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举措增加农村地区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时间:2024-06-20 10:54:32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 字号:【

  当前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相关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作为建设文化强国和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重大举措,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

  强化基层文化阵地建设。2018年,全国启动了县级融媒体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目前已在城乡普遍推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志愿服务为基本形式,聚焦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推进移风易俗等五个方面。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莲江村积极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化资源,2023年上半年举办了“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三八节妇女文体活动”“全民健康宣讲”“粤剧演出”等多种形式的群众性活动,村民参与踊跃。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近年来,国家颁布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和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等,各地均出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乡镇文化站等基层文化设施体系不断完善,已建成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7.54万个,基本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如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开弦弓村积极推进和美村庄建设,将原本废旧的民房、学校改造成江村文化礼堂、文化小书斋等,通过塑造优质乡村文化空间,吸引群众广泛参与读书、曲艺等文化活动。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电视进万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戏曲下乡、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得到实施。58.7万家农家书屋已基本覆盖全国行政村,累计配送图书11亿多册,农民人均图书拥有量从0.13册增长到1.63册。浙江省杭州市开展“公共文化服务配送”工程,通过“菜单式”点选、“订单式”配送,将文化服务送至农民群众身边。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乌兰牧骑灵活采取“阵地演出+流动演出+入户演出”的服务模式和“网上乌兰牧骑”线上服务方式,惠及当地群众。

  举办多种形式乡村文化活动。连续五年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通过文艺活动、展览展示、推介发布、趣味比赛等多种形式,展现中华优秀农耕文化、展示新时代农民风采,2022年全国县乡村举办庆祝活动超3500场。举办全国群众性歌咏比赛、广场舞展演、“黄河大合唱”等活动,营造了良好文化氛围。举办“大地欢歌”全国乡村文化活动年,采取“主体活动+系列活动”方式,组织举办全国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巡演、“农业文化遗产里的中国”文化展示等12项重点活动,带动全国各地举办系列相关活动。组织全国村BA大赛、美丽乡村健康跑、农民健身大赛等赛事活动,带动农民群众广泛参与体育健身活动。

  鼓励农民自办文化活动。设立全国群众文化艺术政府奖“群星奖”,大量来自农村一线的原创作品入选获奖,激发了农民自办文化的热情。开展全国“四季村晚”的示范展示活动,搭建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自我展示平台。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累计向基层选派文化工作者16.9万人,为基层文化单位培养人员超过1.5万人。持续实施春雨工程、阳光工程、圆梦工程等示范性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培育乡村文艺团队,向中西部地区县及县以下文化单位选派文化工作者10万名,培养当地文化工作者1.2万名。

  促进优秀农耕文化挖掘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方面,已分七批认定了18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分布在31个省(区、市),涵盖稻、麦、桑、茶和牛、羊、鱼、鸭等60种农牧业种类,涉及蒙、回、藏、彝、侗等40多个民族;传统村落方面,出台《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分7批公布了487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分6批公布了8155个中国传统村落;农耕技艺和传统手工艺方面,36项农耕技艺、200多项传统手工艺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认定了38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传统节庆、礼俗方面,大力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

  开展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在基层乡村组织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面向农民群众宣讲党的路线方针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有效增进农民群众对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组织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文化进万家、家风家教主题宣传、新时代乡村阅读季等广大农民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群众性活动,推选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人、全国十佳农民、最美农技员、乡村阅读榜样等,传递正能量、树立新风尚。

  做好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重要意义

  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关系基本民生,农民群众感受最直观、受益最直接。提供高质量的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的文化需求,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是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阵地。通过举办乡村文化活动,用群众听得懂、记得住、有共鸣的方言土语、地方戏曲、乡村“大喇叭”等多种形式宣传党的创新理论,能够让群众在春风化雨中感受理论温度、思想魅力,更加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湖南省益阳市南县以国家级非遗益阳花鼓戏表演为形式,编排新戏歌曲《昂首迈进新征程》,用家乡话、家乡事唱响党的二十大精神,受到群众热烈欢迎。

  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是提升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途径。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让农民群众享受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能有效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市西牛镇小湾村党总支书记曾武军表示:“现在村里面人居环境改善了,收入也高了,我们农民也要追求精神文化生活,像广场舞、粤剧还有体育活动,大家都特别喜欢。”

  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是改善农民精神风貌的重要方式。用更为优质健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占领精神阵地,能够切实改善农村社会风气,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湖南省益阳市沅江市三眼塘村党总支书记杨建军说:“早些年村里打牌赌博、搞迷信的现象多,风气不怎么好。后来村里成立了农民诗社,还组建了腰鼓队、秧歌队、广场舞蹈队、红歌合唱团、舞龙舞狮队等,成员多达200多人。参加文娱活动的多了,搞歪门邪道的自然就少了,如今日子越过越好。”

  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是培育乡村多元价值的重要载体。在满足当地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一些乡土气息浓、文化底蕴深的乡村文化活动不但能树立地区品牌,还能吸引游客参观体验,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贵州省黔东南州台盘乡坚持多年举办村BA,吸引大量外地游客现场观看,带火了文旅产业,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

  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

  经过长期努力,我国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体系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较好地解决了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有没有”的问题。面向新时代,农民群众对高质量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好不好”的矛盾越发凸显。表现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还不健全;乡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总量不足、效能不高;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适配性差;对农民群众自办文化活动支持引导少等。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当前的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体系在体量上、标准上在不断升级,但是设计理念和运作机制不能适应新时代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体制机制上还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

  推进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目标任务

  如何适应农民文化需要,提供高质量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一项重要任务。增强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应做好七个方面工作。

  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机制。注重从农民文化需求出发设计供给内容,在摸清群众需求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村庄的特点进行差异化供给,推广“点单式”文化服务模式,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度。注重线上线下相结合推出乡村文化活动,引导农民群众利用新媒体平台互动参与,增强文化供给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持续改进政府购买文化服务的实施方式,加大对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农民自办的文化团体采购力度,增强农民自办文化的活力。注重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吸引社会文化资源下沉乡村、服务农民。

  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创作推出一批展现新时代新农民新风貌的优秀电视剧等文艺作品,鼓励和扶持具有乡土特色的文艺创作。策划推出一批农民喜闻乐见的广电和网络节目栏目。推出一批导向正确、品类丰富、质高价廉、适农性强的优秀出版物。持续开展文化进万家、送欢乐下基层、群星奖优秀作品巡演、新时代乡村阅读活动等文艺演出和文化服务。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突出乡土特色引导和支持乡村自办文化,开展农民文化艺术节、广场舞、农民歌会、农民读书会、诗歌楹联征集、书画摄影创作等乡村文化活动,激发农村文化活力。举办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农民体育赛事活动,鼓励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增强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条件保障。督促县、乡党委政府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把乡村文化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在推进乡村建设中统筹谋划,明确建设标准和规范,保障乡村文化建设项目资金投入。大力推进文化礼堂、文化广场、文化馆、乡村戏台、农耕文化博物馆(博览园)、非遗传习场所、村史馆等文化设施建设,利用乡村祠堂、礼堂、闲置校舍等设施进行改建、扩建用于文化服务。深入推进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在乡村两级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设置分馆,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效能。建立健全乡镇、行政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网点,加强乡村电影院线建设,稳步发展公益电影放映工作,积极推动改善乡村观影条件。

  推进乡村文化保护传承。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组织优秀农耕文化遗产识别评估和转化创新,组织开展农耕文化的社会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继承发扬优秀传统乡土文化,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新魅力、新风采。加强乡村自然风貌、古树名木等保护。加大对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支持力度,建设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和传习点,支持乡村地区传统表演艺术、民间文学、传统工艺、传统医药、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

  加强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育扎根农村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基层文化设施管理人员等,培育一支有热情、懂文化、爱农民的专兼结合的本土文化工作队伍。在配强配齐乡、村两级文化管理队伍的基础上,定期开展培训,提高文化从业人员业务素质。积极发展文化志愿者队伍,建立健全乡村文化志愿服务体系。鼓励和扶持群众性文艺社团、演出团体、业余文化队伍,引导文化专业工作者下基层、下农村,与乡土文化人才“结对子”,支持艰苦边远地区文化事业建设。

  繁荣乡村文化经济。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不断丰富乡村旅游、生态康养、研学旅行等内容,推出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乡村旅游品牌,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升级。依托自然和人文资源,发展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带动乡村手工艺品生产、文化创意等产业发展。培育乡村文化发展新业态,发挥城市对乡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和扶持有条件的乡村走特色化、差异化、多元化发展道路,以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休闲农业、电子商务、优质农产品加工流通等为依托,培育文化体验、健康养生、养老服务等新型产业,发展一批文化内涵丰富的乡村特色产业带、产业群、示范区。

  深化乡村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理论宣讲、政策宣传、价值引领等多种形式的文明实践活动。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宣传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的典型事迹,深入推进诚信文化建设,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培育重规则、讲诚信、守信用的良好社会风尚。深化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创建活动,开展好媳妇、好公婆、好妯娌等家庭文明典型评树活动,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等主题活动,以良好家风支撑良好村风民风。

  (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供稿)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