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是中国乡村社会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能综合反映乡村社会生活面貌、工艺技艺、习俗规范、价值思想。在我国传统农耕社会,乡土文化占据重要地位,不仅是维系乡村社会稳定、促进乡村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涵养农民精神家园和孕育中华传统文化的本源。乡土文化也深刻影响着乡村教育理念的形成与发展,陶行知的“劳动教育”和晏阳初的“平民教育”都源于乡土、扎根农村。因此,需要进一步发挥乡土文化的作用,以乡土文化推动乡村教育转型,为乡村振兴积蓄人才力量。
乡村振兴为乡土文化重建和乡村教育改革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乡土文化根植于华夏广袤大地,蕴含着劳动人民的原创智慧,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与时俱进传承和发展乡土文化与进一步改革发展乡村教育必然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各部门各领域制订出台了配套政策,更好支撑乡村振兴各项任务的落地实施。例如,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专门就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出台相关文件,其中对传承发展农耕文明、激发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活力、支持乡土人才创新创业等作出部署。教育部大力推动把乡村教育融入乡村建设,建立乡村教育振兴的长效机制,持续加大乡村教育支持力度和资源投入。
进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在当前及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乡土文化和乡村教育改革迎来重大机遇。笔者认为,传承发展好乡土文化,应重点解决乡土文化滞后乡村实践、文化建设不足问题,推动其与时俱进,以新乡土文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乡土文化教育的本质是对本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因此,乡村教育改革应重点解决乡村教育悬浮在乡村之上、没有扎根乡土的问题,推动其更好融入乡村振兴大局。考虑到两者面临挑战的同源性,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大机遇下,要相向而行、协同推进。
发展乡土文化是改革乡村教育的现实路径
一方面,以乡村教育深化改革,支撑乡土文化发展。以乡村发展的需要为目的来建构乡村教育是陶行知的“社会即教育”理念。乡村教育,必须在推动城乡教育公平的同时,激发乡村教育的主体自觉。
首先要兼顾质量和特色。教育质量上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不断推进城乡教育公平。同时融入乡村建设、塑造乡村教育特色,充分认识乡村环境提供的教育资源的多样性,既用好现代化教育手段和资源,又注重开发本土性的教育资源,建设富有特色的教育资源库,形成特色课堂、特色项目,激发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对乡村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实现乡村教育真正帮助孩子感受乡村之美、锻造乡村之智、培育乡村之爱,让乡村少年真实地融入乡村世界,拥有深厚文化自信。
其次要强化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教育协同。针对乡村教育虽身处其中却独立于乡村社会问题,督促乡村学校切实承担起担负的文化责任。比如从教育管理上、教师激励上想办法,鼓励乡村学校的管理者、教师更主动更深入地走进乡村社会和学生家庭,向村民、学生父母阐述乡村社会中的不良风气和家庭功利性的教育取向对孩子培养的负面影响,以校风带动家风、社风建设,引导家庭更加重视孩子素质的全面培养。
再次要推进乡村教育现代化。从发展的视角,未来的乡村教育必须是现代化特征和乡土性底色的有效结合。推进乡村教育现代化,要充分发挥乡村教育拥有的丰富自然资源、深厚乡土文化和小规模化办学等方面的优势,探索区域教育协同、联盟学校组团、自主探索创新等发展模式,激发乡村学校发展的更大活力。
另一方面,以乡土文化繁荣引领乡村教育自信。乡土文化发展繁荣,包含重拾农民对乡村教育的重视和信任,是对乡村教育最直接的应许和期待。面对新时代的重大机遇,乡土文化的发展要与时俱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处理好乡和城、传统和现代、农业和工商业等若干对辩证关系,扎根农村、面向未来,以创新性发展为乡村振兴、乡村教育现代化提供丰富滋养。
一是挖掘优秀基因,重建精神家园。围绕农村特有的耕读文化、民间技艺、特色民俗等,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和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文化活动保护。农村的宜居和农民的安居乐业,将为社会(村)、家庭与学校在乡土认同、教育理念上达成一致提供更持久的基础,实现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共同发力,共同打造具有乡土特色的高质量乡村教育。
二是拓展历史视野,注入时代因素。贯通历史与当下,连接农村与城市,将时代发展的新精神注入乡土文化。特别是要看到乡土是城市文明的根,积极发展新时代乡土文化。文化上的城乡融合,更有助于乡村教育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下,更自信地突出乡土特色,与城市教育竞相迸发出新的活力。
三是融入教育实践,突出体验学习。用好乡村学校这个重要载体,推动乡土知识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材,鼓励学生走进自然、了解乡村、记住乡愁。同时,支持教师开展“互联网+乡土文化”教学,结合乡土文化特点创新教学模式,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方式,代之以体验学习、探究学习和网络学习,通过听乡土历史故事、观民间技艺展示等加深对乡土文化的认同。
四是拥抱时代发展,走技术赋能道路。积极适应信息化、网络化社会发展,变被动为主动,借助新媒体等数字化平台和技术优势,创作传播展现乡村特色文化、民间技艺、乡土风貌、田园风光、生产生活等方面的数字文化产品,加大对新农业、新农村、“新农人”、新生活的宣传,并规划开发线下沉浸式体验项目,带动乡土文化价值消费。
近些年,许多农村由表及里、塑形铸魂,生态宜居、文化繁荣,吸引了优秀人才返乡创业共建美好家园。特别是许多发达地区的乡镇,都有文化公园、民俗馆、地方传统产业陈列馆、乡土资料馆、历史名人史迹陈列馆、红色文化基地等,让农民既能拥有现代健康生活情趣,又能享受传统乡土文化的熏陶,保得住传统、记得住乡愁。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推进,将乡土文化重塑、农民群体“精神家园”重建逐步从理想变为现实。
(作者单位:邵静,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师寨镇希望小学;辛瑞萍,济南大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