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扎实推进落实广东省委关于“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部署要求,广州市派驻梅州市驻镇帮镇扶村指挥部(以下简称“驻镇指挥部”)以此为契机,借势借力发展,创新性运用“凝心谋聚、调研谋远、项目谋深、实施谋实、评估谋准”五谋工作法,助力帮扶工作效能最大化,加快破解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的难题。
做法与成效
聚焦思想铸魂,凝心聚力谋发展。一是党建开创结对共建全覆盖。黄槐镇工作队将党建和农文旅相融合,开展“我在黄槐有亩田”为主题的撂荒耕地认种活动和党建结对共建,引领天河优质企业参与黄槐镇乡村振兴共建。二是落实召开联席会议建立会商机制。定期召开党组专题会议研究帮扶工作和项目,建立了紧密有效的会商机制。三是深入基层密切关注群众需求。岐岭镇工作队全体队员分成两组,逐一到辖内14个行政村开展“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活动,了解村民的实际需求。
聚焦本土实际,深入调研谋远略。一是细研市场需求助推产业落地。梅林镇工作队引进“稻虾共作”模式,综合研判确定项目落地福新村,以最大限度发挥土地价值和项目带动效应,努力让更多群众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二是因地制宜做强镇村产业集群。黄槐镇工作队会同镇党委政府建立“政府+企业+市场”模式,辐射带动园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发展。三是因势利导合理擘画发展蓝图。湖寮镇工作队积极向湖寮镇政府建议提出将“湖寮镇过境公路产业带”规划作为“一核三带四点”乡村振兴规划的重要补充。
聚焦短板弱项,精心策划谋深度。一是补短拉弱推进民生帮扶工作。大柘镇工作队配合镇党委政府争取专项债资金等项目经费,着眼“绿美平远”工作全面提质升级,提升大柘镇“颜值”,营造乡村良好文明氛围。二是精准策划制定针对性措施。东石镇工作队积极探索“政府主导推动土地流转+企业规模化种植+专业团队市场化运营”方式,通过土地集约和流转与盘活撂荒地相结合,以科技特派员为技术支撑、省农科院种苗品类库为基础,从源头把控产品质量。同时引入花生和水稻种植全过程机械化设备,推动土地流转集约化。三是整合利用建设红色文旅项目。松源镇工作队依据“原址保护、修旧如旧”的原则修缮革命遗址,通过以点带面体系化建设红色文旅精品路线,提升文化软实力。
聚焦项目发展,务实推进谋实效。一是联动能人赋能产业发展。茶阳镇工作队充分挖掘广州优质企业资源,鼓励支持并全力配合能人回乡创业,确定茶阳镇长兴村发展广地龙养殖项目。二是因户施策盘活闲置农田。黄金镇工作队大力宣传惠农政策和产业扶持政策,对连片3亩以上的撂荒耕地图斑复耕复种实行奖补政策,并实现“一户一策”“一地一策”。探索“农户自愿、亲友代管、合作社代种”的复耕新模式,引导合作社建立“主导产业+特色种植”的多元化产业发展体系。三是做大做强现有主导产业。大柘镇工作队精准扶持原有特色项目罗汉果基地,通过金融帮扶协助农企扩大种植规模,壮大基地整体效益,开展种植技能培训以提升果苗成活率。此外,工作队联合镇供销社建设烘干车间,联动能人引进社会资金投产烘干设备,支持企业的二产粗加工产能的提高。
聚焦成果效益,联农带农谋精准。一是带动农业升级,因地制宜提质增效。坭陂镇工作队分别打造玉米及丝苗米种植基地,玉米种植基地带动周围农户全年增收30多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增收3万多元;丝苗米种植基地带动周边劳动力1000多人次,村集体收入每年可增加6.5万元。二是联动乡村发展,成果共享促协调。华城镇工作队自2022年开展“稻虾共作”综合种养复耕模式,稻虾收成按公司占5%、农户占95%分配,村集体的收成按照亩数计算,实现“一产三赢”局面。
经验与启示
高位部署,党建引领互融共促。一是注重调动“领头雁”的积极性。以支部共建为契机,通过组织联建、党员互动、活动互联、实事联办、资源共享等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开展共建活动。积极联动社会各界企业,号召能人返乡创业,加大自筹资金投入和社会资金筹集改善帮扶乡镇民生事业薄弱环节。二是注重发挥“一班人”的主动性。健全属地工作联动机制,与镇党办、民政、农办、乡村振兴办等部门召开会议研究制定帮扶措施,全面掌握当地的工作模式、文化背景和实际需求,明确帮扶工作的具体内容和操作流程。三是注重增强“所有人”的参与性。协同落实定点帮扶责任,积极动员群策群力,以产业基地,共同参与助推乡村生态宜居、业兴民富。
调研先行,绣花功夫塑造特色。一是洞察市场需求锚定发展方向。积极谋划镇村重点产业,邀请专业技术人员指导镇村产业发展工作,通过现场勘验、栽种培育、工作交流等方式深入调研科学研判,掌握产业发展现状。二是挖掘比较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对接前方帮扶单位的市场资源优势,重点打造共建帮扶产业示范基地,通过技术交流、成果分享、特色农产品展示、趣味比赛等形式,助推镇村壮大特色农业,优化农业结构。三是发挥前瞻思维创新帮扶模式。谋划农业产业合作转型,以“多村联动、共建共享”为机制,根据各村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统筹规划发展创新项目,引入高经济价值作物,打造产业可持续发展示范片区,实现全产业链循环、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
系统筹划,催生增长新动能。一是重视补齐短板弱项。强化项目管理的制度和机制,完善资金筹措和使用机制,重视产业项目的后期发展,以保证正常运行和持续发挥效益。二是发挥各方特色优势。形成政府主导、企业规模化种植和专业团队市场化运营的发展新模式,利用科技特派员团队的技术和资源优势,同时引入先进机械化设备,以推动农业现代化和集约化。三是深化本地战略布局。立足当地红色资源,从挖掘、修缮、盘活、利用等全方位、多角度发力,强化前期谋划,摸底排查后梳理遗址现状,充分挖掘背后的红色事迹。
目标明确,统筹推进促项目落地。一是量化指标分解项目需求。加大向上争取力度,协调和整合原单位给予的包括政策体系、资金支持、物资保障等资源,及时了解掌握政策,充分发挥各类企业、公益组织等社会力量在帮扶工作中的作用。二是务实推进破解项目难题。发挥科技创新对农业种植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依托科技特派员力量,带领农户广开思路,引进新技术、新品种。通过金融支撑助力项目发展,以政府奖励资金为引导,用财政资金撬动信贷资金支持和壮大镇特色优势产业。三是精细管理助推项目落地。以重点村为抓手,聚焦特色产业,全过程跟踪、全流程对接已争取到位资金项目的建设进度,扎实推动相关产业落地见效。
锚定需求,惠农助农赓续前行。一是探索企业助农新路径。重视市场主体的引进和扶持,提升产业质效,利用好企业的专业优势不断拓宽销售渠道。通过加强品牌建设、优化营销策略、改善技术条件等手段,塑造当地特色产业优势。二是强化利益联结惠农机制。推动村企高效合作,引导龙头企业参与发展,发挥企业辐射带动作用,提供充分的就业岗位。创新利益分配机制,主动作为促进企业、村集体经济与农民的利益有效衔接,将分配的价值链向农户倾斜。
(作者单位:彭玮、曾博涛, 广州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张森发,广州对口帮扶协作梅州指挥部)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