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增绿 牧民增收——甘肃省肃南县“天然放牧+舍司养殖+异地借牧”的创新实践
时间:2024-07-12 08:57:00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陆家木 强少君 字号:【

  肃南县是甘肃省独有的裕固族自治县,是国家绒毛体系建设重点县,也是甘肃省重要特色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县之一。近年来,肃南县在坚决扛牢生态安全政治责任的同时,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大力走好“天然放牧+舍饲养殖+异地借牧”相结合的草原畜牧业转型之路,探索形成了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增效、牧民增收为导向的现代草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肃南经验”。

  天然放牧+舍饲养殖+异地借牧

  肃南县以全国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项目县为依托,以生产方式转变、发展模式转型、经营体系构建、政策要素保障为抓手,着力转变以天然草原放牧为主的传统养殖模式,加快实现草原生态良性循环、天然草原草畜平衡和草原畜牧业现代化。

  坚持“天然放牧+舍饲养殖”。一是加快普及养殖设施。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前提保障,按照“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饲喂精准化、防疫制度化和粪污无害化”要求,在改造升级天然草原牧业点现有养殖设施、实现天然草原季节性轮牧和划区轮牧、合理保护和利用天然草原的基础上,积极推行人畜分离建设模式,在相对集中养殖区域新建高标准养殖小区(场),配套储草棚、剪毛棚、青贮池、无害化处理系统等设施,培育标准化养殖场,引导养殖户入驻小区(场),形成“山上放牧有围栏、山下饲养有圈舍”的现代养殖设施体系,推动养殖业从千家万户向“小规模、大群体”转变。二是推行多元发展模式。加快建设“一区两园五基地”,通过落实示范性经营主体县级补助奖励、争取重点龙头企业奖补资金、对接金融机构融资贷款等,打造“龙头企业+合作社+农牧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着力构建畜牧业现代化生产经营体系。争取实施粮改饲、畜禽良种补贴、农业保险等项目,引导鼓励农牧户合理利用天然草原和适度开展舍饲喂养,打造“自繁自养+适度规模”绿色发展模式。

  坚持“草畜平衡+异地借牧”。一是以草定畜平衡发展。在全省率先开展基本草原划定和严格执行“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制度,“封、围、育、种、管、借”多措并举,持续加强草地改良和人工草地建植。同时,针对搬迁退出农牧民,通过扶持政策带动一批、生态补偿保障一批、实用技术增收一批、特色产业扶持一批“四个一批”,全方位助力后续产业发展,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二是“异地借牧”借力发展。大力推行草原放牧家畜绿洲农区秸秆地放牧生产方式,引导养殖规模较大、全禁牧和草畜平衡面积小的养殖户,秋冬季将放牧家畜运往山下农区玉米秸秆地和苜蓿留茬地放养,主动向川区兄弟县区“借牧”,有效缓解草场压力和解决饲草料短缺难题。同时,多举措全程为借牧户提供借前、借中、借后服务,下派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免疫接种、动物疫病诊疗、技术服务培训等活动,有效降低借牧牲畜染疫风险。三是种草养畜协同发展。依托丰富的土地、光热资源,大力发展以紫花苜蓿为主的草产业,构建草-畜-草产业发展循环体系,建立饲草应急保障基地。在稳定土地(草原)承包经营关系的基础上,全面完成草原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引导农牧民有序开展土地(草原)流转,有效促进畜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坚持“品牌打造+农旅融合”。一是打造品牌增效益。立足“高原”“绿色”“有机”资源优势,充分挖掘甘肃高山细毛羊、肃南牦牛、肃南马鹿等“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的特色内涵,加快制定天然草原修复、饲草生产加工、畜禽标准养殖、良种繁育推广、畜产品加工营销为主的草原畜牧业五大体系“肃南标准”,围绕“三品一标”产品认证续展、包装物流、宣传推介等环节落实补助政策,全方位、多维度宣传推介名优畜产品和农旅文创产品,着力构建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良性互动的农产品品牌体系。二是休闲农业活业态。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加快构建“五区两园N基地”。三是共享牧场发“羊财”。充分挖掘畜牧业多元价值,依托现代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建成集生态养殖、放牧体验、远程可视、休闲养生、观光旅游于一体的全省首个全域智慧化共享牧场示范项目,利用微信小程序“裕固高原绿色牧场”,消费者通过线上认领,“宅家”就可以品尝来自肃南“共享牧场”的绿色有机美食。四是肉牛托管促“集群”。探索建立“党支部+农牧户+基地”的“千头肉牛托养”模式,农牧户采取“资产承租+资源流转”方式,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技术、统一防疫、统一出栏”和“专人看管、定期核管、全程监管”的“四统三管”办法,实施户户抱团发展牛产业。

  坚持“政策支持+科技赋能”。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县财政连续10年落实支持绿色畜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建立逐年增长机制,即每年增加100万元,2024年达到1000万元,累计已投入特色产业发展扶持资金6200多万元;用足用活特色产业发展财政贴息政策,有效解决特色产业发展资金难题。二是强化科技支撑。大力实施强科技行动,对涉农领域5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新认定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7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26万元。持续加大当家畜种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做强种源“芯片”。设置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大力推行机械剪毛、绵羊穿衣等12项甘肃高山细毛羊生产标准体系及澳血导入、“两年三产”等繁育技术。积极推广无人机等高新技术在“互联网+畜牧业”中的应用。

  生态保护 增收双赢

  经济效益。“天然放牧+舍饲养殖+异地借牧”,有效带动肃南县草原畜牧业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效益明显提升,农牧民收入持续增加。一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截至2023年,全县累计建成养殖小区(场)104个,暖棚羊舍、剪毛棚等1.7万多座,全县95%以上的牲畜越冬实现暖棚化,舍饲半舍饲率达75%以上。二是优势产业质效并进。2023年全县各类牲畜饲养量达154万头(只),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277元。异地借牧后,成畜保活率提高1%、产毛量提高10%、同期体重增加8%、初生重增加10%、羔羊成活率增加7%,只均羊单位增加纯收入28元,实现户均增收1.2万元,实现“禁牧不禁养”。三是强农兴农支撑有力。甘肃高山细毛羊、肃南牦牛、肃南马鹿先后列入国家畜禽品种和遗传资源名录,年改良细毛羊20万只、肉牛0.5万头,复壮提纯牦牛1万头,羊“两年三产”高繁技术繁殖率较“一年一产”提高44.61%,每百只能繁母羊年增加纯利润2.85万元,科技对产业的贡献率达60%以上。

  社会效益。一是联农带农实现共富。全县培育建成河西地区最大的优质苜蓿生产加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肃南县百盛现代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存续在营合作社达371家、家庭农场达1076家,带动农牧户6400余户。二是产业融合助农增收。2023年全县休闲农业中农牧民从业人数达1800多人,从业人员人均收入达2.8万元,实现休闲农业收入1.6亿元。“送牛入托”的试点村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4万元,带动55户农牧户户均增收2.7万元。三是品牌建设成效显著。肃南县获批第九批全国有机农产品基地,3个乡村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肃南甘肃高山细毛羊”“肃南马鹿”“肃南牦牛”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肃南牦牛”入选2023年全国“土特产”推介名单,“祁尔康”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赛美努(毛)”“九排松(肉)”被认定为“甘肃省著名商标”,4家企业入选“甘味”商标品牌,全县“三品一标”农产品达23个、占生产总量的62%,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市场均价提高30%以上。

  生态效益。“天然放牧+舍饲养殖+异地借牧”模式,有效推动了祁连山生态保护与畜牧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全县划区轮牧推动累计完成草原综合治理1520万亩,草原植被平均总盖度最高年份达78.2%,草群高度达19厘米,草原植被得到有效恢复;异地借牧推动天然草原放牧牲畜年减少9.3万个羊单位,给祁连山天然草原“放年假”近5个月,借牧牲畜年过腹转化借牧地秸秆资源15万吨,过腹还田有机肥5.5万吨,农区秸秆资源化利用率明显提升,异地借牧模式对构建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可持续发展新格局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持续巩固祁连山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以牧带旅 联农带农

  发挥优势、三产融合。2023年以来,祁连山马鹿文化产业园(神鹿公园)集马鹿特色养殖产业与生态保护、生物制药、文化旅游、体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于一体,项目概算总投资2.1亿元,着力打造一产马鹿养殖、二产鹿产品深加工开发、三产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模式。项目全面建成后,将通过“以牧带旅、以旅促销,牧旅融合、接二连三”的发展模式,逐步实现一产带动二三产,三产反哺一二产,形成鹿文化传播、鹿产品生产研发、鹿元素旅游观光等多元化的产业体系。

  示范引领、联农带农。成立于2013年的肃南县桦树林生态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坚持“天然放牧+舍饲养殖+异地借牧”发展模式,养殖高山细毛羊5000多只、肃南牦牛1000多头,吸收发展骨干会员200人,2016年注册“回纥牧场”商标,取得牛羊肉有机认证证书,2018年发展成为集牛羊生态养殖、畜产品精深加工、产销一体化和上联市场、下联农牧户的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机牦牛肉、高山细毛羊肉平均售价达100~120元/公斤,“基地+合作社+农牧户+龙头企业”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效益凸显,2022年与广东粤海食品(佛山)有限公司签订肉牛购销协议,辐射带动本市及武威、酒泉、宁夏等省市养殖户300多户,年供销牛羊8000头(只)、销售额达5200万元,年实现纯收入360万元,带动社员户均年增收1.2万元。

  龙头带动、规模发展。肃南县百盛现代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按照“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牧户”的多元化合作模式,目前已发展成为河西地区集高端牧草种植加工销售和植物蛋白饲料研发生产为一体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资产总额达4500万元,年加工全日粮及饲草颗粒10万吨以上,辐射带动周边农机服务、饲草种植经营主体29家,500多户农牧户嵌入牧草产业链条,2023年产值达1.28亿元,年纯收入达1500万元,受益农户年均增收3万元以上,为全县草原畜牧业转型发展提供充足饲草保障。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