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韩俊、副部长张兴旺、总畜牧师王乐君出席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保持稳中向好、稳中求进势头
农业强国建设步伐坚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韩俊介绍,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始终牢记“国之大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不懈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持续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保持稳中向好、稳中提质的势头,农业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为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全力抓好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这个头等大事,把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我国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3年达到13908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493公斤。今年夏粮又获丰收,增产72.5亿斤,达到2995.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大豆自给率两年提高了近4个百分点。棉油糖、肉蛋奶、水产品、果菜茶等供给十分充裕,越来越多绿色优质农产品摆上老百姓的饭桌。今年夏粮丰收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面积稳住了。去年各地积极应对秋播的不利条件,实现了应种尽种。夏收小麦面积3.46亿亩,在历史高位上再增加47.5万亩。二是单产提高了。今年夏粮小麦最低收购价提高了,也稳定了农民的预期。
持续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过渡期内持续保持帮扶工作和帮扶政策稳定,农村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不断巩固提升,有效运行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着力强化产业帮扶、就业帮扶,没有出现规模性返贫现象。
全力改善农业科技装备设施条件,农业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三大主粮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丰硕成果。累计建成10亿多亩高标准农田,农业防灾抗灾能力显著提升。长江十年禁渔取得明显成效。
协同推进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稳步向前。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5%左右,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都通了硬化路,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通5G的行政村占比超过90%,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农民群众自办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广大农民群众在乡村振兴中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不懈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持续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坚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守住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底线,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稳步开展。基本摸清农村集体资产家底,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合作社超过220万家、家庭农场近400万个,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持续用力做好“土特产”文章,加快推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稳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民就业增收渠道不断拓展。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691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3年的2.81缩小到2.39。2024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72元,实际增长6.6%,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2.1个百分点。
韩俊说,农业农村部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扎实抓好乡村全面振兴各项工作,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更加壮丽的“三农”新篇章。
学用“千万工程”经验走深走实
健全用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长效机制,这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个明确要求。”韩俊说,推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走深走实,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更大的成效,关键是要学习蕴含其中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特别是要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长效机制,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抓好五个方面。
一是集中力量办好办成一批农民可感可及的实事。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从农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入手,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重要抓手,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改厕,整体改善村容村貌。要加快补齐乡村道路、农村饮水、农村供水等基础设施短板,完善农村教育养老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
二是聚焦产业就业发力促进农民增收。各地要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持续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尤其要下功夫发展乡村的新产业新业态。要不断拓展农村就业渠道、增收途径,促进农民收入能够持续稳定增长,推动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三是找准抓手载体务实推进乡村治理。持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要发挥村规民约在弘扬公序良俗方面的积极作用,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着力整治高额彩礼、薄养厚葬等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
四是由表及里培育文明乡风。要组织实施好乡村文化振兴系列活动,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加强优秀农耕文化保护传承,支持农民群众自发举办一些群众性文体活动,不断提振农民的精气神。
五是以科学规划引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从实际出发,分类有序推进村庄规划编制,特别是要切实提高村庄规划编制的质量和实效,以科学的规划塑造美丽乡村特色风貌。
今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后过渡期的第4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必须长久、永久坚守下去。”韩俊说,要守住这个底线,在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上想更多办法,让脱贫成果更加巩固,成效更可持续。
健全用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重点是把好两头、抓好“一进一出”。进,就是加快建立覆盖农村人口的防止返贫致贫监测体系,进一步提高监测识别的效率。出,就是要针对监测对象返贫致贫的风险,精准落实帮扶措施。总之,要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消除返贫致贫风险。
持续发力强化产业帮扶和就业帮扶。产业方面,保持中央财政衔接资金用于支持产业发展的比重要稳定在60%以上,根据脱贫地区的实际情况推进帮扶产业提质增效,健全联农带农机制。就业方面,要用好劳务协作、帮扶车间、公益性岗位等渠道,千方百计拓展脱贫人口劳动力的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确保务工规模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
“我们将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韩俊说,聚焦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3.5万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等重点区域,深化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实施一批补短板、促发展项目,让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在乡村全面振兴、在现代化进程上不掉队、赶上来,能够共享乡村振兴和现代化发展成果。
建一亩成一亩
高标准农田建得好也要管得好
高标准农田建设事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也关系到农民群众切身利益,既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验收、管护机制,我们将坚持‘质量第一、量质并举’的工作导向,采取长牙带刺的硬措施,千方百计确保建设质量,真正做到建一亩成一亩。”张兴旺说,重点从三方面用力。
一是全流程加强建设管理。合理确定不同区域、不同类型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指导各地进一步优化布局,明确建设优先序,扎实做好项目设计等前期工作,严格落实工程质量管理属地责任,严把选项、招标、建材、施工、验收等各环节质量关。
二是常态化开展监督检查。启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回头看”和专项整治行动,重点围绕农田水利工程设施不通电、不通水、不好用等问题,组织各地开展排查,分类整改。在全国开展工程质量常态化随机抽测,对发现的问题责成当地坚决整改,并依纪依规严肃追责问责。对涉嫌违法犯罪的,坚决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三是多举措强化建后管护。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有关制度,推动各地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规划等前期阶段,就同步谋划管护主体、管护机制和保障措施,明确管护责任和标准,真正把建后管护措施落下来,避免建后管护悬空甚至落空,扭转一些地方重建轻管的倾向,切实做到建得好、管得也要好。
据介绍,截至2023年底,全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建成各类田间灌排渠道1000多万公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2700多万处,农田抗灾减灾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实现了大灾少减产、小灾能稳产、无灾多增产,为全国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提供了重要支撑。
推进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擦亮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办好14亿多人口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这件头等大事,耕地就那么多,所以稳产增产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张兴旺说,当前正全力推进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要抓好四个“突出”。
突出整体效能抓体系。农业农村部成立科技创新领导小组、科技创新战略咨询委员会,集中力量推动优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切实发挥好国家实验室的作用,进一步明确中央级、省级、地市级各层级的农业科研院所在整体工作格局中的定位,科研机构、涉农大学、农业科技型企业在全局当中应发挥什么作用,通过政策引导、机制创新和考核评价,来撬动推动各级各类创新主体各就各位、优势互补、同向发力。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着力提升整体效能,破解制约农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
突出产业应用导向抓创新。坚持科研命题要从产业中来,科研成果要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坚持面向产业征集需求、面向场景研究示范、面向用户评价验收,破解科技、经济“两张皮”现象。进一步提升科研的精准度和实效性,尤其是要聚焦高油高产大豆品种、智能高端农机等产业急需的短板弱项,集中各方面的力量攻关。用好各方面优势力量,围绕主战场进行攻关,充分发挥农业科技领军企业在科研创新中的关键作用。
突出“最后一公里”抓转化。努力打通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全链条。改革提升农技推广体系,发挥好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带动引领作用,完善服务模式,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技服务企业等开展科技服务,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突出激发动力活力抓人才。健全人才激励评价机制,筛选一批农业科研单位,探索开展科研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在农业领域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农业科研人员创新活力。注重依托种业振兴行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重大农业的科技项目、重要创新平台,来培育引进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尤其注重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不断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也是农业的本色。张兴旺介绍,持续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不断擦亮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重点要抓好“四化”。
资源利用要集约化:重点是地和水。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建设,用地养地结合,抓好退化耕地的治理,推进农艺节水、品种节水、工程节水、管理节水,提高农业用水的效率。
投入品减量化:重点是化肥和农药。要实施科学施肥增效行动,推进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实现减量增效。
废弃物要资源化:重点是秸秆、畜禽粪污和地膜。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种养模式,探索建立粪肥使用激励机制,推动低成本就地就近利用,以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为主攻方向,有序推进秸秆的科学还田、高效离田,推进地膜科学使用回收处置,实现经济生态双赢。
产业链条要低碳化:重点是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等重大项目为载体,引领带动全产业链绿色低碳发展。
上半年畜产品总体供应充足
下半年要稳定畜牧业绿色发展
“今年以来,肉蛋奶全面增产,肉蛋奶总体供给充裕。”王乐君介绍,上半年,全国猪牛羊禽肉同比增长0.6%、禽蛋产量增长2.7%、牛奶产量增长3.4%,畜产品市场供应充足,但价格整体低位运行。农业农村部将重点抓好五方面工作,稳定畜牧业生产。
抓好产能调控。目前生猪产能处在绿色合理区域,下一步要盯住3900万头的能繁母猪保有量这个调控“总开关”,抓好产能调控和政策保障等配套措施,努力确保产能稳定在合理区间。
加强预警引导。紧盯能繁母猪、新生仔猪和中大猪数量等数据变化,引导养殖场户顺时顺势出栏生猪,保证养殖收益“落袋为安”,防止过度压栏和集中出栏造成价格急涨或者急跌。对于肉牛和奶牛,要引导养殖场户优化调整牛群结构,适度淘汰老龄和低产牛,使生产发展与市场需求更好匹配。
抓好纾困解难。指导各主产省落实好生鲜乳增量收购补贴和喷粉补贴等纾困措施,推广节本增效饲养模式。组织实施基础母牛扩群提质、粮改饲、奶业生产能力提升整县推进等政策,引导地方加大对养殖场户的信贷、保险方面的支持力度,防止过度淘汰能繁母牛。
防范重大疫病。落实和完善常态化防疫措施,持续抓好非洲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洪涝等灾后防疫,提前部署秋防工作,守牢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底线。
提升产业水平。大力推进畜牧业设施化、组织化、产业化,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养殖加工一体化发展,鼓励企业通过订单生产和签订购销合同等方式完善联农带农机制,让养殖场户能得到更多的实惠。深入实施豆粕减量替代行动,持续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促进畜牧业绿色发展。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