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从2022年3月起全面开展美丽乡村庭院、美丽乡村微景观、美丽乡村小公园(小广场)、美丽田园、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点“五个美丽”建设活动,打造现代版福建“富春山居图”。截至2023年10月底,福建全省已建成美丽乡村庭院53809户、美丽乡村微景观18345处、美丽乡村小公园4048个、美丽田园1366片、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点530个。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正在徐徐铺开。
突出高位推动,激发乡村建设活力。一是注重顶层设计。乡村“五个美丽”建设改善的是环境,推动的是发展,受惠的是百姓,提升的是党的形象,夯实的是执政基础。福建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研究出台乡村建设行动和“五个美丽”建设等“1+N”方案,建立专项任务推进责任制,召开全省乡村“五个美丽”建设现场推进会,及时协调解决难点、堵点问题,总结推广经验做法。健全农民参与规划建设和运行管护的机制,组织引导农民积极筹资投劳,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大包大揽。落实“一月一调度”工作机制,跟踪了解乡村“五个美丽”建设进度,实行全过程动态管理。二是注重要素支撑。用好财政资金、土地出让收入、地方政府债券,制定出台优化投资环境政策措施,大力推行乡村振兴贷,加大项目扶持力度,对建设成效明显的,优先在乡村振兴项目安排上予以倾斜支持。优化用地审批流程,积极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用于支持乡村建设。莆田市建立工作专班,每年从市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中安排2000万元,对成效明显的建设主体予以奖补。三是注重宣传引导。通过主流媒体以及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媒体宣传平台矩阵,集中发布1000个美丽乡村庭院之星、100个美丽乡村微景观、100个美丽乡村小公园(小广场)、100片美丽田园和40个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点,总结推广、动态推送乡村“五个美丽”建设好经验、好做法,特别是联合省广电集团举办“五个美丽”建设现场发布会,通过主题展示、文艺创作、人物采访等方式,生动展示“五个美丽”建设成果和丰富内涵。开展网络投票活动,综合评定50个“五个美丽”建设典型案例。举办福建省乡村振兴成果展,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集中展示福建省乡村振兴特别是乡村“五个美丽”建设取得的成效,进一步营造比学赶超氛围。
突出理念创新,彰显乡村独特风貌。一是坚持“原生态”。尊重山、水、林、田、湖为一体的自然底色,充分考虑群众的生产生活习惯,更加注重实用性、便捷性,凸显生态特色,使自然景观、生态环境、历史建筑、民俗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做到“留白、留绿、留旧、留文、留魂”。武夷山市下阳村依托原有的生态基底和乡土景观对乡村小公园进行改造,融合当地乡村历史、名人轶事、民俗文化,为群众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二是坚持“低成本”。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从群众反映最强烈、需求最迫切的突出问题入手,分批分类、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推进,达到“花小钱办大事”的效果。平潭综合实验区东占村打造山海生态公园,以生态修复治理让“破损”山体重焕新生。三是坚持“精提升”。引导乡村利用旧物料、闲置物件、废弃农具,对村庄边角地块、房前屋后、街头巷尾、垃圾堆放点等进行改造提升,着力整治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贴乱画、乱停乱养等问题,净化绿化美化村庄环境。长汀县引导村庄利用房前屋后的“空闲地”、道路两侧的“零散地”、空心房拆除后的“拆后地”打造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小乐园。
突出特色优势,让乡村留得住记忆。一是体现当地特色。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朱子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内涵,注重保留地方特色、生活模式,将乡土内涵、传统农耕、人文历史、特色建筑、民俗风情等融入“五个美丽”建设,让乡村留得住乡愁记忆。古田县卓洋乡立足半山云海福地资源,加强对福文化体系建设,打造融田园观光、休闲避暑、文体娱乐、农事体验为一体的半山福地微景观,成为古田县的一张名片。二是推进因村施策。根据村庄的自然条件和环境底色,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有的村庄利用废弃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建设小规模、多功能的“口袋”公园、公共绿地,有的村庄利用农田打造田园风光,发展设施农业,保留乡村原味。福清市沁塘村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将零散的土地集约成连片的良田,培育家庭农场进行规模化、科学化种植。云霄县佳洲村打造绿州果蔬种植基地,强化联农带农机制,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引进现代农业生产设备,赋能美丽田园“颜值”“价值”。三是用好人才资源。发挥福建华侨多、台商多、民营企业多的优势,鼓励闽台乡建乡创团队、企业家、专家学者、乡贤能人、驻村干部等,通过项目回迁、资金回流、人才回归等形式助力“五个美丽”建设,打造一批既有灵魂之美又有肌体之美的福建版美丽乡村。晋江市开展“五微五营双创”活动,鼓励引导闽台乡建乡创团队、大学生创业实践团队、乡土人才等参与“五个美丽”建设。
突出产业融合,提升美丽经济水平。一是促进产业增收。注重从“美丽建设”向“美丽经济”转变,把“五个美丽”建设与联动带农产业发展结合起来,鼓励农户开展作物种植、休闲文创、手工制作、农产品销售等就业创业活动,持续推动农民增收致富。集美区溪西村推出“花囍樘·慢煮生活空间”,利用自然资源、特色文化,在空闲的庭院内发展以休闲为主要内容的庭院经济,以庭院“小美”助力乡村“大美”。沙县区俞邦村串联起红边茶、龙峰溪等特色文旅资源,推出集小吃体验、红色研学、民俗展示、生态康养、茶艺互动于一体的多元化旅游线路。二是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村庄道路、停车场、厕所、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信息网络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着力补齐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让群众休闲有去处、活动有场所、服务有保障。屏南县小梨洋村创新“名人文化+旅游”的乡村旅游模式,完善村内基础设施,修复名人故居,开发文化休闲项目,融合乡村生产、生活、生态,让古村焕发生机。三是拓展农业功能。延伸农业生态涵养、休闲体验、文化传承等功能,联合农业企业、文旅企业等经营主体,开发休闲乡村、森林人家、水乡渔村、民族特色村寨等品牌,丰富旅游项目,推动农业生产功能与休闲功能有机结合。石狮市蚶江农业公园流转土地约1000亩,构建“高标准农田+合作社+农民”合作模式,打造豆腐文化商贸园,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带来300多万元的收入。
(福建省农业农村厅乡村振兴发展指导处供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