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大新县 “工匠培育+非遗传承” 助力文化振兴
时间:2024-08-07 09:41:57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 字号:【

  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大新县紧紧围绕“打造民族特色文化强县”目标,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推动民族特色文化传承,打造培育一支服务乡村振兴的乡村工匠队伍,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在“挖掘”与“传承”上下功夫

  深入挖掘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丰富资源,组建人才队伍编印《大新县民间山歌集》《山歌能把山海震》等书籍,建立相对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据库,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结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等,举办民族文化进校园山歌兴趣班、高腔山歌传承人培训基地歌手班、下雷壮剧培训班、壮语山歌进校园教师培训班等讲学、教学和惠民文化活动1200余场次,着力培养、储备一批乡村工匠后备力量,为乡村振兴提供工艺人才支撑。通过技能大赛挖掘五色糯米饭制作、酸粥饮食、建筑工匠、编织、壮锦、传统山歌乐队、民间乐器独奏等能人巧匠48人。组建高腔歌手“巾帼非遗传承志愿服务队”,挖掘老年党员山歌手5名,传授中年徒弟46名,开展非遗授课21场,受益幼年学生267人,吸纳168名乡土人才参与到非遗传承活动中,培育了老、中、幼“层次化”传承队伍,进一步激发非遗传承内生动力。

  在“展示”与“宣传”上做文章

  为确保非遗“名工匠”有传承发展场所,通过政府“搭台”、传承人“唱戏”的方式,建设高腔山歌诗雷传承基地、诗三句传承基地和宝圩“2·19”壮族侬垌节传承中心。建设民俗传统文化活动室、广场、风雨桥、文化长廊等,为非遗传承人进行传习活动创造良好条件。依托沿边优势,进一步加强与东南亚各国的文化交流,推动非遗文化走出国门,用特色文化讲述中国故事。结合开展中国崇左(德天)边关国际文化旅游节、大新县“壮族三月三国际文化旅游节”等国际节庆文化活动,积极邀请越南边民和东南亚留学生、演职人员参与山歌擂台赛、中越民俗风情文艺晚会抢花炮、舞龙、舞狮等各类活动,对外展示边关非遗风情。通过组织开展民俗演出、展示壮族服饰制作技艺、制作特色美食等民间文化交流活动,吸引国内外众多民俗专家学者和游客前来考察旅游,获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等媒体报道,有效提高了当地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扶持”与“带动”上找突破

  统筹利用金融、保险、用地等产业帮扶政策支持乡村工匠发展特色企业,支持乡村工匠领办创办项目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有机结合,对乡村工匠创业人员及其创办的经营主体,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申请享受创业培训补贴、一次性创业扶持补贴、带动就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等创业扶持政策。支持鼓励返乡青年、职业院校毕业生、大学生、致富带头人等参加乡村工匠技能培训,符合条件的按规定享受雨露计划补助。健全乡村工匠创办的经营主体与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助推能人巧匠创业发展带动脱贫群众就业增收。探索“非遗+产业”“乡村工匠+农业”新路径,形成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新模式,通过“非遗+直播带货”“非遗+旅游”等多种方式带动村民居家就业增收。截至目前,大新县已培育乡村工匠20名、乡村工匠后备人才10人,设立乡村工匠工作站7个。全县由乡村工匠和非遗传承人成立的产业发展合作社、产业发展基地、公司、作坊等带动1958名农民增收,其中脱贫户921人。

  (广西壮族自治区大新县委宣传部、大新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挥部办公室供稿)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