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地处苏、浙、沪三省市交界,是费孝通先生《江村经济》研究的起点,是世界了解中国农村社会的一个很好的样本。近年来,吴江以全域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为契机,以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为抓手,坚持系统谋划、资源整合,先行先试、示范带动,全力打造“江村”乡村振兴品牌,走出了一条片区联动、组团发展、城乡融合的乡村振兴新路径,积极探索具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特色、与国际化大都市相匹配的农村发展模式。
主要成效
一是实现了乡村环境面貌的提颜增色。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累计建成中国传统村落2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家、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5家、市级特色精品乡村21家、市级特色康居乡村555家,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和乡村旅游点151家。“红黄绿三色榜单引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为江苏省唯一入选全国农村公共服务的典型案例,整治经验被农业农村部向全国推广。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提升了群众对乡村建设的参与度和支持度,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村民生活习惯等都实现较大改善,水清、岸绿、路畅、景美的现代农村风貌逐步展现。
二是实现了乡村产业发展的提质增效。依托“万企兴万村”行动,全区已有489家民营企业、商会与本地68个村社区结对,实施帮扶项目16个,投入资金达6646万元。积极引导工商资本、创新要素向农业园区集聚,成功引入123家相关企业入园,大幅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全区各类农业龙头企业、优质经营主体持续发展壮大,现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3家,佳禾食品、太湖雪、欧福蛋业相继上市。农业品牌建设成效初显,现有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118个,入选省农产品品牌目录区域公用品牌1个、产品品牌6个。特色农产品不断培育壮大,拥有“吴江大米”“菀坪柑橘”等四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三是实现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档升级。村级集体经济倍增计划有序实施,至2022年末,全区210个行政村、13个涉农社区的村集体资产总额达112.1亿元,村均可支配收入910万元。富民增收的渠道显著拓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551元。全区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提升至每月635元,累计16.18万人通过城乡养老并轨纳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保障范围。
做法举措
一是系统谋划,统一发展目标定位。按照“破界、串点、连线、成片”的工作思路,率先开展区域化乡村建设。突破传统村与村、镇与镇、县区与县区之间的行政边界约束,统一发展目标定位,整体策划发展路径,连片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将资源禀赋相似、文化民俗相通的村庄纳入同一片区内,推进多个行政村围绕同一主导产业抱团发展。科学规划片区内道路布局,促进城乡以及各村镇路网一体化布局和共建共享,提升城市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的便捷性。结合各村发展特色与诉求,在整体片区发展定位的基础上指导各村点的规划定位与空间设计,点面协同发挥“1+1>2”的作用,形成整体联动的特色田园乡村示范区。
二是整合资源,强化产业抱团发展。纵向沟通,横向串联,强化毗邻板块之间的协作联动,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发挥集聚效应、实现抱团出击。统筹推进片区内特色产业发展,强化功能定位,开发农文旅融合发展新场景,跨域整体提升产业项目环境。大力挖掘本土蚕桑、丝绸等传统文化,连片打造塘浦圩田、桑基鱼塘风貌,做优太湖渔市、鱼菜共生等生产生活场景。统筹片区内自然、历史、文化等资源要素,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整合形成具有示范引领的新增长极。比如,环澄湖片区是吴江农业资源最有优势、农业发展最具规模的片区,同时更拥有同里古镇、同里国家湿地公园、吴江现代农业产业园三张“国字号”名片,通过活化利用江南水乡独特文化基因,有效串联水乡古镇、现代农业、田园乡村、生态湿地等内容,逐步构建了“农业+旅游+生态”的发展格局。
三是项目引领,多方合作注入新动力。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配置的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到乡村振兴中,形成互利共赢的发展新局面。以“江村”为品牌,以环长漾、环鼋荡、环澄湖片区为重点,结合各自片区的区位、产业、文化等特色,加快实施一批有特色、有亮点、有显示度的乡村振兴重点项目。比如,环长漾片区排定43个重点项目,总投资20.09亿元,全区按照“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带动一片”的原则,以先发展起来的乡村带动周边乡村共同发展,在协调、共享资源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将全域行政村逐步纳入片区化建设体系,形成较大规模的美丽乡村集群。
四是强化保障,提升配套服务水平。稳步推进吴江城区格局由单中心向多点支撑迈进,日益织密交通网络,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城镇公共服务向乡村拓展。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数字乡村试点建设、生活污水治理、四好农村公路等重点工作,统筹配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每年制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任务清单,推动水、电、气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等水平显著提升。构建区、镇、村三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工作体系,推动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大力弘扬农耕文化,保护传承桑基鱼塘、塘浦圩田等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结合农民丰收节、乡村文化旅游节等活动,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守住乡村“记忆”。
五是目标导向,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招引更多知名龙头企业和优质经营主体,形成上下游关联的乡村产业集群。加快制定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建立乡村振兴重点帮促村工作机制、成立区乡村振兴母基金等工作,进一步创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鼓励村集体投资建造厂房和集宿楼,配套商业店面和农贸市场等经营性物业,扩充村级物业体量,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实施农民收入倍增计划,通过村集体或乡村能人带头组建文旅公司、劳务专业合作社、农旅合作社等投资建设载体,将农村闲置劳动力从“单打独斗”变成“抱团发展”,为农民投资、就业和增收开辟新路径。
经验启示
一是不搞生搬硬套,注重因地制宜。吴江在推进产业振兴中注重深入挖掘各村特色基因,尊重乡村的有形和无形遗产,引导各村根据自身地理位置、产业特色等,构建差异化、个性化的乡村振兴路径。比如,以太湖雪、华佳两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为基础,在震泽镇和平望镇分别建设两个500亩以上的现代蚕桑园区,完善桑蚕养殖、生丝线加工及丝绸生产全产业链,推动当地桑蚕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是不搞大拆大建,注重“轻拿轻放”。注重对农村自然肌理的保护和传承,依托原有建设用地做“加减法”,避免因“发力过猛”而对江南水乡风貌以及水韵桑田肌理造成破坏。在乡村形态的构建中,房子多数保留了原始风貌,尽量减少使用金属、玻璃等材料,同时减少硬质驳岸、人工驳岸等,维系河道的原始自然之美。
三是不搞大包大揽,注重运用社会资本。始终坚持市场化导向,强化农业农村招商理念,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乡村建设、参与投资经营。以蓝城“曲水善湾”、上海白相里、村上长漾里为先导,有序推广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成功模式,切实发挥出运营企业的专业优势,确保了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活力和可持续发展。
四是不搞强迫命令,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贯穿到乡村振兴的全过程,引导各类群体参与到乡村振兴中。通过土地流转、增加就业、合作社分红等抓手,让村民共享乡村振兴带来的红利。随着乡村业态的提档升级和农文旅发展的带动,村集体经济、村民收入连年稳定增长,实现了集体增长、环境提升、产业富民、带动就业的共赢局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