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福地,山灵菌秀。食用菌产业是福建省优势特色产业,产量、产值每年持续增长,位居全国前列。全省栽培食用菌50余种,其中商业化规模栽培30多种,珍稀种类近20种,是全国栽培种类最多的省份。
如何把“特”字文章做大做优做强?2021年,国家(福建)珍稀食用菌产业集群建设正式启动。三年来,按照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的思路,起而行之、狠抓落实,配套政策密集发力,产业集群建设项目稳步推进,福建食用菌发展中的“卡脖子”问题逐一攻破,产业链中的堵点、难点、断点逐个打通。
数据是最好的印证。2023年,产业集群内食用菌年产量达到240万吨,年产值达到148亿元,全产业链产值达到885亿元,带动全省食用菌总产量达到500万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实验室、田畴间、加工厂,处处唱响食用菌高质量发展的“新”声。
建圈成势 展现“强动能”
眼下,宁德市屏南县食用菌产业园区(集群)建设项目(一期)建成投用,第二期项目建设正如火如荼。通过项目实施,屏南县食用菌产业不断转型升级,迈上发展“快车道”。2023年,食用菌栽培3.5亿袋,产量鲜品22万吨,食用菌产值突破10亿元。
南平市浦城县围绕“链主”企业——仙芝科技,以科技为引领,加强产学研结合,依托院士工作站,开发灵芝深加工产品,创新“品牌企业+基地+农民技术员”的联合模式,推进产业增强造血功能。目前已累计推广种植高品质灵芝1.1万亩,带动农户5100户,户年均增收1.5万元。浦城“一朵芝”成为继浦城“一粒米”之后的新名片。
福州市罗源县被誉为“中国秀珍菇第一县”,是中国最大的食用菌秀珍菇基地,也是国内秀珍菇人工栽培发源地。去年,秀珍菇液体菌种项目的试生产取得突破,推广试种了100多万包。借助这一技术,秀珍菇的种植实现周年生产,产量高、品质好。
从缤纷苗圃到葱茏岭地,从工厂车间到商贸集市,群菇个大肉肥、菌农往来不绝,一幅幅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壮美画卷在八闽大地次第展开。这背后,是福建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积极行动。
2021年以来,福建着力推进国家(福建)珍稀食用菌产业集群建设,在古田、罗源、尤溪、顺昌、浦城、屏南、南靖、漳州高新区等8个县(区),围绕“一核、两区、三基地、一中心”功能布局,吹响了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集结号。
基于资源禀赋与产业优势,福建各地闻令而动,纷纷出实策、下真功,擂响了“进菌鼓”:宁德市古田县陆续出台《古田县促进食用菌产业链发展十五条措施》《关于加快推进食用菌全产业链发展提升工作的方案》等文件措施,大力促进产业发展提升;三明市尤溪县创新深化“福菌贷”“菌农贷”等金融产品,印发《尤溪县2022—2024年食用菌保险实施方案》,增强产业抗风险能力;南平市顺昌县进一步汇聚科研院校所、农技协、农业企业等优势资源,深化菌草技术研究和推广。
通过政府搭台引路,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和产业上下游创新主体集聚融合,从“单兵突进”向“产业集群”发展,释放出强劲动能。
创新突破 彰显“韧实力”
“产业链动态交易情况”“溯源码申请使用情况”“古田食用菌产业链分布情况”……站在古田县“数字大脑”运营中心的大屏幕前,全县食用菌产业的基本信息实时滚动、一目了然。
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前沿科技,古田食用菌“数字大脑”项目以“一中心四平台”的理念构建起了一个“产业大数据中心+溯源、助产、助销、供应链金融”的四大平台,实现全县食用菌“一盘棋”统筹管理。
发力打造专业化、差异化、特色化的国家级产业集群,福建食用菌如何再突围?答案在创新。近年来,福建将创新贯穿到食用菌产业的每一个发展环节,通过全产业链创新,着力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推动食用菌产业升级跃迁,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展现出强大的“韧实力”。
拌料、装瓶,进入高温灭菌室,再经过养菌房、育菇房……尤溪县洋中镇的祥云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银耳生产全过程实现工厂化操作,众多智能化、自动化生产工序让人目不暇接。采用“物联网管理+可追溯监管”模式,祥云生物在全国首创瓶栽银耳工厂化技术,2023年,实现产量1.73万吨、产值1.3亿元。
作为远近闻名的“秀珍菇之乡”,罗源县通过科技兴农,成立食用菌研发中心,实现秀珍菇种植自动化、标准化,成功栽培出绣球菌等珍贵品种,让食用菌产业走出一条科技化、合作化、园区化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2023年,县内仅起步镇食用菌全产业链产值就超10亿元。
海鲜菇是顺昌食用菌产业集群的一个代表,科技创新赋予其“一菇多吃”的更多可能性。目前,新增饶氏海鲜菇多糖提取生产线和神六灵芝孢子油提取生产线;已研制菌菇菜、菌菇酱、菌菇汤等预制菜产品;开发生产孢子油和海鲜菇多糖等系列产品。
2023年,福建珍稀食用菌产业集群共实施项目59个,总投资约1.71亿元,建设内容包括良种繁育、工厂化生产设施、标准化生产、采后商品化处理、精深加工能力、三产融合等六大提升工程,做强做优银耳、杏鲍菇、海鲜菇、双孢蘑菇、秀珍菇、灵芝、茶树菇等优势特色品种,谱写出福建省食用菌产业进阶曲。
联农带农 蹚出“好钱景”
“以前从制种、栽培到销售,都要亲力亲为,技术跟不上,产量比不过。现在只要安心管理栽培,投入的时间精力减少了,收入还增加了。”古田县菇农罗丽娟切身感受到分工协作带来的变化。
古田县是世界银耳主产区。在建设福建珍稀食用菌产业集群过程中,古田把食用菌产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努力走出一条产业富民兴县的道路,推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食用菌“县域工厂化”发展模式。
在过往,购置原辅料、菌种培育、菌包制作、栽培、采摘、烘干、销售等各个环节均需菇农一肩挑,其间稍有闪失便前功尽弃。“当下,我们推广‘集中制棒、集中服务、分散出菇、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的生产模式,形成‘两头统、中间分’的专业化标准化分工合作机制。”古田县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周翔说,在“县域工厂”,菇农只需按照标准安心种好菇就行。如今,罗丽娟种植的银耳新品“金燕耳”,一公斤干品能卖3000多元。
推动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社会化分工菌包供应新模式在福建各地落地开花。
“与菇农自制菌包相比,用企业选育的优质菌包,秀珍菇出菇时间由原来的60天缩短至6~7天,不但时间缩短90%,且优质菇产量还能再提高30%。”漳州高新区依托科研力量和创新优势,构建“科技+龙头企业+菇农”的产业协作模式,将发展成果辐射广大农户。
“不仅提供优质灵芝菌包和技术指导,还保价回购。”浦城县灵芝种植大户龚春良说,此前他主要依靠种植玉米和维修农机维持家人生活,跟着仙芝科技种上灵芝后,一家日子越过越红火,从村里搬到了镇上,“农户风险小、心不慌、放手干!”
漫步八闽的田畴沃野,一派欣欣向荣。尤溪县推行“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运营模式,年可生产供应黑木耳菌棒500万袋以上,实现农民增收2500万元以上;南靖县逐步发展“公司+基地联农户”的生产模式,年生产优质菌包3000多万袋,供应300多农户生产食用菌;顺昌兴源村创新“三位一体化”食用菌栽培基地新模式,吸收262名村民“家门口”就业,人均务工增收3万元……带动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产业转型升级,镇村面貌焕然一新。
联出共富好“钱景”,铺就产业兴旺路。目前,全省从事食用菌生产及相关行业的人员逾200万人,集群实施区域累计带动就业人数50多万人。
(作者单位:福建省食用菌技术推广总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