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固安市大留村 “缩行增穗” 产量来了
时间:2024-07-12 09:13:08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徐锋 张璟 朱梓荥 字号:【

  芒种后5天,河北省固安市大留村的麦子熟了,按照约定,我们再到大留村,见证“缩行增穗”带来的增产成果。

  6月11日中午,在河北省固安县大留村村委会门口,一辆播种机从远处驶来,驾驶员热情地打着招呼,熄火停车下车的动作一气呵成,定睛一看,这不是大留村党支部书记肖井元嘛,他念叨着这是刚刚耩完玉米,从地里回来。他一边擦汗,一边带我们走进村委会,刚收下来的麦子正在院子里晾晒,金黄的麦粒散发着丰收的味道,人从上面走过,沙沙作响。

  肖井元有股子摸索劲儿,平常就喜欢钻研农技,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个种地有瘾的人,为了提高单产,“缩行增穗”这件事他摸索了两年。

  “每个麦头多10个8个粒儿,产量就上来了”

  “去年试验‘缩行增穗’的那50亩小麦,最后平均亩产达到了1150斤,比没缩行的高出了200来斤。今年,小麦全都用上了‘缩行增穗’模式。”

  2023年,为了提高小麦单产,肖井元拿出自家50亩小麦地进行“缩行增穗”试验。所谓“缩行增穗”,就是在不增加播种量的情况下,将小麦播种行距从传统的15公分,缩小到10公分左右,这种模式能有效扩大单株小麦生长空间,通过提高分蘖率来增加穗数,从而实现产量提升。按照肖井元的统计,缩行的小麦亩穗数达到50万,“每个麦头多10个8个粒儿,产量就上来了”。

  “‘缩行增穗’有没有增加种地成本?”

  “并没有,所有成本跟原先一样,缩行就是通过合理密植,将麦匀播,优化生长环境和水肥等要素,提高分蘖率,亩穗数增加了,产量也就提高了。种子用量、水肥成本没有提高,管得好了,用水用电成本还能降点。”一说起种地,肖井元就打开了话匣子。谈话中间,不时有村民打电话来问收割机,他统一回答:“放心吧,没问题。你定下来啥时候收,给我说就行,收割机我来联系。”有村支书和种粮大户的双重身份,肖井元联系收割机会方便不少,价格也能比市价优惠点。

  同等播期、同等播量、同等管理的小麦,通过缩行距的种植模式,可以将种子播得更匀,合理的播种密度可以提高小麦亩穗数、穗粒数和穗粒重,更好地发挥出品种的丰产性,达到最佳产量。

  “你们来了就得到这块地里看看。去年我种100多亩地,今年有300亩了,去年没缩行的今年全都缩行种了小麦,从高速固安南出口到这边,这一块有110亩,你看这麦穗儿一个挨一个,分布倍儿均匀。”在田间,肖井元指着还有些青绿的麦田介绍说,“这一块浇了三遍水,要晚熟几天,再有2~3天,就能收了。”

  “增产这事儿,不能光听说,得摸索”

  “这是我的种地伙伴陶永,我们俩都属于种地有瘾的人,就这样一拍即合,合作种地11年了。”今年61岁的陶永跟肖井元一样也是个爱摸索的人。据他介绍,从去年开始,他们俩对玉米地开始采用宽窄行种植,将每亩株数由原来的4000株增加到5000株,“网上还有人说要上6000株的,增产这事儿,光听说不行,得摸索。”

  宽窄行种植就是根据生产实际,将玉米行距由传统60公分,调整为窄行40公分、宽行80公分。窄行铺设滴灌带,实现水肥一体化,利于养分吸收;宽行则提高通风、透光条件,有利于玉米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我们去年每亩的收成达到了1600斤,远高于本地1200斤的平均亩产。”肖井元嗓音洪亮娓娓道来,陶永在一旁打趣说:“他讲得好,像农业专家。”

  “密植品种也不能随便用,有的就不合适宽窄行这种模式,种下去产量也上不来,我们选的玉米品种是耐密植的。”通过选用适宜的品种进行合理密植,肖井元的玉米地做到了高适宜密度,将单位面积上的单株和群体优势最大化、最优化,根据土壤肥力条件、品种特性及栽培条件等合理确定单位面积所种植的株数,使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粒重的指数达到最大值,从而提高单产。

  “精播精管,就是把钱花在刀刃上”

  为了保证蔬菜不重茬,肖井元去年缩行的50亩地,在收麦子后种了蔬菜,蔬菜收后又种了玉米。“产量跟很多因素有关。去年春天冻死了一部分小麦,加上没缩行的地块肥力也稍欠些,固然亩产要低点。今年下大雪苗情好,加上科技发展了,化肥也比以前好了,机械化程度提高了,小麦收成肯定不错。”肖井元看着自家的麦地,说得很自信。

  陶永接过话茬:“今年种的小麦保守来说亩产要到1200斤,种地用的化肥,包括一些其他的农资,全都用的是经过国家审定的产品。如果不用这种品质有保障的,肯定直接影响产量。”

  “新农人就要接受新科技,有新的好的肥料就要勇于尝试,种好地,多打粮才是我们应该干的事。”据肖井元介绍,他们用的肥料品质好,已经连续用了好几年,去年收割完的麦秆还是白的,证明没被病毒侵染,以前的麦秆总会出现发黑的现象。而且抗倒伏能力也有所上升,今年初夏吹的几场大风,隔壁麦地已经出现了大面积倒伏的情况,收割时每亩还要贵出一二十块钱,肖井元打趣道:“我们的麦地也有倒伏,但是局部倒伏,收割不打紧的。”

  现在,肖井元在玉米种植上全部使用水肥一体化滴管技术,在施肥罐里装上水溶肥,打开水泵,水肥就一起顺着管道进入滴灌带,直接把营养输送到作物的根系。在窄行中间铺设滴灌带,就可以让两边玉米快速上水快速上肥,从而达到节约用水、高效率肥水的效果。

  肖井元介绍说,行距的调整实现了增密种植,改善了玉米的生长空间,良种精播,再辅以水肥一体滴灌技术,玉米产量才能有较大提升。“精播精管,就是把钱花在刀刃上,不光能提产量,也能降成本。”

  “可以直接储存,1200斤的产量实实在在”

  6月12日下午,肖井元的麦子收割了50亩,实际测量亩产达到了1200斤,“干湿度12,可以直接储存,1200斤的产量实实在在,菜地旁那110亩的产量肯定超过1200斤,因为多浇了一遍水呢。”肖井元说。

  2023年农业农村部启动粮油等主要农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今年大面积单产提升重点由增密度向“三高一低”拓展,即高适宜密度种植、高质量播种、高效率肥水和低损耗减灾,推动粮食单产再提升再突破。

  “缩行增穗”这两年,肖井元的小麦亩产从950斤提高到超过1200斤,玉米亩产也从1300斤提升到1600斤,每亩单产提升300斤,增幅和收益都相当可观。从肖井元的实践来看,国家推行的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对于粮食稳产高产和增加农民收益的推动作用非常明显。今年固安新麦的价格在1.15~1.18元之间,比去年的1.30元低了些。对此,肖井元有他自己的看法:“粮食价格的波动,我们农民无法左右,但是可以不断摸索,通过钻研农技,不断增加产量,提高收入,降低不利影响,这也是给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

  6月13日,一夜狂风暴雨过后,又是艳阳高照的一天,固安气象台预报高温将持续,夏收夏播也将继续,收获了喜悦也播种下了新的希望。一大早,肖井元又开着播种机出门了,他要趁着昨夜雨水带来的墒情,给村里人耩玉米。“麦子一收完就把玉米耩上,收麦跟着播种,秋粮可不能耽误。”肖井元说。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