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房山区大峪沟村 激活农民建设乡村内生动力
时间:2024-07-12 08:56:20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刘春霞 字号:【

  大峪沟村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张坊镇,有“中国磨盘柿第一村”之称。随着农村老龄化加重,激活农民内生动力、让乡村重新焕发生机是大峪沟村乡村振兴工作必须解决的问题。中国农业大学朱启臻教授及其弟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朱启酒教授借助社会学“社区营造”理念,提出“五微”概念,即“微社区”“微景观”“微组织”“微田园”“微场景”,在大峪沟村开展乡村建设实践,让大峪沟村逐步实现了自治与发展。

  从“景”的角度打造景观空间。带动村庄改造20多栋乡村别墅和新民居,全村新建房屋超过80家,民宿也由最初的1家发展到12家。新民居提高了村民的生活品质。进一步引导村民从庭院美化开始,解决乱堆乱放问题,营造各具特色的“微景观”。村民在自己的院落堆假山、造景观、栽果树、种花草、养鱼虫、搞亮化,形成各具特色的院落微景观,成为大峪沟村一道靓丽的风景。

  从“人”的角度打造社会空间。针对村里老年人众多的实际,在传统节日举办孝老饺子宴活动,为老人之间互动提供了空间;邀请三甲医院专家来村为老年人开展义诊活动;每年春节前,请书法家书写对联和条幅,开展春节送祝福活动;举办科普知识竞赛和科普灯谜竞猜活动,培育人们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思维;结合村民喜欢串门聊天的习惯,请村民喝茶、谈心,传播乡村振兴政策、现代生活方式、各地乡村发展经验;成立“柿乡情农民合作社”,把民宿户、家庭农场主、专业户组织起来;筹集经费为村里文艺爱好者购买服装道具,每逢节日和重要活动,文艺表演队载歌载舞,丰富了村民娱乐生活;组织志愿者团队开展植树、打扫卫生、整理公共环境、敬老等活动,逐渐养成互助与公益意识。如今,村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村庄正在成为令人羡慕的和谐村。

  从“文”的角度打造文化空间。组织村民为没有名称的道路、胡同命名,设立“桃李巷”“梨园巷”“红枣巷”“柿子巷”等文化创意巷,根据每条小巷的主题在墙壁上设置文化展板。利用村民们重视寓意的传统,鼓励村民在院子里栽柿子、石榴、葫芦、海棠,鼓励利用当地品种营造乡村寓意文化。请书法家撰写寓意文化书法作品,送给村民悬挂,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增强村民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对家乡的归属感。

  从“产”的角度打造经济空间。邀请果树专家为农民培训柿树更新与栽培技术,讲解营销知识,传授短视频制作技术和传播技能,提高农业生产管理与营销能力。村里的柿子从早先的按筐卖、按箱卖,发展成现在的按斤卖、按个卖,提高了品牌价值。目前,村里正在打造全村域的柿子博物馆,村民发展柿子产业的热情被调动起来。带头示范并鼓励合作社成员修建自家的“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兴办“小养殖园”和家庭小作坊,打造“微田园综合体”。

  如今的大峪沟村,乡村产业得到发展,民居环境发生革命性变化,乡村面貌得到进一步提升。大峪沟村的乡村建设实践给我们诸多启发。要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大峪沟村通过激活农民内生动力促进乡村建设,从引导农民做自己的事情开始,建设特色民居,美化庭院,建设“微景观”,开辟“微田园”,制作小视频宣传民宿、特产和乡村生活,都是农民为了自身美好生活而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

  (作者单位:北京政法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