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牛盾曾任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常驻联合国粮农机构代表、大使,从一名农垦职工,到农业大学的学生、农业教育工作者,再到行政管理工作者,作者见证了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工作中的共赢与情谊,也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世界粮食计划署受援国发展成为捐助国。
本栏目将刊发系列文章,与您一同走进作者在国际农业合作交流中学习、工作的那段难忘岁月,看中国在农业国际交流合作中如何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与话语权。
作者简介
1974年参加工作。1982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毕业后在北京农业大学工作,曾任学校团委书记、党委宣传部部长、研究生院管理处处长、北京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等职务,其间于1988-1989年赴联邦德国霍恩海姆大学进修学习。
1992年调入农业部,先后担任人事劳动司副司长、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司长、科技教育司司长、国际合作司司长。
2004-2015年任农业部副部长。
2013-2017年任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2015-2021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常驻联合国粮农机构代表、大使。
在担任农业部副部长期间,分管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国际合作司、渔业局、离退休干部局、机关服务局,以及归口管理的部属事业单位。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从1988年第一次走出国门到2021年,我与农业国际合作一起走过三十多个春秋,从一名学子成长为一名教师、一名农业官员,并作为我国常驻联合国粮农机构代表、驻外大使,实现了自己的农业外交梦想。党和人民培养了我,改革开放成就了我,回首岁月,感慨万千。无论是出国访问、参加农业国际会议、农业贸易谈判、签署合作文件,还是在国内接待世界各国政府与国际组织的代表团,互利共赢的理念都深深融入了我的职业生涯。往事悠悠,忆起我的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工作生涯,还是应从中德农业合作交流谈起……
联邦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
1988年7月,我第一次走出国门来到联邦德国。第一次出国的经历扩大了我的国际视野,为我在农业农村部长期从事和分管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作为高校的教师,我赴联邦德国的霍恩海姆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高等农业教育管理工作的考察与进修。霍恩海姆大学是在欧洲享有盛誉的一所以农业学科为主的大学,该校与我所学习和工作的母校——北京农业大学(现为中国农业大学)有着长期教学科研工作的交流合作。
当我在陌生的国家和环境里学习进修时,当时那种兴奋、好奇,甚至略有一些紧张的感觉仍然记忆犹新。这一年里,我如饥似渴,在课堂上、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在参观家庭农场时,我的眼界不断扩宽,学会了比较研究和学习借鉴的方法,逐步培养了国际化的思维能力和从全球化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积累了第一手的联邦德国农业高等教育以及农业科研、技术推广、农民培训等工作信息资料,也完成了对国内外农业发展情况进行比较研究的实践和研学成果。
在这一年的学习中,我一直在思考联邦德国农业发展的支撑是什么,在不断的借鉴中,我关注到了被称为联邦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职业教育。其中农业职业教育尤其值得向大家介绍。
农业职业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一部分,具有特殊的意义,职业学校的种类有三类:
一是农业职业学校,学生来源为国民中学毕业的15~17岁的农村青年,学制一般为3年,根据职业的要求,学校规定学生每周有3~4天在农业企业接受培训,1~2天在农业职业学校上课,毕业后为技术工人。
二是职业专科学校,这是全日制学校,接收国民中学毕业生或职业学校辍学的人,通过较短时间(至少1年)达到职业教育的一个阶段或完全结业。
三是专科学校,专科学校的职能主要是把技术工人和徒工一级的初级专业人员进一步培训为中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等,这种学校主要招收已完成某门得到国家承认的职业培训班的18岁以上青年,部分招收获得技术工人证书或徒工证书后再经过一两年职业实践活动的青年。此外,也招收一部分不具备上述条件而被证明有特别才能的青年。
联邦德国与农林业有关的专科学校主要有:农业学校,培养农业企业的领导人员;农耕学校,部分地培养农业企业领导人员,部分地培养从事其他农业职业的专门人员;耕作学校、农耕技术员学校,专门培养农业和农业管理方面的人才,由于社会上迫切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所以这种学校很受欢迎;农村女子学校,主要训练农村女青年将来持家的本领;葡萄种植专科学校,这种学校有两类,一类是全年教学的,另一类是在一个冬季学期或两个冬季学期教学的,前者与葡萄种植企业结合,便于理论联系实际,主要培养葡萄种植人员或酒店服务员,并通过国家考试授予职称,后者培养葡萄种植企业的领导人员;园艺学校(包括果树和蔬菜种植),主要训练园艺师傅和园艺企业领导人,其学制长短也分为两类,与葡萄种植专科学校相同;林业和木材经营,林业学校设短期和长期两种培训班,前者培养森林管理员,后者培养森林监视员。技术员学校,进行木材经营的训练,为木材加工企业培养技术员。
此外,在这类农林专科学校中还设其他许多培训班,如奶类、乳酪经营、畜禽的饲养、渔业、养蜂业等。
除季节性的短训班外,专科学校分全日制和半工半读两种,全日制教学时间为半年至3年,半工半读制教学相应延长,一般3~4年,这类农业专科学校通常由各州粮食、农、林等机构设立和维持,受州农业部或教育部监督。
德国的农业职业教育为青年接受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提供了平台,同时农业职业教育也有一定的纵深空间,使学生可以得到更高层次的教育。据统计,德国95%的农民都受到过规范性的职业教育。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占比l0%,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占比31%,参加过职业进修教育的占比59%。高素质的农民为德国的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中德合作山东粮援项目”
鲜为人知的故事
说起中德农业合作的“昨天”,就不能不说“山东粮援项目”。
中德农业合作开始起步时,并没有一个完整的规划。合作方式从相互派人员参观考察到分散的项目援助,合作的范围、领域都比较窄,但是中国最大的外援扶贫开发项目——中德合作山东粮援项目却在点点星光中熠熠生辉。
中德合作山东粮援项目开始于1988年。当时在德国学习的我怎么也想不到16年后我能作为中国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司长为这个项目画上圆满的句号。而在这个项目的背后,还有着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195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一项决议,要求发达国家每年拿出国民生产总值的0.7%,以多边或双边方式援助发展中国家,其中包括粮食援助。
中国从1978年安置越南华侨难民开始接受世界粮食计划署的粮食援助,接受国际粮食援助的条件是缺粮贫困。按照当时的国际标准,人均年收入低于1395美元即为低收入,中国属于这类国家。但如果粮食自给有余,就不能给予粮食援助。
1984年中国粮食丰收,全国报纸不断宣传中国农村卖粮难,仓库储存不下了,甚至有的报道说中国已经成为粮食净出口国。这种宣传给国际上造成了错觉,似乎中国的粮食问题彻底解决了,给当时中国接受国际粮食援助带来了很大困难。
在1985年和1986年举行的讨论粮食援助的一些国际会议上,发达国家如美、加、澳、法等国认为中国如果成为粮食出口国,将在国际市场上与他们竞争,因此不愿中国再得到粮食援助。一些非洲和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则认为,中国的粮食多了,不应再接受粮食援助,而应当捐献出来援助别国。因此,中国处境十分被动。
当时,中国农业部为了扭转世界粮食计划署和海外特别是捐赠国对中国粮食供应情况的模糊认识,一方面于1986年4~5月邀请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执行干事英格拉姆先生访问中国,并请国务院总理会见,代表政府阐明中国的粮食供应还没有过关,人均占有量低于国际水平,全国农村仍有10%~20%的贫困地区缺粮;另一方面,在1986年9月,邀请世界粮食计划署的主要捐赠国美、日、德、英、法、澳、加等国代表来中国参观,实事求是地宣传中国的粮食状况,并实地考察山东沂蒙山区贫困缺粮的情况。
当时联邦德国派来的代表是经济合作部营养问题司司长曼巴先生,在沂水县一个山村参观时,他看到那里荒山秃岭,农民屋舍简陋,生活困难,饮水要到五六里外去驮,年轻姑娘不愿嫁到这里来,男光棍居多等情况,很受触动。在离开沂水的汽车上就表态说:“我在联邦德国是主管粮食援助的,看到沂水县山区那么贫困,我们很愿意提供粮食援助,额度至少100万马克,待回国后查一下还有多少余款,尽力多提供一些。”
时隔多年后,当我2003年接任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司长,查阅这一项目的背景时,仍能感受到当时的农业部外事司司长、后升任主管外事工作的副部长——相重阳先生在中德农业合作起步阶段所作出的艰辛努力。从1988年1月开始实施的“三沂”(山东沂水、沂源、沂南)粮援项目一开始投资就达到了600万马克,后来在中德两国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几经延续扩大,总投资超过1.4亿马克。项目实施先后跨越了16个年头,共建成饮水工程1200多处,解决了项目区120万人和112万头牲畜的吃水困难问题,在176个小流域内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45平方公里,种植水保林18843公顷、经济林18089公顷,修水平梯田22867公顷、塘坝305座,建成灌溉工程231处,发展灌溉面积17万亩,对项目区36个水文测量站及3个雨量站进行了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培训县乡村各级人员3万余人,建设乡村道路2800公里,架设输电线路1200公里,成为中德农业合作领域的一个典范。
2003-2004年间,我带领工作组前往山东项目区,指导和推动该项目发挥长期作用,并就项目运作与管理进行评估。总结该项目的一些经验做法,值得在今后的农业国际合作工作中参考。
一是组织严密,从中央到项目村建立一套完整的项目组织机构,省市县三级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办公室,负责项目日常工作,乡镇水利站和村委会负责管辖范围内的项目实施。
二是标准统一,严格按项目宗旨规划、选点立项,严格按项目工程设计提纲组织设计、审批,严格按设计书由专业队组织施工,严格按项目工程验收标准进行工程验收。
三是制度健全,注重项目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统一制定了《中德合作山东粮援项目工程管理办法》《中德合作山东粮援项目人畜饮水工程设计提纲》等各项制度和技术规范40余项,县里结合自己的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细则。
四是重视培训,粮援项目始终把人员培训放在重要位置,坚持先培训后上岗。
五是监查评估,项目总体规划和每年项目计划都制定了监查评估指标,省、县都配备了监查评估人员,中德双方专家及有关项目单位实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认真研究改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项目建设和管理。
“我们和草原有个约定”
中德农业合作从蹒跚起步到建立稳定的工作机制,从“星星点点”到“遍地开花”,以实实在在的成果助力中德农业发展。
2004年10月,中国农业部和德国消费者保护、食品及农业部共同在北京举办以“生态农业”为主题的研讨会,我作为主管国际合作工作的中国农业部副部长,陪同时任农业部部长杜青林先生接待来访的德国消费者保护、食品及农业部部长科纳斯特女士,双方一致同意恢复建立副部长级中德农业工作组机制,这距离启动中德山东粮援项目已经整整过去了16年,从此中德农业合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那几年,中德农业交流互访层次不断提升。2006年1月,中德两国农业部签署了《中德农业合作协议》,确定此后一段时期主要在生态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村能源利用与开发、动物疫病防控等领域开展合作。2006年,经过中德两国农业部的认真研究和磋商,一致同意建立中德部长级农业联委会工作机制。
2006年7月,我与德国消费者保护、食品及农业部议会国务秘书(副部长级)米勒先生在北京共同主持召开了中德农业联委会第一次会议,商定了在可再生能源、农业机械、动物检疫和兽医、农业贸易等领域的具体合作计划,举行了120多人出席的第一届中德农业企业家论坛,并达成多项合作意向。
之后,中德农业联委会每年轮流在中国和德国的相关地区和城市举行。
那几年,中德农业合作项目多领域推进。在项目合作方面,已经完全打破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山东粮援项目“一枝独秀”的局面,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领域“遍地开花”。2003年,德国提供500万欧元无偿技术援助,实施“中德华北地区集约化农业环境战略项目(2002-2009年)”,减少项目区(河北省4个县)硝酸盐及农药对蔬菜、水果、土壤、水体的污染,开展畜禽养殖场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控制其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探索集约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2005年,德国提供250万欧元技术援助,启动“中德废弃农药管理项目(2005-2009年)”,推动湖北、江苏和吉林三省采用符合环保要求的方式对废弃农药和被污染包装物进行管理。2005年,德国提供350万欧元的技术援助,在海南和湖南启动“中德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2007年,德国又提供400万欧元的技术援助,启动“中德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源项目”,为中国大型沼气设施建设提供技术咨询和人员培训,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那几年,中德农业科技合作迈出新步伐。2005年10月,中德农业科技合作工作组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2006-2007年度37个合作研究项目。在两国农业部门的积极推动和项目承担单位的共同努力下,项目取得了明显成效。双方的合作方式从单一地互派学者考察访问拓展到定期互访、联合培养、共同攻关等多种形式,并对世界农业科研最新进展的动态跟踪。通过开展合作研究,培养了一批熟悉国内外农业科技发展状况、有较高研究能力的科研人才队伍,促进了我国农业科研水平的提高。另外,通过种质资源的交换与交流,也丰富了两国的农业品种资源,促进了两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那几年,中德农业贸易活动发展迅速。2003年以来,我国每年都组织有关企业参加德国纽伦堡有机食品展,年均贸易成交额超过4000万美元。从2007年开始,我国组团参加历史悠久的德国柏林绿色周国际农业博览会,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宣介中国农业发展成就及产品。德国有关农业企业也频繁来华参加或举办各种展会活动。德国农业协会(DLG)和德国汉诺威展览公司自2005年以来每年在中国举办“Agri.China”农机展。从2003年到2007年,中德农业贸易额已由7.1亿美元增加到15.74亿美元。
时间到了2007年7月,此时我以中德农业联合委员会中方主席的身份第二次来到德国,与第一次来德国已时隔近20年。这20年,我也由一名农业教育管理工作者成长为我国农业国际合作工作的负责人,从中德农业合作的受益者转变为中德农业合作的推动者和实践者。
那年7月22日下午,我率领的中德农业联委会中方代表团降落在拥有世界上唯一酿酒场的德国慕尼黑机场,我的脑海思考着,这次赴德将开启中德农业合作怎样的大幕。
7月23日上午,我在慕尼黑登上了第二届中德农业经济论坛的演讲台。当我用德文讲述了20年前在联邦德国学习进修的往事时,在场的德国朋友注目聆听;当我全面介绍中国农业发展和取得的成就时,全场掌声经久不息;当我展望中德农业合作的美好愿景时,听众啧啧称赞。
当天下午,我和德国消费者保护、食品及农业部议会国务秘书(副部长级)米勒先生共同主持召开了中德农业联委会第二次会议,双方一致同意在农业和农产品贸易政策、兽医、可再生能源、动植物育种、农业机械和农业科研等领域开展信息技术交流和人员培训等多方面合作,就在我国内蒙古合作建立甘河现代农业示范农场事宜达成共识,签署了在中国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农场的意向声明,德方将为示范项目提供100万欧元的农业机械设备,并提供相应的技术咨询和人员培训以及粮食烘干、植物保护等方面的技术。期间,我还与德国巴伐利亚州农业部部长会谈并签署了《推广和运用德系西门塔尔牛遗传物质的协议》,德方向中方无偿提供2万份花斑牛(奶肉兼用)的冷冻精液,用于改良和提高中国奶牛品种和肉牛品质。
中德农业联委会第二次会议取得了令双方都很满意的结果,双方就进一步加强合作进行了深入探讨,达成了很多共识。在会议上我们商定,2008年秋天召开中德农业联委会第三次会议,地点就在我国美丽的西部边陲新疆。新疆不仅有美丽的天山牧场、富饶的伊犁草原,而且蕴含着中德深化动物育种和畜产品加工以及现代农场建设等多方面合作的巨大潜力。我畅想着与德国同行们走在新疆美丽的草原上,听着远处传来悠扬的歌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共同筹划中德农业合作的未来,这就是我们和大草原的“约定”!
“这么早开始工作的只能是
德国人和中国人”
2013年,到了第八次中德农业联委会举行的时间了。1月份,我率领中国农业部代表团出席在德国首都柏林举办的国际绿色周活动,并参加德国第五届国际农业论坛和农业部长峰会,安排召开了第八次中德农业联委会。
一年一度的德国柏林绿色周活动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世界级农产品博览会,吸引着世界各国的农业部组建代表团前往参展,都希望利用德国柏林绿色周这个大平台推介各国自己的优质农产品,以培育出知名的农产品品牌,提升本国农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这一年德国柏林绿色周就迎来了80个国家的农业部长级代表团。中国农业部高度重视德国柏林绿色周的活动,进入21世纪以后,每年都派出农业代表团赴德国出席柏林绿色周活动,其中多次派出部长级农业代表团。
我不仅率领了一个中国农业部代表团,还带了一个中国农业企业家代表团,并带上优质农产品,一同参加德国柏林绿色周的农产品展示推销活动。1月17日,欧洲下起了大雪,气温明显下降,很多欧洲国家的机场都被迫封闭,因此我们代表团到达德国柏林的时间晚了10多个小时。为了按原定的工作计划开展工作,我与德国消费者保护、食品及农业部的议会国务秘书(副部长级)米勒先生商定,1月18日早上7:30召开中德农业联委会第八次会议。当中德双方的代表到达德国消费者保护、食品及农业部的会议室时,屋外的天空还是黑的。米勒先生是一位幽默的德国人,他说,在欧洲这么早开始工作,也只能是德国人和中国人可以做到。在中德双方代表会心愉快的笑声中,中德第八次农业联委会开始了会议议程。
在中德第八次农业联委会上,中德双方回顾和评价了上一年度农业合作工作的情况,双方都对所取得的工作成效表示满意。中德双方对2013年农业合作的计划与重点内容进行了研究,一致认为在2013年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动物疫病防控、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农业职业教育等工作作为优先合作内容,要求中德双方有关职能部门依据中德农业联委会的一致意见做好年度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最后,我们和米勒先生共同签署了中德农业合作2013-2014年工作计划书。
与此同时,我还出席了以“全球粮食安全和农业投资”为主题的国际农业论坛。之后,又参加了农业部长峰会,重点阐述了中方对解决世界粮食安全问题所应该采取的方法和途径,中方的意见得到了与会代表的积极回应和充分肯定。
四个小时的农业部长峰会开得热烈而富有成效,最后农业部长峰会通过了峰会形成的17条共识的部长公报,用于指导和推动世界各国在新的一年里进一步推动本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推动和促进我国优质农产品的出口贸易工作,中方还在德国柏林绿色周期间举办了一个中国优质农产品推介“中国日”活动。当时我率领中国农业部代表团和中国农业企业家代表团的全体成员,并邀请中国驻德国大使馆的外交官和德国消费者保护、食品及农业部的官员共同出席绿色周的“中国日”活动。为了使活动的气氛热烈,我们代表团的成员们还赶排了一批文艺节目,准备在德国柏林绿色周“中国日”活动上配合我国农产品的推介进行演出,以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优质农产品推介“中国日”活动按计划准时开始。我国农业部的青年翻译刘璐拉起了手风琴,演奏德国人熟悉的杜鹃圆舞曲和一些德国民歌,很快就吸引了大批的观众来到中国优质农产品展区。德国消费者保护、食品及农业部的官员们和部分德国观众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的旋律唱起了德国民歌。
在大家唱完几首歌后,借着这种热烈的场面,我用德语简要地介绍了中国农业和农产品的基本情况,热烈欢迎世界各国的朋友们品尝中国优质农产品并到中国去旅游考察。当人们听到我用德语演讲时,现场响起了阵阵掌声。我国驻德国使馆的史明德大使也用纯正熟练的德语发表热情洋溢的致辞。随后,德国消费者保护、食品及农业部的官员也发表致辞,希望进一步加强中德农业合作,共同为两国农业发展作贡献。
活动中,我国代表团的文艺节目拉开大幕。代表团的徐玉波处长演唱了“茉莉花”歌曲,西班牙语翻译王菁跳起了欢快的蒙古族舞蹈,德语翻译沈丽萍演唱了德国民歌,还有其他代表团成员表演了男女声二重唱,中国的江南小调和新疆、西藏的民族舞蹈。在中国代表团的带动下,德国消费者保护、食品及农业部和德国农业协会的官员们在手风琴的伴奏下,唱起了德国传统而流行的民歌。
在音乐和歌声中,中国代表团成员,德国消费者保护、食品及农业部和德国农业协会成员,还有德国观众,甚至与中国优质农产品展区邻近的哥伦比亚等国家的工作人员都加入了我们欢乐的音乐舞蹈行列。中国优质农产品推介“中国日”活动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在2015年第80届德国柏林绿色周国际展会上,中国代表团的活动同样精彩纷呈。中国农产品展区的主题为“丝路茶语”,向世界各国展示我国以茶叶为代表的各种优质农产品、食品和传统文化。特别是通过回顾历史,向外国友人介绍了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通过古丝绸之路把中国的茶叶、丝绸等产品输送到沿途各国,并带去了中国的文明和友好。
当时任德国消费者保护、食品及农业部部长施密特一行来到中国优质农产品展区后,由中国展团云南省普洱茶总公司的礼仪青年们展示了中国茶艺并向联邦德国朋友们献茶。德国消费者保护、食品及农业部部长施密特、议会国务秘书布莱塞尔、德国农业联合会主席等德国朋友们饮茶后,连连称赞:“普洱茶真是味美清香。”在德国柏林绿色周期间,在我和布莱塞尔先生共同主持下,第十次中德农业联委会召开。由中德双方代表签署了会议纪要和“中德农业中心畜牧示范项目实施协议”等其他文件。
期间,我出席了由德国消费者保护、食品及农业部主持召开的主题为“粮食,原料与能源需求增加——农业机遇与粮食安全挑战”的全球食品和农业论坛部长峰会。我在发言中阐明,中国政府有信心也有能力解决好13多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中国将继续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维护世界粮食安全,并为之作出努力和贡献。
这些活动的成功,再次印证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那年那些人那些事
在参与中德农业交往中,我学习到了德国敢于在欧盟共同农业框架下保留“自己的权利”的勇气,作为中方代表在参与世界贸易组织(WTO)农业谈判和双边、多边磋商过程中,在国际贸易组织农业谈判中,我始终积极为我国农业争取尽可能多的发展政策空间而努力。
时光荏苒,在与德国的“不解之缘”中,除了那些重大项目合作、交流互访,我还结交了许多德国朋友,朴素的友谊、坚贞的信任以及过往的那些人和事,至今难以忘怀。
记得2007年7月27日上午,我和中方工作组成员一行来到德国霍恩海姆大学参观考察,这正是我首次来德国学习进修的地方。在灿烂的阳光下,当年的老校长莱施教授西装革履地站在校门口迎接我回到霍恩海姆大学,时任校长则在中午用最热情的方式在学校学生餐厅邀请我们共进午餐,并邀请学校的老友新朋和我们一起座谈。
对我们此行活动的重视和“宴请规格之高”是我20年前在德国霍恩海姆大学财务处工作期间的老同事——施瓦尔茨先生悄悄告诉我的,他说:“这是我这些年来在霍恩海姆大学享受到的最高荣耀,谢谢你,牛先生!”中德老同事和新朋友们共进午餐后,我激动地说:“能在霍恩海姆大学学习是我此生的荣耀!”
还记得,2015年1月18日,我带领中国代表团到达德国汉堡市,在经过一上午紧张的考察活动后,每个人都被凛冽的寒风吹得瑟瑟发抖。可当我们走进暖融融的餐厅时,我被眼前的情景所惊喜。一支有30多人的德国汉堡市社区女子合唱团,身着德国传统艳丽的民族服装在钢琴师的伴奏下分别用德语、英语为我们唱着欢乐的歌曲,歌声热烈明快。
突然,歌声和音乐声停了下来,合唱团的领唱演员手持一页纸,用中文念到:“祝牛盾先生生日快乐!”然后合唱团再次唱起“祝你生日快乐”的歌曲。汉堡市社区合唱团的歌唱者们不仅用德语,还用英语,最后竟用汉语演唱“祝你生日快乐”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这时,布莱塞尔先生挽着我的手臂,合着音乐的节奏,与大家一起歌唱,为我祝福!眼前的情景深深地感染着我,我用德语表达了我的感动和谢意。同时,我也邀请中方代表团的成员为德国朋友演唱了中国歌曲,表演了中国民族舞蹈。文化互动活动进一步拉近了中德朋友之间的距离。
午餐是德国传统的菜品,在午餐席间,德国消费者保护、食品及农业部的同行们还为我准备了生日蛋糕。在当天晚上,我国代表团成员受邀去听了一场音乐会。德国汉堡市交响乐团是一个在欧洲和世界都享有盛誉的交响乐团。
那是一个美妙的夜晚,一个微凉的、激情澎湃的夜晚,一个怀念着过往、憧憬着未来的夜晚。至今那天的乐曲仿佛还萦绕在耳边。
当我们回到驻地,大家都没有睡意。我告诉同事们,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工作丰富了我的工作和人生,愿中国农业越来越强大!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与联合国粮农三机构的合作交流工作,我国不断加强农业外交官队伍的配备和任免工作。2015年3月,国务院任命我担任中国常驻联合国粮农机构代表处代表、大使。我赴意大利罗马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联合国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三个联合国农业国际组织开展农业合作交流工作,开启了农业外交工作的新征程。
无论是徜徉在1988年夏天的霍恩海姆大学校园,抑或是回忆在中德农业合作的那些悠悠往事,都让我感怀不已、获益匪浅。三十多年的时光,见证了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农业国际合作交流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工作也成了我国外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全面参与全球农业治理工作作出了努力和贡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