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近年来,福建省南平市强化科技赋能特色农业发展,推动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不断探索山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新路径,推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加快农业绿色发展。南平为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获取高效益,大力推行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能和发展高效生态循环农业的“五节一循环”技术集成模式。一是发展节地、节水型农业。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耕地保护行动,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数字农田”管理,推动耕地高效利用,2023年新建高标准农田22.1万亩,平均产能提升10%,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面积全省第一。同时,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微喷滴灌、气雾培、基质栽培等高效节水“五新”技术,全年推广农业“五新”技术281项,全市节水灌溉面积达150万亩。二是发展节肥、节药型农业。深入实施减肥降药行动,推广有机肥、科学精准施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机械深施、水肥一体化、水旱轮作、土壤酸化改良等“八法减肥”技术,全市化肥施用量较五年前下降14.1%。同时,大力培育病虫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推行农艺改良、物理防控、生物防控等统防统治植保技术,全市农药使用量较五年前下降15%。三是发展节能、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开展农作物秸秆、农膜、农药包装物的基料化、燃料化生产和结构重塑,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90%,农膜回收率84.16%。整县推进畜禽粪污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通过推广养殖废弃物“332组合”综合利用方式,引进应用 “人工智能+沼液资源化利用”“异位发酵床+高温高效发酵菌”“液体固化+异位发酵床”等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经济实用先进技术与装备,提升了畜禽粪污处理和利用效率。全市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9.40%,规模养殖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装备配套率达到100%。
深入实施种业振兴。一是做好种业发展规划布局。将种业创新作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围绕建设种业强市的目标,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种业发展规划,明确种业创新的战略定位、发展重点、发展布局,促进种业健康发展。二是打造杂交水稻和家禽两大种业创新中心。积极促进科研单位、高校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共建种业创新中心,提升本土种业研发能力。依托南平市农科所现有的科研基地和人才储备,联合国家、省属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建南平现代种业(水稻)创新中心,依托圣农集团建设种禽创新中心,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种业品牌。三是建设现代种业基地。集聚一批水稻种业龙头企业,打造沿线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基地。支持浦城、建瓯种业基地县建设现代水稻和水果玉米种业产业园,推动科技研发、加工物流、营销服务等市场主体向园区集中,资本、科技、人才等要素向园区集聚。培育产业集群,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整合种业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构建从育种、繁育到推广、销售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产业链。
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一是促进科技特派员团队建设。精准对接主导特色产业与新兴产业,以“四链”融合为抓手,主导组装科技特派员团队,加大各种要素组合融入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力度。探索建立科技特派员服务联盟和专业服务团队开展集成服务,打造一批高标准的产业创新平台与示范基地。二是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经营管理人才引育。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载体是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经营管理人才决定企业发展竞争力,从而决定农业现代化的成色。针对大型龙头企业、规上企业、小微企业、农民合作组织与家庭农场进行分合有度的精准高效培训。三是加强现代职业农民培养。高素质农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高素质的农民更能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与管理。南平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农村创业带头人培育、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培育农村领头群体,造就一批有新理念、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加快培养农村电商、乡村工匠等一批乡村产业人才。
推进现代农业机械化支撑。一是提高农机装备与作业化水平。围绕蔬菜、水果、食用菌等重点产业,梳理特色主导产业农机装备需求,建立小型农机具科研导向目录,实行重点需求项目“揭榜挂帅”制度。逐步推进耕地宜机化改造,把“小田并大田”作为高标准农田、土地整治、旱改水等项目建设主要内容,一体规划设计、一体推进实施,推动“以地适机”。二是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建立完善的农机服务组织体系,包括专业合作社、农机租赁公司、维修网点等多元主体,鼓励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合创办高质量的农机服务组织。建立涵盖农机作业调度、远程监测、维修保养、技术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农机云服务平台,为农机社会化服务提供信息化支撑。三是加强农机人才培养。构建由政府引导、学校教育、企业实训、社会参与的多元农机人才培养体系。与南平农校合作开设农机相关专业,设置适应现代农业需求的专业课程,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高从业人员的操作技能和服务水平。
通过推进科技赋能,南平市特色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为进一步促进科技与南平特色农业相结合,必须进一步理顺思路、明确抓手。
树立大食物观。要树立大食物观,满足民众日益多样的食物需求。首先,要保障食物安全,保障民众身体健康,加强食物安全管理,设定食物安全标准,加强监督与问责。其次,要调整食物生产结构,让民众享受多样的食物。最后,要保证食物供给的永续,加强科技投入,减少水土资源消耗,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保障各地区对于食物消费的需求。
发展特色产业。伴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也迎来机遇。首先,要积极引导农民,开拓农民视野,转变农民思路,延长特色农业产业链。其次,要优化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加强特色产业供销一体化建设。最后,要扩大品牌效应,整合资源,打造乡村专属产品,加强宣传,塑造乡村独有的文化内涵。
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首行,加强各级政府的帮扶力度,加强政策的投入力度,加强宣传教育,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培育更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适应“互联网+”时代需求。其次,加强融资力度,拓展融资渠道,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推动生产利益最大化。最后,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科技培训与文化教育,以形成适应农村发展的综合素质与农业专业知识等。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平市乡村振兴服务中心)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