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八桂万物稍盈满,山川湖畔渐缤纷,到处是别样的生机。
在梧州市六堡镇,“茶三代”石濡菲通过创新产业模式,带动村里180多位村民把家里丢荒的茶园重新拾起,仅靠茶产业人均每月增收1500元以上。
在横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茉莉花生产数字化试点基地里,技术员农丽丽打开自己的手机,随时察看花田情况,实现精细化种植和管理。
在南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内,罗文彬与几位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返乡创业,一举攻克沃柑果汁深加工的难题,解决了当地农民和企业卖果难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赴广西,2023年12月在广西视察时强调,广西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发挥自身优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向海图强、开放发展。
牢记嘱托,勇毅前行。广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聚力培养乡土人才,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以人才发展新突破引领塑造乡村振兴新动能新优势。如今,八桂大地处处洋溢着蓬勃向上、热火朝天的升腾气象,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千村万寨焕发出新的活力,呈现出一幅景美、人和、业兴的新时代乡村画卷。
如何让人才“破土而出”,在广阔天地中大显身手,拼出热辣滚烫的人生?如何挖掘发挥乡土人才的才智,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澎湃动能?近日,记者走进广西,尝试解码八桂大地的用人之道。
谋深虑远 精密布局
擘画振兴图强的关键之举
承关怀而奋起,铭嘱托而前行。在探索乡村全面振兴的路上,如何立足宜居康寿的生态优势、开放发展的区位优势、多重叠加的政策优势、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凝聚与释放八桂人才力量?广西以独到的视角、务实的行动,回应时代的召唤。
——锚定“第一资源”,塑造人才引领新优势
进入夏季,万物繁茂,邕江两岸生机勃发。良好的气候环境让当地的瓜果异常香甜。在北海市银海区福成镇宁海村的一片大棚外,停靠着不少挂着外地车牌的大卡车,正装载哈密瓜准备销往各地。“这是我们和广西农科院合作打造的品种,今天就准备出口越南了!”种植大户叶培绍脸上挂满了笑意。
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广西背靠大西南、毗邻粤港澳、通衢东南亚,是我国唯一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的省份。如何将独特的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壮美广西,成为当前改革发展的重大课题。
“发展是主题,创新是动力,人才是根本。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的关键力量。”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宁强调,要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谋划和推进新时代人才强桂战略,打造区域性人才集聚区和面向东盟的国际人才高地,让人才“第一资源”更好地激活创新“第一动力”、引领发展“第一要务”,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广西篇章提供不竭动力、坚实支撑。
高站位谋划人才工作,全链条抓好人才建设。自治区创新出台一系列人才引育文件,先后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广西高层次人才集聚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广西农业和乡村振兴人才支持专项实施方案》等,用心用情,求新求质,全方位全链条抓好人才引育、平台建设、融合发展、环境优化,聚力打造人才荟萃、要素集聚、业态繁荣的创业环境,奋力培育造就一支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
——着眼“大人才观”,打开揽才聚才广角镜
“以前我在深圳当‘包租公’,谁能想到现在却干上了农业”,说起自己的经历,北海市桂田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的“甜瓜专家”林怀辉敞开了话匣子。2009年,因为看好家乡的发展前景,他毅然放弃自己稳赚不赔的收租生意,回到北海市种植西甜瓜,如今已成了十里八乡知名的农技好手,每月都给当地农民开展多场技术培训。
对于起步快跑的广西来说,求才之渴,拳拳见真情。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黄智宇说:“人才不问出处,关键是要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以“大人才观”打开选才用才的视角,打出一套不拘一格聚人才的全新招数,才能更好破除堵点难点,蓄积发展胜势。
政策加码,多管齐下。不论是八桂农业英才支持培养计划,还是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千雁万群”“头雁”培育五年行动。教授工作站里的创新“先声”、头雁领航基地里的致富“和音”,无不散发着“第一资源”的光辉,也呈现着一个个成就各类人才、成就出彩人生的广阔舞台。
心怀爱才的诚意、擦亮识才的慧眼、备足聚才的良方、搭好成才的舞台……广西始终精密布局乡村人才工作,让人才队伍建设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同向同行。
——聚力“乡土人才”,形成能用能留循环链
走进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的农业示范基地——八桂田园的彩椒大棚,一位手脚麻利的年轻人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我叫小甘,来自梧州,在这里实习一年多了。”因业务技能扎实,才大三,他已被壮三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聘为项目负责人。谈及毕业后的打算,小甘颇有想法:“我要利用好手中的技术和资源回乡创业。”
乡土人才生于斯长于斯,熟悉乡土文化和资源禀赋,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对当地的发展也更愿意投入物力财力智力支持。近年来,广西结合当地发展实际情况,突出重点,靶向施策,着力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八桂”乡土人才队伍。
在广西来宾市甘蔗种植核心示范区,万亩蔗林绿意盎然,机械化作业热火朝天,与十多年前粗放管理、产量低下的甘蔗地形成鲜明对比。如此成就离不开乡土人才的汗水与奋斗,“做强做大特色优势产业,愿乡亲们的生活像甘蔗一样甜蜜。”心怀农业情结,凭着种养新手段和营销新思路带领蔗农打开销路的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毕业生黄少献这样说。
“我们立足于资源禀赋实际,在本土现有人才提质赋能上下功夫,培育沉得下、留得住、干得好、能带动的乡土人才。”自治区农业农村厅人事处处长欧毅霞说。目前,全区各类乡土人才数量已突破100万,累计联农带农242.5万户,带动增收34.6亿元,“千雁万群”飞进了“千寨万户”,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乡村全面振兴的坚实支撑和骨干力量。
多向发力 深耕细作
构筑近悦远来的人才高地
固本强基育人才,海纳百川聚人才。“我们始终坚持着眼于人、着力于人、投资于人,紧抓‘带土移植’‘厚土培植’,不断拓宽招才引智渠道。”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处长朱慧涛说。广西以创新突破的政策举措、满满的诚意,多措并举,多向发力,多方揽才,不断充盈乡土人才队伍“蓄水池”,夯实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基石。
——开掘职业通道,谋划量身定制的培育方案
头戴草帽,脚踩胶靴,一个年轻的身影穿梭于田地之间,为农户讲解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政策。2023年,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学生於威成毕业后,按照定向培养的要求,来到桂林市灌阳县农业农村局,成了一名基层农业技术员。
如何打通人才教育培养与农业农村发展的通道,提高农业人才培育使用效率,广西近年来积极探索职教育才的路子,构建了以农业农村部门主管的“1本科+2大专+8中专”的中高本一体化农业职业教育体系。2021年,全国第一所农业职业本科大学——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正式成立,通过“中高本”贯通培养、校校联合培养、企业订单式培养、乡镇农技人员定向培养等方式,为不同学生量身定制“成长方案”,实现了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贯通。目前在校学生近10万人,年毕业约3万人,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形式,每年推动毕业生本土涉农就业约1.5万人。
“相比综合类院校的农科专业,农业职业院校的特点很明确:所有专业为农服务。”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陈信存介绍。在他看来,只要学生愿意学农、持续为农,除了校内的帮扶之外,支持措施也要延续到校外。每逢毕业季,学校都会开展送才进企、力促就业系列活动,积极引导农科生投身“三农”事业。
“我从没有忘记自己要成为一名带领家乡养殖户脱贫致富的‘牛司令’的梦想。”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毕业生黄潜说。秉承着振兴家乡的初心,更多的农业职业学校毕业生做到了“从农村来”“回农村去”。
——打造“强力磁场”,释放以产聚才的虹吸效应
在横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园里,技术员头戴遮阳帽,身披防晒衣,细心查看着茉莉花的长势状况;在来宾市凤凰镇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黄安优质“双高”糖料蔗基地,农机手驾驶着大型联合收割机来回奔忙,满载甘蔗的卡车穿梭其间。
2023年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特别嘱托要发挥广西林果蔬畜糖等特色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产业,让更多“桂字号”农业品牌叫响大江南北。近年来,广西立足资源禀赋,先后形成粮食、蔗糖、水果、蔬菜、渔业、优质家畜6个千亿元产业集群。糖料蔗、水果、蚕桑、茉莉花(茶)等产业规模长期位居全国第一。广西水果产量大、品种多,水果品种近300个,月月都有水果“上新”。去年水果产量3389万吨,约占全国的1/8。今年春节,广西11个小朋友去东北游学又让本土的“小砂糖橘”实力出圈,带火了家乡的优质农产品外销。壮乡热土成了要素聚集的“磁场”、产业发展的“沃土”、投资兴业的“宝地”。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来栖。“经过前期深度调研,我看到了武鸣沃柑的发展前景。”“头雁”学员、广西冰客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罗文彬说。2016年,他在南宁成立了食品加工公司,把沃柑、芒果等本地水果加工成果汁进行销售,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种植业、加工业以及仓储、物流等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与发展。
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产才融合。乡村产业的兴旺发展,是各类人才施展才华的“富矿”。让人才有干头、有奔头、有甜头、有劲头,广西抓住了揽才聚才的关键所在。
——搭建合作桥梁,落地科技创新的最大增量
“如果有科研单位和企业家能够进一步合作振兴南珠产业,特别是在涠洲岛这个地方,能辟出一片海湾来做这个事,是非常好的。”2023年11月,在充分考察了涠洲岛南珠养殖基地后,水产遗传育种学家桂建芳院士给出建议。
桂院士的此次北海之行,是“八桂之约·院士专家冬令营”暨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院士专家广西行的一部分。近年来,自治区通过“院士专家冬令营”“校地合作”项目,引进27名院士专家共建“科技小院”、产业技术研究中心等2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专家们一路倾囊相授,一路播撒智慧,通过联合攻关、以才育才模式,带动了一批本土人才飞速成长。
有了院士专家为农业插上科技翅膀,还需专业技术人才在田间“把脉开方”。早在2002年,广西就开展了科技特派员制度试点工作。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唐咸来说:“我们不以学历、职称论高低,特派团选拔最看重能力。”从无到有,积少成多,从个别市县、小队逐渐发展到覆盖全区、大规模团队,制度推行20多年以来,大批科技特派员带着报效国家的使命感和对农民的真切感情,在田间治学、服务“三农”,科技像种子般在壮乡大地生根发芽。
此外,万名农技人员“网格化”,包村联户“送技上门”等一系列活动促进了人才传帮带和科技成果转化。三年来,各类专家共结对帮带本土人才1.2万多人次,培训农户超10万人次。“专家们的到来,给我们的生产带来很大帮助!”马山县壮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蓝鸾英兴奋地说。
活力迸发 各展其能
奏响人人出彩的灿烂乐章
八桂潮涌催人进,船借东风好扬帆。广阔的乡村需要人才来建设,而人才的梦想也需要沃土来实现。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展所长、追逐梦想、实现价值,希望田野上持续不断地书写着关于奋斗的故事。
——创新驱动,成为产业发展的支柱
进入5月,雨水滋润,横州市的茉莉季节翩然而至。走进茉莉极萃园体验区,种类繁多的茉莉花衍生产品立刻吸引了记者的目光,除了人们熟知的茉莉花茶,还有茉莉花面膜、茉莉花纯露、茉莉花精油等护肤品,以及带有茉莉花元素的奶茶和各类文创类产品。
“我们利用淘汰下来的茶叶碎末制作成香包,作为伴手礼销售,已经卖出10万多个了。”自己的事业小有成就,让茉盛香文化传播公司负责人农海珍脸上挂满了笑意。这些年,她通过创新融合茉莉文化和壮族文化,让手工产品实现了流水线生产,带动了当地妇女在家门口就业,为乡亲们带来了不菲的收入。
人才是产业的脊梁。乡土人才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一头连着就业创新,是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力量。在杭州学习电子商务专业的张晓红因看好家乡的沃柑产业,在新电商平台拼多多上开起店铺,立志把家乡的水果卖到天南海北;退役军人林俊合回乡创业,通过电商渠道销售自己的品牌“军桔”,带领乡亲们走上致富道路。
深耕本土、活力四溢,推动乡村产业创新升级,一场突破重围的“人才之变”正在八桂大地激情演绎。高学历、懂农业、敢创新,当具备上述这些能力标签的人才回乡创业,传统产业再次焕发生机。
——服务桑梓,注入乡村治理的活水
黝黑的皮肤,短短的头发,一笑露出一口整洁的白牙。聊到村里的工作,年轻的钟承俊顿时打开了话匣子。2022年,刚刚大学毕业的他通过公开招聘来到星岛湖镇柯江村成为一名乡村振兴协理员,协助村干部处理日常村务工作。两年即将过去,问起服务期满后的打算,钟承俊坚定地说:“我还要接着干!”
选人难、育人难、留人难曾经一度成为农村基层党组织普遍面临的痛点问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广西把目光瞄准了更年轻的一代。2022年,自治区开始探索“乡村振兴村级协理员计划”,每年选聘一批大学毕业生到村“两委”任协理员,不仅为基层留才提供了政策平台,也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目前已投入专项资金6亿元,选聘协理员7460名,实现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一村一协理员。
为做好为民纾困的“服务员”,五山乡联山村协理员苏伟高经常骑摩托走4公里的崎岖山路,上门帮患病的高龄村民李雪俏送生活物资及换洗衣物;为做好助农增收的“助推员”,榄圩乡上吉村协理员陆勤聪协助脱贫户农雷光申请葡萄种苗产业以奖代补资金1920元,还经常去葡萄园帮忙减轻农雷光的工作负担。
“把责任扛在肩上、把工作落到实处、把理论用在实际”,这是所有乡村振兴协理员一以贯之的工作理念。“这些协理员虽然年轻,但既有乡村服务经验,又懂政策,善于沟通。未来,他们将成为优秀的村级后备力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黄智宇说。
——带动增收,当好农民致富的依靠
在北海市区宁海村段公路的两边,分布着一大片银白色的大棚,每到夏秋两季,这里金灿灿的甜瓜总是供不应求,让周边的不少村民都走上了致富的道路。然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甜瓜种子的研发来自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民专家”冯辉友。“一个人富不是富”,提及对乡亲们的帮助,冯辉友这样说道。
初夏的苗乡,雨脚细密。融水苗族自治县安陲乡江门村平岭沟,村支书杨宁脚踩一双黄胶鞋步履匆匆。“夜来风大,老乡新栽的百香果苗,千万不要倒!”大学毕业时,她放弃农资公司的工作机会,回到家乡发展特色种植业,“山里建起了产业园,别的村可羡慕了!”
跳出“下地种田”的惯性思维,越来越多乡土人才开始重新思考,我能做什么,我能为农民们带来什么?冯辉友与杨宁,一个是本地成长起来的种植能手,一个是返乡创业的技术能人,既是本乡人,也是村民们的致富依靠,就像雁阵中的领头雁,带着群雁飞向远方。
为把更多“土专家”“田秀才”变成致富带头人,近年来,自治区农业农村厅通过组织引领、产业发展、项目支撑、人才培养,引导能人回村、大学生回乡、创办新型经营主体,带领周边农户共同发展,为农民带来致富的新路。乡村与人才的互相成就,为乡村振兴带来了更加充沛的活力。
积能蓄势 厚植沃土
激荡人才奔涌的澎湃动能
桂海情意浓,山水自难忘。深谙乡土人才建设之道的广西,坚持环境为本,坚持政策、事业、感情留人,夯基垒台,厚植沃土,以优越的环境吸引人留住人,以优质的服务让人才感受到温度和诚意,让人才既能发挥现实作用又能看到未来前景,既能立得住脚又能安得了心、扎得下根。
——背靠壮美热土,让乡土人才眼里“有前景”
靠海吃海,向海而生。合浦县广阔的红树林生态资源,为麻鸭散养和产蛋创造了无可比拟的环境。因为看好这里的海鸭蛋市场发展前景,原本在电视台工作的陈裕鑫毅然辞职,在2016年创办了一家全产业链现代化企业——合天宝龙食品有限公司。成立至今,该公司从行业“小白”成为“领头羊”,2023年销售总量达2.3亿枚,远销全国500多个市县。
事业是吸引人才、汇聚人才的“强磁场”,是牵挂人才、留住人才的“梧桐树”。只有让人才看到星辰大海,把事业当成引才留才的最大筹码,才会有更多人才愿意来、离不开。
近年来,广西创新求变,向海图强,开放发展,充分发挥背靠大西南、毗邻粤港澳、通衢东南亚的独特区位优势,立足生态优势、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壮美广西。从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到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从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战略腹地到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一个个宏伟蓝图的构建,一项项发展成果的出现,更加凸显了“壮美广西、秀甲天下”的发展态势,也打开了壮乡儿女的胸襟和眼界。正是在大好机遇的吸引下,壮乡大地涌现出了越来越多念乡情、有技术、懂政策、善管理的乡土人才,他们心系热土,用所学所识回报家乡,成为产业发展的带头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路人、服务群众的贴心人。
曾经西装革履的金融分析师郑成功将绿色农业的商机带回家乡;“90后”农学生周小媛架起了高校与融安金桔产业发展的桥梁;在植保站工作的农技员庞乃雄辞职创业将技术推广到田间地头;花甲之年的种养能手潘培斌被泰国聘为甘蔗栽培技术顾问,把乡土人才的饭“吃”到了东盟国家……
——提供支持保障,让乡土人才心里“有依靠”
“我一直想着回家发展,可惜前几年自身条件不够。”问起之前的顾虑,新农人华超裕回忆。最终让他下定决心返乡的,是家乡引进人才的诚意。“在政策、资金、项目上都予以了大力支持。”2020年,华超裕利用所学技能回乡创业,发展食用菌种植基地项目,极大地带动了村民就业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广西洞悉用人留人之道,坚持把人才工作放到自治区发展蓝图中谋划推进,将“头雁”“高素质农民”等乡土人才培育写入了自治区一号文件、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等重要文件,抓住人才在工作、生活中面临的痛点精准施策,尊重人才、用好人才。
为服务保障好乡土人才创新创业,自治区出台乡村人才振兴若干措施,印发综合支持“头雁”发展十条措施等文件,完善10多项配套政策,在引、育、留、用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撑保障。针对金融贷款难题,开发“头雁贷”“桂惠贷—创业担保贷”等创新金融产品,对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广、示范带动强的创业者和大学毕业生所创办的经济主体予以信用贷款等帮助。
让人才愿意来、愿意留,不仅需要搭建大胆干事创业的“平台”,更要为人才夯实安心追梦圆梦的“后台”。“政策支持实实在在,困难问题真心相助”,在扎根广西的乡土人才心中,这里是值得奋斗的沃土。
——强化精神激励,让乡土人才深感“有面子”
“获得这些称号后,您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面对记者的提问,曾获“全国技术能手”“八桂农匠”等称号的灵山县中茗茶业有限公司厂长梁先贤有些羞涩地答道:“提升自己的机会更多了,茶场的合作也增加了。”
“在家乡,农民不再是身份,而是一份体面的职业,有不错的发展前景。”这是如今广西许多乡土人才的共同心声。在强化精神激励方面,广西不遗余力。自治区农业农村厅联合多部门连续举办农业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评,培养了一批行业技能人才、选拔了一批“广西农业技术能手”、授予了一批“广西劳动模范”。2022年又新增设“八桂农匠”荣誉称号并予以表彰奖励,为的就是提升人才在家乡发展的成就感,让乡土人才“倍儿有面子”。
对于广西的乡土人才来说,“体面”从来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杨宁、赖园园、石濡菲……自治区每年从扎根基层的乡土人才中选树的“十佳农民”“乡村工匠”“农业技术能手”等典型,既是荣誉的象征,也对人才身份的认同。多年来,一大批“感动中国人物”“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全国十佳农民”如雨后春笋在八桂大地生根发芽。
勇攀青山抒壮怀,自有一勤酬远志。乡村全面振兴的蓝图已经绘就,各类人才正源源不断地向乡村一线集聚。站在新的起点,广西正积蓄力量,紧抓时代机遇,共赴新征程、再创新辉煌。
(调研组成员:徐刚、周嵘、秦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