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夏时节,秦岭下,渭河旁,沃野良田,麦浪滚滚,丰景如画。
“我们种下的是小麦,也是风景。”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许维涛说:“目前全区已建成和在建的高标准农田6.88万亩,有不少田块成为临近市民节假日出行的观光地和打卡地。高标准农田示范建设,为打造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夯实了基础。”
从保障粮食安全,到加快形成产业体系,再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这些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建设一座现代农业强市和特色食品名城。近年来,宝鸡市通过实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聚焦规模化经营、设施化提效、多元化探索、宜居化建设,在建设现代农业强市和特色食品名城的道路上稳步向前。2023年,全市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增加值252.7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万元。
陈仓大地上,一幅幅村美、民富、产业强的振兴新图景,正在这片西部热土上徐徐展开。
小面皮擀出百亿产业链
擀面皮是陕西传统名小吃。很难想象,一碗5元钱的擀面皮的背后,全产业链价值竟达百亿元。
在盘龙高新区的擀面皮产业园里,从洗面发酵到调味配料,再到包装配送,整个面皮产业早已实现工业化流程。“靠传统手工制作面皮,已经满足不了市场消费需求。我们公司研发的擀面皮熟化技术让产能提高一倍,单机每分钟能达到60公斤的产量。”陕西杂八得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高勇介绍。
如今在宝鸡,一碗不起眼的小面皮,早已“擀”出了农民增收的大产业。农民在订单种植小麦过程中,农技人员在施肥、浇水、防治病虫害等重要环节把关指导,确保小麦品质达到标准要求,企业以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进行收购。为了推动传统小吃向现代食品工业方向发展,宝鸡市印发《擀面皮品牌建设实施方案》,发布擀面皮制作工艺流程标准并申报注册宝鸡擀面皮地理标志产品。如今,从原料种植到生产加工,再到包装物流,宝鸡的擀面皮产业链从业人员已超过10万人。
2023年,金台区所有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政府牵线企业通过订单种植优质小麦2万亩、油菜1万亩,促进高标准农田种植的优质主粮原料供给本土化。
“地还是那块地,但田已不再是那块田。”许维涛说,通过示范田建设,这些地发生了三个变化:一是降低了生产成本,通过实现粮食作物机械化、智能化,增加智能灌溉设施,每亩降低人工费用320元;二是提升了耕地质量1个等级,由过去的旱地变成水浇地,中低产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稳产田;三是增加了收入,由过去“一年一熟”变成了“一年两熟”,每亩增收800余元。
为了打造现代农业全产业链,金台区提出了一融引领、两业并重、三园定位、四区共建、五子“登科”的工作思路和举措。一融引领即城乡融合引领发展;两业并重即产业与就业并重;三园定位即围绕农业大花园、农村大公园、农民大乐园;四区共建即分片错位打造胜利塬农文旅商融合特色产业发展区,蟠龙新区三产融合发展区,马家塬田园综合体发展区,硖石绿色农业和全域旅游发展区;五子“登科”即丰盈粮袋子、优质菜篮子、时鲜果盘子、扮靓新村子、充实钱匣子。
产业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点方向。近年来,宝鸡市乡村产业融合步伐加快。全市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4个,培育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村21个,建成农产品加工园区12个。
金丝银线绣出幸福生活
流传于宝鸡北部塬区一带的西秦刺绣,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更是当地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瑰宝。
走进千阳县南寨镇闫家村刺绣加工车间,各式各样的香包、脸谱、虎头鞋、兔子帽等刺绣产品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绣娘们在随意聊天中,手里的银针拖着细长的丝线上下翻飞,将一幅幅活灵活现的图案绣出了生机与灵动。一件件精湛别致的刺绣产品,既彰显着传承千年的工艺魅力,也展现出新时代和美乡村的幸福生活。
“我们将村委会原来的办公场所改造成展览室,陈列的刺绣传统产品与新研发的产品,集中展示产业带头人与经济实体的发展成果,希望让更多人了解西秦刺绣的历史文化。”千阳县闫家村党支部书记张青说。
有着“西秦刺绣第一村”之称的闫家村,是千阳县重点培育的“八金八银”村之一。近年来,闫家村立足西秦刺绣非遗文化的资源禀赋,通过成立闫家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锦绣缘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济实体,不断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为乡村振兴添活力、增动力。
“之前,我在上海一家服装厂打了15年工,学到了服装设计的工艺。后来,就想着能回到家乡做点事儿。”作为资深“绣娘”的金达莱刺绣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海燕告诉记者,她在返乡创业中,通过改进传统的刺绣技法,将手工与机械化相结合,让刺绣实现了“流水线”生产,不但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让产品质量得到了改善。
“家家有车间,人人当技工”。据介绍,金达莱刺绣专业合作社在当地先后培训带动了3000多名农民加入刺绣行列。在千阳县的西秦刺绣产业园里,像这样的合作社还有很多。
当地通过“协会+合作社+绣娘”的发展模式,引导21个刺绣合作社相继带动1.2万名农村妇女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创业。如今,西秦刺绣已经成为当地留守妇女的重要经济来源。
近年来,为了将刺绣产业继续做强,千阳县广泛收集整理传统民间刺绣样式、技法和代表作品,引入苏湘粤蜀四大明绣技法,嫁接现代毛绒玩具工艺,进而开发出了民俗文化、摆件玩具、儿童服饰等多个系列200多个新产品。自此,鱼形枕走进国家美术博物馆被收藏,虎头枕走上邮票全国发行,虎头帽走红冬奥会,西秦刺绣的产品供不应求。
奶山羊引领农民发“羊财”
关山脚下,碧波万顷,牛羊成群。
走进陇县秦羊奶畜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让人领会到什么叫动物之间的和谐共生。养殖车间里,数百只奶山羊与鸵鸟、孔雀、梅花鹿等动物“搭伙过日子”。
“咱这个养殖场是县上的研学基地。节假日的时候,会有学生来参观研学。为了丰富孩子们的体验感,我们特意为奶山羊们配备了几个新伙伴。”合作社理事长李博说,“以前孩子们来这里只能看看羊,新鲜劲儿过会儿就没了。有了这些新伙伴,观赏性、乐趣性都多了,孩子们特别喜欢。”
在陇县,李博算是众多返乡创业人员中的佼佼者。从大学毕业后,他看到家乡奶山羊产业发展的强劲势头,毅然决定返乡创业。从建羊场、学技术、扩规模,他在创业路上摸爬滚打,终于闯出了名堂:奶山羊存栏量也由刚开始的300多只发展到现在的800多只,单只母羊泌乳量由刚开始的2公斤增加到3公斤多。2023年,合作社总收益达到480万元。
奶山羊产业是陇县的一张“金名片”。近年来,这张“金名片”在带动县域经济和富民强村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们把奶山羊作为全县首位产业,大力发展‘领头羊’经济,聚力打造百亿生态乳都,蹚出了一条首位产业赋能县域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陇县县长李维芳说。
为了引领群众发“羊财”,陇县通过实施百万只奶山羊发展计划,建成7个万只羊场、40个千只羊场、172个适度规模场和家庭牧场,通过基地托养、饲草种植、分户扩群等利益联结机制,带动4860户群众养羊种草,户均实现增收1580元。同时,围绕养殖、加工、销售三大核心环节,配套发展饲草、饲料、包材、物流、屠宰等多元业态,相继引进中粮包材、飞鹤集团等延链企业30多家,让2.4万人在各产业链群中实现就业,羊乳全产业链产值达到75亿元。
“陇县坚定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坚持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路子,立足资源禀赋,做强绿色经济,努力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李维芳说。
在奶山羊产业发展过程中,陇县积极推动家庭散养向规模化专业化养殖转变。按照“饲草转化、奶羊养殖、羊粪加工、绿肥育果”的发展思路,引进有机肥生产企业,推行粪污资源化利用、草畜果循环发展。这不但让过去散落在乡间小道上的羊粪不见了,而且让“羊粪蛋蛋”变成了宝贵的有机肥料。
目前,陇县23个村建成集体羊场30座,场均年收入达到60多万元。全县奶畜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23%以上。
苹果“论个卖”
让果农增收有底气
“别的地方卖苹果论斤,我们能论个卖。”在凤翔区范家寨镇的苹果园里,绿宝果业公司负责人曹铭元告诉记者。
一个苹果能卖到20元,哪里来的这份底气?
据介绍,绿宝果业公司的主打产品是“曹儒”牌苹果。这个品牌名字来源于曹铭元的父亲——曹儒。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为了解决凤翔当地苹果“产量低、虫病多”的问题,时任县园艺站站长的曹儒,到全国各地考察学习,最终提出发展“矮砧苹果”的设想。后来,矮砧苹果大面积栽种并获成功,让凤翔成为“中国矮砧苹果第一县”。经过多年发展,苹果品质被不断改良提升,市场越做越好。“我们的苹果品质好,首先是种苹果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曹铭元介绍,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4.79%,处于国际一流水平;种苹果施用的营养液中加入了SOD抗氧化酶和硒、豆类酵素等,结出的果子不仅口感好,而且营养成分高,成为市场上的高端果。
“在发展过程中,我们总结出了苹果集约高效栽培的16项配套技术,通过办培训班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了其他果农。”曹铭元介绍。多年来,绿宝果业累计培训果农10多万人次,带动发展苹果种植80多万亩。
苹果卖好价,果农增收有底气。凤翔区通过实施果业提质增效工程,依靠技术集成和机制创新,强化政策扶持,全面推动果业高质量发展。今年以来,凤翔区按照“稳规模、提质量、降成本、增效益”的发展思路,坚持行政推动、科技赋能、典型引领、项目带动,突出抓培训、抓指导、抓宣传、抓项目,目前果实发育良好,全区苹果套袋顺利进行。针对个别技术难题,农技专家上门服务,在生产关键环节,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生产。通过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与多元化的服务,不但提升了凤翔苹果的品质,提高了果农收益,而且在果农中掀起了学科技知识、促果业发展的热潮。
2023年,凤翔的“曹儒”苹果入围乡村振兴果业推荐品牌,“凤翔苹果”第7次登上中国水果品牌价值榜,品牌价值20.16亿元。
……
从八百里秦川到千里陇源,再到关中平原,目之所及皆是良田沃野,物丰品特,一派强农富民的振兴美景。一段时间以来,宝鸡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一座中国式现代化的农业强市正在西部冉冉升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