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涌姑苏——江苏省苏州市深化农村改革的实践探索
时间:2024-07-12 09:11:24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中国农村杂志社调研组 字号:【

  水韵江南,锦绣姑苏。

  这是一片承载着希冀的大地,从验证小康构想到勾画现代化目标,这方烟雨江南地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直接最可感的窗口,诠释着“福气生活”。

  这是一片孕育着奇迹的大地,“苏南模式”造就农村改革最活跃的前沿,“四千四万”“三大法宝”闻名全国,为“春天的故事”添上鲜明的时代注脚。

  这是一片迸发着活力的大地,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城乡一体、乡村治理、金融保险……21项国家级、8项省级农村改革试点尽显新时代“苏州担当”。

  农村改革,是一条永不停歇的进取之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前进号角,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又一个重要年份,苏州整装再出发,掀起一场以“1+2”为框架体系的深化农村改革行动,加快推动农业农村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从长江之南到太湖之滨,从河流阡陌到村庄农家,姑苏大地上,勾画着怎样的锦绣江南鱼米乡?又将播撒下怎样的苏州希望呢?带着问题,记者深入苏州探寻答案。

  聚焦中心、察而后动 擎洗削更革关键招

  深化农村改革,是一场全面而深刻的系统变革,更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回溯苏州深化农村改革的起笔,既品出认识论层面的战略遵循,亦看到方法论层面的实践创新。

  ——注重精准扣题,谋划“大棋局”

  苏州的每一步发展,始终沐浴着党中央的巨大关怀。

  习近平总书记寄予苏州“勾画现代化目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一些经验”的殷切期望和充分信任。

  厚望如山,催人奋进。苏州坚决扛起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在前的政治责任,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苏州新实践。

  从2020年启动探索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三年行动计划,在全国率先制定推出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到2023年再拾级而上,制定新三年行动方案……锚定农业农村现代化“谋在先、走在前”的历史韧劲已浸润进苏州“三农”工作。

  故此,当苏州再擎深化农村改革大旗时,改革主题便无比鲜明——改革方向牢牢铆定在高水平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上,价值取向牢牢铆定在农民群众的美好幸福生活上。

  正如苏州市委市政府指出,大胆试、勇敢闯,聚焦高水平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任务要求,推动改革再深入,努力探索一条富有时代特征、符合江南域情、体现苏州特点、具有领先优势的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

  ——注重关键突破,下好“先手棋”

  农业产业附加值、粮食单产和整体产能、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总体不高,农村发展面临建设水平不均衡,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苏州当下面对的问题不少。

  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则事半功倍。深化改革,不仅是动真碰硬,敢于啃硬骨头,更要聚焦全局性、战略性问题。苏州清醒地看到,这些问题看似散小,却事关全面夯实稳产保供根基,事关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是关系乡村全面振兴的根本性问题。

  为此,苏州构建起“1+2”改革框架——以深化农村改革行动为主线,串联起11项具体重点工作;攻坚举措则落在“农业生产体系”和“农村发展”两项集成改革上,形成27项集成改革目录清单,直指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体制机制、集体经济发展、村级管理运行等诸多难点。

  “持续深化农村改革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必要路径,完善农业生产体系是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有效手段,创新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是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苏州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宁春生这样解释道。

  ——注重因地制宜,做活“新棋眼”

  位于昆山市陆家镇的陆家未来智慧田园3840亩大田里,看不到忙碌的农民,只见几个“90后”正忙着给无人机输入巡田指令。“这里是无人农场,正在试验少人化管理、无人化作业的智慧农业生产场景。”工程师耿博健说。

  耿博健口中的“试验”,指的是“落户”这片大田的陆家镇今年刚刚承担的优化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和农事服务机制专项改革试点。像陆家镇这样“认领”农业农村改革试点的,还有27个镇。

  实践无数次证明,改革举措越是精准,就越能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苏州农业、农村两项集成改革,设计了8个方面、28项举措,改革精度细腻无比。要想让改革设计做优做实,必须答好一个问题:谁来干。

  苏州的解题之道是:充分立足各镇资源禀赋安排试点项目。之于试点镇,原有的优势特色无缝转化为改革切入点,引动试点快速落地。张家港市乐余镇有100多位种粮大户,规模经营主体评估机制改革试点就“落户”于此,种粮大户成了设计综合评估体系的“样本池”。

  成功的改革,胆识和智慧缺一不可。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充满智慧的改革措施,让苏州在深化农村改革新征程中,破浪而行,勇往直前。

  优化配置、精进不休 破提质增效棘手题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离不开新质生产力的全面赋能。苏州祭起深化农村改革这一法宝,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不断凝聚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端稳“土饭碗”,激活要素潜能

  今年夏收,吴江区平望镇胥老三家庭农场负责人胥爱礼格外重视粮食单产,因为镇里要给粮食种植经营主体打分,积分高低不仅决定能否优先续租土地,还影响土地租金和政府奖补,而单产就是重要评分指标。“镇里这次玩真的,承租不是一劳永逸的。”胥爱礼说。

  “中国最强地级市”的光环下,苏州粮食生产一点也不含糊。苏州认为,提高“苏湖熟,天下足”的成色,必须依靠科技与改革双轮驱动,而改革端的重点,就是做好土地文章,最大限度激发存量土地增产潜能。

  农业生产体系集成改革目录清单列出的15项改革目标中,有11项与土地规模经营机制直接相关,释放出苏州希冀有效提升农村土地合理集约利用水平的强烈信号。“我们希望通过改革,探索土地经营规模、土地租期、土地租金‘三个适度’,最终实现提升粮食单产。”宁春生说。

  苏州寸土寸金,农村发展集成改革又把“主意”打到了闲置零散荒地身上。通过闲置土地综合整治提升,原先“大的承包户看不上,小的农户‘打破头’”的土地被平整为一块块方方正正的水稻田和“美丽菜园”,抛荒地摇身一变成了“希望田”。

  ——闯出“新路径”,畅通要素回流

  走进昆山市张浦镇尚明甸村,随处可见科创企业和成群的年轻人。村党支部书记孔玉介绍,村里腾退闲置厂房,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做优生产生活设施配套,这才有了如今的“乡野硅谷”,吸引越来越多的创业人才汇聚于此。

  尚明甸村依靠“科创”崛起之路,揭示了苏州市委市政府对深化农村改革的设计纲领——“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通览苏州农村发展集成改革4大目标,无论是提升集体经济发展水平,还是提升村级管理运行水平,亦或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水平,提升和美乡村建设水平,改革核心要求都在于解决机制保障和要素引动问题。

  苏州认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注重在乡村中拓展新功能、打造新空间、注入新要素,延展乡村价值边界,因地制宜打造文创、科创载体,承接周边城镇的产业和功能溢出,推动更多环境友好型产业和优质资源要素向农村转移,培育新业态,培养“新农人”,为乡村的新一轮腾飞创造条件。

  一招落,满盘活。放眼苏州乡村,人才、资金正以新业态新场景的形式不断涌入,持续激活乡村巨大潜能。

  ——打好“组合拳”,重塑要素价值

  相城区黄埭镇冯梦龙村,明代著名小说家冯梦龙故居、纪念馆与露营、民宿等新兴业态交相辉映,远近游客纷至沓来。在相城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强看来,这都归功于政府先期对村庄的整体规划、对资源的统筹盘活。

  冯梦龙村的变化,源自苏州对农业农村资源要素组合优化的深层次思考——通过对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要素进行统筹配置,为资金和人才入驻备好阵地,为后续发展腾出空间,放大资源、业态的倍乘效应。

  要素叠拼促精彩蝶变,如今在苏州比比皆是,连点成线,织密江南鱼米乡的锦绣画卷。

  农业提质增效,不仅要赋予其更多市场价值,也要不断拓展其多种功能。“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生态”等一系列“农业+”项目在苏州农业板块异彩纷呈。

  数据被称为新生产要素,数字化则是乡村新基建。在相城区望亭镇迎湖村的金香溢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农户们只需将麦田照片上传到作物云APP,便能轻松实现作物长势情况AI分析,整个过程仅需几分钟。

  浸润着创新土壤的苏州,各类要素蓬勃兴旺,新质生产力加速崛起,正在为这座产业名城锻造出新的农业农村竞争优势。

  软硬并重、内外兼修 聚优势资源协同力

  把农村改革引向纵深,靠零敲碎打难以奏效。苏州深挖“聚力”二字,促进“智造之城”与“鱼米之乡”相得益彰、相辅相成,释放出全要素整体效能。

  ——工与农相辅相成,助推产业升级

  强大的工业基础、活跃的民营经济,让苏州深化农村改革有了更多的创新路径选择。

  苏州坚持智慧农业改革和农村集成改革融合推进,在提升农业科技量与完善农业生产链条方面双向发力,形成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产业新体系。

  6月的吴江区,稻田里一派繁忙景象,一台台无人水稻插秧机正在有序行进,所经之处出现一排排整齐的秧苗。田野上行驶的无人驾驶智能机械,均由吴江区的一家国产农业机械公司研发、制造。

  “做强农业产业,长远来看,还得靠技术和现代化设备。” 吴江区农业农村局局长马天琦对此颇有感触。

  这正是“智造之城”的强硬底气和优势所在。作为全国首个开展智慧农业改革试点的城市,苏州农业产业展望的改革方向是发展都市生态农业、智慧农业,向打造全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样板出发进攻。

  目标定位的背后需要路径支撑。苏州思路明确:高端制造和创新能力为推进智慧农业试点试验提供了强大支撑,遍地开花的智慧农场、智慧渔场、智慧蔬菜等智慧农业生产场景又为企业提供了数不尽的试验田。苏州市委副书记黄爱军表示,要加快推进智慧农业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在苏州率先落地试用,探索打造智慧农业的“苏州场景”。

  相辅相成,关键在于一个“融”字。工业与农业相融互促,一如姑苏“双面绣”和谐璀璨。

  ——城与乡双向奔赴,迭代业态更新

  一袋袋源头直采的新鲜果蔬送进城市、端上餐桌;越来越多的城里人走进田野,寻找不一样的诗与远方;一批批年轻的创客扎根乡村,把咖啡馆开在白墙黑瓦间……

  “土菜进城、旅游进村、咖啡下乡”,是苏州统筹协调、系统推进农村改革举措的形象写照。集成改革,本质就是集成项目、政策、要素、力量,集中力量打破制约乡村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也包括城乡隔阂。

  苏州清醒认识到,处于新阶段、坚持新理念下的乡村振兴必然是开放的,必须有城乡两端双重资源的集合和集成。

  一时间,苏州几乎所有的农村发展改革,全部指向同一个聚力点——既推动高端农产品消费市场庞大、工商金融资本活跃、企业运营管理先进、创新要素密集等四大优势“下沉”,又拉动乡村独特价值、特色资源“上行”,为“一颗果实到一杯果汁、一粒麦子到一片面包、一颗豆子到一杯咖啡”添上生动注释。

  在统筹城乡的语境下,苏州农村改革有了更多打开方式。苏州重点打造的50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成为了深化农村改革的“热土”。苏州正在将全市1000个行政村全部纳入片区,既坚持“一盘棋”布局,也强调差异化落子,推动乡村从“分散建设”走向“集聚提升”。

  依靠改革这根“无形之线”,城乡优势互补,实现“1+1>2”的联动发展效应。

  ——内与外同频共振,厚增发展成色

  吴中区城南科技产业园由街道集体资产公司与6个涉农社区共同打造,原来是老厂房,一度闲置多年。街道通过存量盘活,对地块重新规划设计,华丽变身为高端制造产业园,全部出租后年租金在4000万元左右,将为街道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增添强劲支撑。

  发展集体经济,向来是苏南地区的拿手戏,也是改革重头戏。苏州推进集体经济转型发展、集体资产提质增效,统筹各类资源资金,创新发展思路,通过产业升级、抱团发展、强化监管“三路并进”,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向更高质量发展。

  苏州人相信,现代化的乡村,景色也一定美不胜收。苏州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聚焦基层组织、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和主导产业、主体风貌、主题文化,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组团式开展乡村建设,高质量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动乡村振兴由“单打独斗”向“片区协同”升级,聚力绘就水平更高、内涵更全、特色更鲜明、示范引领性更强的乡村振兴现实图景。

  干群一起干,美丽才翻倍。苏州创新推出美丽庭院、美丽菜园、美丽果园、健身公园和美丽村景的“四园一景”建设,设定星级户评选标准,鼓励通过线上APP自主申报,极大调动了村民热情。“文明积分制”,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文明户评比、垃圾分类、美丽庭院建设等相挂钩,激发了群众参与积极性,让美从“一时美”变为“常态美”。

  苏州大地上的“三农”新变化正在发生,生动而精彩。

  阔步康衢、未来可期 率先现代化现端倪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苏州紧扣改革总蓝图,一步步把“路线图”变成“施工图”“实景图”,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前景愈发清晰。

  ——绘就鱼米之乡现代“丰”景

  风吹麦浪阡陌香,又是一年夏收时。前不久,张家港市传出喜讯,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扬麦34”品种以平均亩产658.4公斤,创造了江苏省江南麦区亩产新纪录,全市有望继去年之后再次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长”。

  苏州“三农”向来以精致著称,进入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发展时期,正在向着更高颜值、更高质量、更高效益快步迈进。

  苏州正在按每亩最高1万元的标准,持续对农田进行改造,将苏州的农田都建成为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吨粮田”。高标准池塘、高标准蔬菜基地和美丽生态牧场建设已基本实现全覆盖,农业产业阵地得到有力夯实,鱼米之乡“筋骨”越来越强健。

  如果说苏州的农业是立体多面的,那么“科技范”必将是其耀眼的一面。苏州主动投入数字化浪潮,加快将智能化农机装备与技术向农业渗透,智慧农业新场景不断涌现,“无人农场”“智慧田园”已成为苏州乡村的新热词和新风景,苏州农业正变得越来越“聪明”。

  干货满满的成绩单,可触可感的现代化,勾勒出苏州现代农业的动人模样。

  ——诠释诗意栖居生动内涵

  走进常熟市沙家浜镇华阳村,错落有致地分布着白墙黛瓦的房舍,草木依河而绿,一幕幕都是水色江南该有的模样……常熟市整体谋划、全域推开“千村美居”工程建设让老村庄彻底变了模样。

  走进现在的苏州乡村,江南的“诗情画意”扑面而来。昆山千灯镇歇马桥村,“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人文乡情美引得游人如织;吴中区林渡暖村,不仅是太湖边安静质朴的村落,更是都市人触手可及的“归园田居”……乡村独特价值被重新挖掘,换来了繁华都市与幽静乡村美美与共的佳话频传。

  农村“慢生活”的舒适和惬意既离不开人居环境的改善,也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和优质公共服务供给。

  张家港市打破城乡学校“壁垒”,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跨越,在家门口上好学校成为现实;太仓市乡村全面形成10分钟养老服务圈,日间照料中心、助餐点让老年人从“老有所养”变为“老有颐养”。村民看病上学越来越方便,道路、饮水、文化都实现了“高配”。

  当城乡居民不再有明显生活品质落差,“幸福味”逐渐飘进农民生活。

  ——打开乐业向善福气生活

  自从村庄环境变得美丽有序,尤其是五星级酒店悦榕庄进驻后,相城区阳澄湖镇新泾村村民李金福就吃上了“旅游饭”,田园散养鸡他卖135元、有机蔬菜一斤5元;“城里人”认领的小菜园,1800元一年。他说:“依靠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我们的收入也越来越好。”

  大河淌水小河满。当乡村发展越来越好,集体富裕与村民富裕转化的通道不断打通,农民收入也水涨船高。如今,放眼苏州,一幅幅靓丽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加速绘就,一个个特色富民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壮大发展,一抹抹幸福的笑意发自肺腑地洋溢在广大农民群众脸上。

  2023年,苏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385元,比上年增长5.9%,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789,自2015年起连续9年缩小。

  幸福感不仅体现在生活富裕上,还体现在精神富足上。吴中区在所有镇、街道全面铺开“村村有戏”活动,本土文艺团队自编自导自演,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和文明新风,让群众在家门口尽享“文化大餐”。

  不止有“戏”,还有昆曲、评弹、歌舞、小品,不断激发文化根脉的精神价值。

  一处处美丽乡村渐成乡风文明新风景,“让城市更向往的生活”,正在乡野间徐徐展开。

  太湖水阔,长江浪宽。姑苏城外涌现的农村改革新浪潮,会如何重塑这片土地,带来怎样的“新波”,怎能不令人期待。

  (

  

  调研组成员:王磊、周嵘、杨宗辉)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