服务力量,结合产业发展需要,深入开展农技下乡活动。
按商业规律促进既有帮扶产业的产品销售。按商业规律调整完善产品销售渠道是解决既有帮扶产业产品“卖不出、卖不好”的必由之路。首先,应进一步优化乡村物流节点布局,加快建设冷链仓储和物流基地,完善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加快建设现代化的城乡物流配送体系。其次,应稳步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整合和引导各类仓储物流、电商和便民服务资源进驻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以县级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县乡级仓储物流配送中心、村级电商服务站为基础的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再次,应建立完善的市场风向预报机制,准确判断市场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减小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效率损失。最后,应规范开展消费帮扶,遵循公益、慈善行为规律,坚持自愿原则,防止透支政府公信力和社会同情心。
进一步强化乡村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管护力度。首先,应大力实施乡村道路畅通工程、供水保障工程、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以及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工程等。建设覆盖乡村的综合基础设施体系,落实基础责任,提升建设质量和水平。积极推进物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强智能装备建设跟进,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和建设数字乡村。其次,应在做好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的基础上,明确现有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产权,落实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责任,明确落地管护标准,加强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日常管护和全责管理。
强化工作机制建设激发基层乡村产业帮扶活力。应通过立法强化和规范各级政府和部门在乡村产业帮扶过程中的主体责任,确保巩固拓展产业帮扶工作的持续开展,为乡村产业帮扶的推进机制、资金管理、监督考核等措施提供法理依据。同时,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为乡村产业帮扶提供了坚强保障。乡村产业帮扶需要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组织功能、组织力量,落实各级党委主体责任,不断提升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凝聚力、向心力,带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参与,为乡村产业帮扶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作者单位:李傲,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李董林,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