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互联网是产业互联网在农业垂直领域的应用,是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既是新的农业生产方式、组织方式、运营方式,也是新的农业基础设施。近年来,随着新基建持续深化,移动互联网的主阵地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加速转移。
借助“大、物、移、云”和分布式人工智能技术,农业产业互联网针对生猪、柑橘、茶叶、菌菇、中药材等某一农业单品的垂直领域,打通全产业链,搭建产业生态圈,有效解决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加剧、劳动力成本攀升、交易问题多且成本高、金融资源匮乏等问题,提升传统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流通、金融产业要素等成本,并通过产业互联网平台将传统小农户、中间商等中小产业主体组织起来,对接大市场,走出了“互联网+现代农业”的重要一步。
做好系统设计。用系统工程、生态工程理念统揽农业产业互联网的顶层设计,厚植良好的生态系统。应重视三个方面:一是环境资源要素数据集成。归集包括自然资源环境在内的生产端数据,建立生态大数据平台,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植物动物微生物协调发展,构建绿色健康农业与生态环境一体化的数智化场景。二是多部门系统联动。从建立统一的数字农业标准开始,让分散的数据要素资源连通起来、流动起来、活跃起来,尽快实现农业大数据、物联网、5G、AI乃至元宇宙等“车同轨、书同文”。三是硬件与软件并重共生。坚持以“用”为上,纠正重硬轻软、对最急需的数据收集应用薄弱的倾向,使大多数仅仅停留在现有数据在线化、可视化的农企,加快向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实践证明,系统协同共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推进平台共享。农业产业互联网平台主要是综合性、区域性两大类,需要高强度资金、高精尖人才和高端设备等投入,地方政府和一般农业企业无力单独建设,应由政府主导,依托互联网头部企业或农业头部企业进行建设和运营,政府作为公益性项目予以扶持。更多的是要发挥现有产业互联网平台带动作用。首先要发挥工业互联网平台软硬件先进、要素汇聚耦合能力强、商业模式成熟的特点,国家和省级层面应鼓励和推动其主动对接农业产业,通过海量供需的精准检索匹配与深度对接,打造连接用户、企业等多方主体的产业链供应链生态。再是发挥现有农业产业互联网平台的牵引作用,以“大平台+子平台+微平台”的方式,让各农业子平台在大平台上连接,形成“大手拉小手,一起朝前走”的完整的协同生态系统,促进农业企业快速转型。在市县层面,可由政府整合现有资源,搭建生产端平台,将农产品汇聚于同一品牌下,链接到大型市场化销售平台;或由掌握市场端的产业链主企业将品牌、市场标准反推到生产端,牵引起从种养到销售的整个产业链。政府部门可从数字农业应用总量少、不好用的现实出发,以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方式建立农业产业互联网基金,基于大平台和统一标准,大力鼓励各类数字农业应用创新,全面推动农业产业数字化。
构建农业产业大脑。农业产业大脑是对整个农业产业进行数字化赋能,对硬件、软件、服务等多维度的数据进行整合、提炼,实现多平台、多系统、多部门互联互通的数智化系统,具有“能思考、善协同”的核心能力,必须把它作为农业产业互联网的中枢来进行建设和运营。像山东省青岛市的耕云“农业大脑”,左半脑为农事大脑,纵向融合农业技术、操作流程与数字技术;右半脑是供应链服务大脑,横向贯通种养、农资、生产要素、农事服务、销售、加工、物流和金融等要素,有效解决生产经营全过程链接、小农生产和供需两侧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浙江省将白茶、中药材等产业大脑的概念浓缩成“一链、一码、一中心、五体系、N个应用”的产品体系,在省市县乡村企各级联动的基础上,推动农业产业大脑升级迭代,推广应用“浙农码”覆盖所有农业主体和资源,形成全省农业产业数字化应用集群。各地应借鉴青岛、浙江经验,从当地优势特色农产品的单品入手,由“政府部门+头部企业”合作共建产业大脑,或鼓励省级行业协会牵头建设,形成“产业一张图、应用一个码,监管一本账、品牌一个标、服务一件事”,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轻量化、场景化、模块化的数字化工具箱,实现农业生产田间有“耳目”、云端有“大脑”,地里有“医生”,加工有监测,销售更灵通。
强化场景应用。数字时代,场景为王。农业产业互联网能否落地、落地成效如何,决定于场景应用。我国地域千差万别,农产品千姿百态,决定了农业数字化场景千变万化。因此,农业产业互联网必须立足国情农情和具体区域特点,以农产品单品为切口,加强先进信息化技术在育种、种植、养殖、加工业等方面的集成,创设内容丰富、模式多样、载体多元的应用场景。浙江在构建特色农品产业大脑时,坚持问题和需求导向,“选准小切口,创设大场景”,通过运用数字技术贯通种养、加工、流通、品牌、文化、服务各环节,做到“七全”,即:主体全上线、地图全覆盖、数据全贯通、业务全闭环、服务全集成、一码全管理,场景全呈现,以全领域、全链条、全流程的场景革命延链补链强链优链,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轻量化、场景化、模块化的数字化工具箱,有效赋能乡村振兴。尤其要重视以大型食药产业互联网平台的牵引作用,开展品种、品质、品控、品牌可信溯源,以数据、订单为引导,反弹琵琶,打通农产品到食品的全链路互联,探索“3-1-2”或“3-2-1”产业路径,促进农食(药)融合发展。
推进设施农业数字化。产业互联网是工厂化的产物,更适合带有工厂化印记的设施农业。当前可重点发力三个方面:一是加快设施农业数字化改造。针对我国设施农业目前以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和中小拱棚为主的特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现有种养设施,新建智能温室、新型保暖大棚等节能节地环保设施,加快设施农业的数字化现代化。二是创新智能化场景应用。重点是推进设施园艺向水产、畜禽养殖领域拓展,建设植物车间(工厂)、数字牧场、智慧渔场,提升设施产品供给能力。三是建设智能设施应用集群。根据农村土地资源紧张现状,积极改造农村闲置农舍、厂房、大棚等,利用林下、“四荒地”、农户庭院灵活布局方舱式微型产业集群,开展智能化种植,实现适度规模的轻型化生产;有效利用盐碱地、戈壁、荒漠等非耕地资源,建设大中型智能设施农业集群。通过丰富智慧农业业态,拓展产业空间,以产业互联网保障粮食和食物安全、助力乡村振兴。
加强人才培育。发展农业产业互联网,发展关键在人。要将“三农”数字人才队伍建设摆上重要位置,同步规划和推进中高端专业人才和数字技能型农民的培育。加快建立数字人才职业技术教育体系,鼓励大中专学校创新设置农业产业互联网专业及课程,通过校企合作的“双元制”,培养以应用型为导向的人才。注意引进掌握核心科技应用方面的创新人才,创造留人留心环境,吸引数字创客、数字乡民、数字游民服务农业建设和未来产业发展。鼓励和引导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返乡农民工、大学生村官等扎根农业数字。将数字技能纳入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和高素质农民的培训范畴,加大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开发和推广,及时将新技术用于学生和从业者的技术技能评价。鼓励大中专学校、科研院所、互联网企业的数字人才进企入村,由“程序员”变身“新码农”,直接带动和影响数字新农人迅速成长,在农村广阔天地共同谱写农业产业互联网变革“三农”强农强国的时代华章。
(作者单位:岳晓兰,浙江大学物联网产业研究院;耿静,广东粤森牛大力乡村振兴研究院;胡桂芳,安徽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