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麦田千重浪,又是一年夏收时。据国家统计局7月12日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夏粮总产量达14978万吨,比上年增加362.7万吨,增长2.5%。夏粮丰收,秸秆综合利用的老话题又被提起,如何实现“秸”尽所能,吃“秆”榨净,成为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变量。
捡回“另一半”
初步形成综合利用新格局
农作物秸秆被称作“另一半农业”。当前,秸秆加工企业通过应用现代加工技术和手段,深化利用农作物秸秆及农作物加工剩余物、畜禽粪便等,拓展新的农业资源利用和发展空间,为乡村振兴拓展了产业空间。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门高度重视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深入实施秸秆综合利用行动,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形成肥料化、饲料化为主,兼顾能源化、基料化、原料化的多元利用格局。
据统计,全国玉米、水稻、小麦等主要农作物的秸秆产生量为8.65亿吨,可收集量7.31亿吨,综合利用率达88.1%,秸秆综合利用效率效能不断提升,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生物新制造
秸秆利用有了更大空间
以前,人们利用秸秆,可以还田变成肥料和农家烧饭的燃料。后来,逐步实现利用秸秆变成培育食用菌的基料,还可以收储变成牲畜的饲料。随着生物合成技术的革命性创新,秸秆等农林废弃物通过酶制剂糖化过程,还能够生产乳酸和聚乳酸。在安徽省固镇丰原生物基产业园区内,利用生物合成技术,不仅可以获得“秸秆变衣服”“秸秆变地膜”等生物新材料,还可以实现“秸秆变乙醇”“秸秆变航煤”等生物新能源生产。
近年来,国家密集出台相关产业政策。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加快推进秸秆高值化利用”。2023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6部门印发《加快非粮生物基材料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非粮生物基材料产业高质量、可持续的供给和消费体系初步建立。2024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精细化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提出重点打造基于大宗农作物秸秆及剩余物等非粮生物质资源利用的生物基材料体系,发展聚乳酸等生物基聚合物等,形成对现有化石基材料的有效补充。
新质生产力
催生新的产业链生态图谱
生物基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化发展是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包括中粮集团、山东圣泉集团在内的一批央企和行业龙头企业,积极在秸秆高质化利用和生物基新材料新能源领域投资布局。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安徽丰原集团依托发酵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合作研发的秸秆制糖联产黄腐酸高效有机肥技术成果,于2023年4月通过农业农村部专家科技成果评价,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用秸秆制糖替代粮食制淀粉糖作为生物基产品制造,是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保护粮食安全、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举措。“在微生物作用或堆肥条件下,生物基材料能分解为无毒的二氧化碳和水,在塑料业、包装业、制造业和医药行业等领域有着庞大市场需求。”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调查显示,生物基材料中的聚乳酸等,是目前国际上产量最大、应用范围最广、性价比最高、最贴近石油基材料的生物可降解材料,将占生物可降解材料市场份额的70%至80%。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士成指出,以生物基材料替代传统的不可降解塑料,能够缓解石油危机,减少环境污染,具有巨大发展潜力。
秸秆向新,发展向绿。聚焦新质生产力,助推农业绿色发展,小秸秆也能做出大文章,实现“换道超车”,培育出万千气象的大产业。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