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结合点
时间:2024-06-20 10:48:59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刘合光 洪宇 字号:【

  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城镇和乡村是互促互进、共生共存的。能否处理好城乡关系,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的现代化,包括城镇和乡村的全面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可或缺的重要建设内容,二者联系紧密。只有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通过二者相互支撑、协调促进,才能更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提出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新型城镇化新在“以人为本”“以提高质量为导向”,致力于提高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乡村全面振兴注重乡村整体功能的塑造提升,注重质量兴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造福农民群众为重要目标,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显然,二者在理念上具有统一性,在目标上具有互补性,在发展过程上富有互动性,二者相辅相成。一方面,新型城镇化以县域为重点展开,利于有效转移农业人口、吸纳就业、辐射乡村,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重要途径。另一方面,乡村全面振兴能够有效支撑城乡循环,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富有实力的消费市场和要素市场。城乡功能存在一定差异,两个区域系统具有一定联系,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既要彰显各自特色,发挥各自功能,也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城乡共生关系,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促进二者共建共享共荣。

  当前各地在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中,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实践,一方面城镇化质量显著提升,城市居民幸福感明显增强。另一方面乡村发展进程迅速,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蓝图逐步成为现实。但是有的地区也存在二者统筹力度不足、结合点抓得不准、城乡融合发展进展不顺的情况。地方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及两者的协同方面都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和挑战:一是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发展能力有限。二是中小城市产业基础薄弱,对乡村带动能力较弱;三是地区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平衡,乡村水平较低;四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各类人才处于短缺状态。

  解决这些问题,破解如上难点,需要尊重和顺应城乡发展规律,抓好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结合点,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结合点在哪儿?这个问题是地方干部开展此项工作的困惑所在。找准了结合点,困惑就能迎刃而解,难点也就顺利消融。笔者认为,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结合点有四个:

  要从发展理念上找准二者统筹推进的结合点。正确的理念是开展实践工作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中国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之道。从中国国情出发,走好这条道路,要谋定而后动,首要的是从理念上实现先行结合。要以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引领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城市和乡村两个区域互相依存,共生关系是二者融合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推进二者,要注重二者功能共存、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城乡的最大公约数。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城乡发展理念。要从满足城乡居民的需求出发,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找准城乡居民的利益结合点,推出的政策举措要有利于实现城乡居民福利共同增益,不能以损害一方利益为代价促进另一方的发展。要以创新的理念把统筹二者的工作抓实。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引擎”。破解面对的难题要有新思路,找准具体的统筹着力点需要有新谋划和新探索,推进制度创设更需要加大创新改革力度。

  要从发展主体上找准统筹推进二者的结合点。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从主体上找结合点,就是要找准施力者,以最大的合力使之朝正确的方向运动,实现既定的目标,以不断增强城乡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要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凝聚各方力量,形成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合力。要贯彻民主集中制,善于吸纳各方智慧,以正确的理念和原则为引领,作出统筹推进二者的正确的决策,引领各方主体积极参与。要发挥党组织的组织功能,并开展好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集聚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最大力量。要创新利于统筹推进二者力量结合的方式方法,以有效的方法促进主体合作,发挥主体优势,增强合力。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事业的成功经验,关键的是与时俱进组织动员各方力量朝既定目标努力,共同缔造了一个新中国、打开了发展新格局、构建了新阶段的新事业。新时期脱贫攻坚同样通过组织动员各方力量,创新了各类主体合作的方式方法,赢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可以依靠方式方法创新,壮大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队伍和力量。具体有哪些方式方法?基于补齐地方发展短板,消弭中小城镇和乡村发展面对的知识鸿沟、技能鸿沟的原则,可以采取三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为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引入增量主体、注入合作发展的新生力量,并以“鲶鱼效应”激发当地主体活力。第一种方式是把东西部合作经验创新性运用于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工作,为发展落后地区引进干部、企业、专业人才,通过他们把东部的先进理念、可行做法成功地与当地实践结合,创造性地应用于当地统筹推进二者的工作。第二种方式是发挥科教的力量,把有实力的科技主体和教育主体引入落后地区,如以“千校兴镇”“万企兴万村”“科技小院”等方式,促进高质量教育资源、高质量科技企业资源、先进科技人才资源向落后城镇和发展滞后的乡村转移常驻,以先进的教育和科技启动这些地区的发展之路和城乡融合发展之路。第三种方式是发挥商业人才的力量,把市场经营理念和先进商业经营方法引入乡村和中小城镇社区,激活城乡沉睡的资源和资产。鼓励乡村和小城镇社区建立“强村公司”和“强镇公司”,破除地域限制,广开渠道,招揽有志于推进乡村、小城镇社区企业发展的“乡村CEO”“社区CEO”,弥补小城镇和乡村资产运营人才短缺的不足,使城镇社区和乡村迈进“资产资源激活-产业发展-居民就业增加-劳动参与率提高-居民收入增长福利改善-社区(村社)善治”的良性循环发展轨道。

  要从规划布局上找准统筹推进二者的结合点。加强规划布局是统筹推进二者的基础性工作。科学的城乡规划对于优化资源配置、引导和约束各类开发活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目标具有重要作用。加强科学规划引导,是避免城乡发展走弯路、“翻烧饼”、资源浪费、损害城乡居民利益的重要前置举措。一要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全局协同性。要科学预判城乡人口变动趋势、尊重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建设等任务,编制多规合一、实用管用、高度协调的规划。二要提升村庄规划编制和城镇建设规划的协调性。要统筹考虑城镇与村庄规划编制和管理,把城乡共同体理念贯穿其中,围绕城乡人口流动集聚、重大产业项目实施、城乡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等,科学规划建设重点城镇、村庄与功能区域,充分发挥城镇和乡村各自的功能优势。三要统筹规划和优化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通过规划上的结合,突出解决地方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及两者的协同方面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其一要统筹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发展能力,逐步夯实中小城市产业基础,增强其对乡村带动能力;其二要按照“人往哪里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就往哪里配”原则,改善地区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平衡状态,综合考虑集聚提升类村庄、城郊融合类村庄、特色保护类村庄、搬迁撤并类村庄等不同类型村庄的发展趋势,抓好乡村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提升乡村医疗、教育、住房、就业、养老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要从发展机制上找准统筹推进二者的结合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致力于解决两种互相依存而又各有差异的两类区域的发展问题。统筹二者,促进区域融合发展,核心是要找到阻力最小、作用显著的发展机制。其一要构建和落实开放创新的发展机制。开放发展机制就是要面向系统内外建设新型城镇和乡村,统筹利用好区域内外,甚至是国际资源、市场、技术和现代化文明成果,吸收一切有益的智慧,促进两个区域两个子系统的融合发展。创新解决二者结合推进的活力与动力问题。创新发展机制,就是要搞活两个区域两个子系统融合发展的机制、发展模式、发展方案,核心是开发新要素、推进要素的新组合、强化体制机制的改革,为二者统筹发展增活力、添动力。其二要构建和落实合作共赢的发展机制。善合作者成,共赢者胜。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要把合作意识、共赢观念融入发展机制中去。合作共赢就是要找到双方乃至多方的利益共同点,发挥各方优势,形成互补机制,共同推动合作事业的发展,共享发展的成果,形成主体共赢格局。要推动形成城乡互补互促互利互融、共建共享共荣的发展共同体,包括城乡教育共同体、医疗卫生共同体、养老保障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生态共同体和产业共同体等。鉴于乡村发展不充分,农民发展机会少、收入增长滞缓,要构建联农带农机制,为处于发展弱势的农民群体构建产业发展、分享收益的帮扶机制。鉴于产业园区集聚性特征、配套设施共享特征、乡村建设用地短缺情况,要运用好“飞地”发展机制,促进乡村入驻城镇产业园区发展产业,享受“飞地”制度保障,分享产业入园集聚发展利益。其三要构建和落实绿色协调的发展机制。绿色发展,调整优化人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协调发展,调整和优化人与人之间关系,以及系统之间的关系。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坚持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必须坚持人与人之间、区域之间、系统之间、不同目标之间的和谐发展。绿色协调发展机制就是要坚持找准公约数的原则,实现互相作用的城乡两个子系统之间的和谐稳定发展。首先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到二者统筹发展的工作中去,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方式推进城乡建设。其次要增强发展整体性和发展协调性。必须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城乡发展空间,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城乡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要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在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时,要把更多资源、更多人才、更多力量倾斜性投入到处于相对薄弱地位的乡村中去。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研究”(编号:21AZD035),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国际农业经济与贸易政策效应研究”(10-IAED-04-2024)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