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市李祖村 “农创客”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
时间:2024-07-12 09:08:09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 字号:【

  近年来,义乌市后宅街道李祖村从曾经看不到希望的“水牛角村”,逐步蜕变为环境优美、颜值在线的“明星村”,又直面如何跑赢乡村建设“下半场”难题,全面打开“两山”转化通道,真正实现了乡村振兴、共同富裕。2023年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李祖村,与农创客深入交流,称赞“李祖村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浙江‘千万工程’显著成效的一个缩影”。

  李祖村“千万工程”的成功实践,离不开农创客的鼎力支撑。近年来,村“两委”带头、村民参与、团队入驻,李祖村围绕“国际文化创客村”IP定位,通过“引、育、融”三字“金钥匙”招才引智,持续为李祖村注入生机与活力,聚力打造了一个农创客集聚、新老村民融合的新型乡村、众创乡村,实现创客产业年销售超1500万元,带动村民人均年增收近3万元,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

  聚焦怎么“引”?乡村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让李祖村成为新老村民的创业乐土。一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2020年李祖村试点职业经理人运营模式,招引“乡遇文旅”团队入驻李祖村,作为第三方运营开展统一招商、产业孵化、活动策划、宣传推广等,将重点放在年轻创客和新型业态的培养引进上,以“在这里我们和一批有趣的人做乡邻”的理念,吸引众多年轻人加入,几年来先后招引62家220余名创客来到李祖村创业。引进的清华大学文创学院“乡村特派员”,在李祖村落地一间火遍义乌的“屋顶咖啡馆”,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卖掉100杯咖啡,在小红书同城咖啡店榜单上名列第一,为李祖村引流近10万人。二是以优质基础配套吸引创客进村。结合未来乡村创建,邀请浙江大学专家团队对村庄进行全方位规划,按照城乡融合标准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先后建成乡村会客厅、电商金融驿站、妇女儿童驿站和康养驿站等应用场景,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不仅在李祖村创业,也在李祖村安家,成为真正的“新李祖人”。三是多方筹资保障顺利度过培育期。义乌市后宅街道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为运营方进村提供了3年每年120万元的培育期扶持资金;村集体与义乌市水务集团、农商银行等结对共建,保障部分村庄提升的建设资金。同时,运营团队与村集体探索出台“三年免租”等系列招商举措,助力青年创客进村轻资产创业,吸引了一批青年人来村“试水”。

  聚焦如何“育”?保持创业创新活力,在于产业、服务、人群的持续更新迭代。一是众筹激发更多村民化身创客。2018年年底,由村集体带头,组织30位村民众筹50万元,共同创办“豌荳花乡厨”,仅用半年就收回成本,目前股东已分红5次。设立强村公司,运营公司与村集体一起打造“妈妈的味道”美食街、十亩时光共享营地等一批产业项目,带动100多位本村村民和周边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二是搭建平台提升创业孵化能力。利用村内的老旧厂房以“微改造”方式打造了集创业指导、创业孵化、电商培训、金融法律于一体的“众创空间”。通过开展培训、沙龙、现场考察、翻转课堂、举办农创客大赛等多种形式,为农创客提供系统的成长方案,先后引入农村电商直播、电影工作室、策划设计等10余种业态。58岁的“李氏梨膏糖”主理人老李,通过培训也洋气地当起“播客”,直播时吹拉弹唱,成为众多创客学习的对象。三是组建创客联盟促进抱团发展。2022年,以李祖创客为主体,成立义乌市农创客发展联合会,引入新女性共富联盟、青年众创联盟等社群。创客从“单打独斗”到成为“项目合伙人”抱团发展,提高了整体竞争力。农创客发展联合会开发的以农耕文化体验为主的周末亲子研学项目,一经推出就获得游客热捧,已累计接待学员超30万人次。

  聚焦何为“融”?共富共融方能留住人心,保证村庄可持续的生命力。一是讲好“有礼”故事融文化。通过擦亮“全国文明村”金字招牌,溯源李祖文化脉络,以梨为形、以礼为魂,讲述李祖村“有礼”故事,打造“有礼的祖儿”村庄品牌IP,联合创客开发“争做有礼人”乡村小创客夏令营、“李祖乡约”等文创产品,通过“礼文化”增强创客对于村落文化的认同感、融入感、归属感。二是实施“新村民计划”融治理。增选创客代表为村青年委员,参与村庄治理,用创客新风引领村民思想更新,改变传统陋习,带动村民参与新业态、新生活。创新设置“有礼分”乡村治理体系,原住民、新村民既是好邻居,也是合伙人,真正实现新老村民抱团众创,一起共创乡村事业、共建熟人社区。三是开展“乡村造节运动”融生活。策划邻里节、摄影节、村民生活节、创客音乐节、文创艺术节等一系列主题节日活动,促进创客与村民、游客之间的充分互动,打造令人向往的“李祖温度”,初步形成三产融合发展的农创产业格局,构建“共建、共创、共享”的乡村生活共融体。

  (浙江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供稿)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