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处是绿树成荫的村庄,远处是绿油油的田野,绿水青山交相辉映,如今的乡村,尽显绿色魅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不到一个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印发,明确提出“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其中涵盖优化种养结构、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培育乡村绿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等方面。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围绕统筹农业稳产高产与绿色发展,我国开展了一系列积极探索。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下,农业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我国首部农业绿色发展的专项规划《“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出台,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培育绿色生活方式,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成效明显。
数据是有力的印证。截至目前,全国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10亿亩,耕地平均等级达到4.76;农田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系数达0.57,年节水能力超480亿立方米;化肥农药利用率超41%;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8%,秸秆综合利用率超88%,农膜回收率稳定在80%以上;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地理标志农产品总数达7.8万个,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连续稳定在97%以上……
资源利用集约化
把好农业生产的“命门”
粮食生产依赖耕地和水资源。在我国耕地与水资源有限,且人均占有量低的情况下,用有限的资源获得更大的收益,让中国人的饭碗里装满中国粮,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农业绿色发展的理念。
地处“三大黑土带”和“黄金玉米带”的吉林省梨树县,是粮食生产大县。针对过度使用造成的黑土地变“瘦”、变“薄”、变“硬”问题,梨树县在实践中探索出“秸秆覆盖、条带休耕”的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梨树模式”。如今,梨树县保护性耕作面积已超300万亩,实现适宜区域全覆盖。
吉林省在推广“梨树模式”的过程中,结合地区资源禀赋、气候条件的差异,在“梨树模式”的基础上形成了黑土地保护十大模式,为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而距吉林省近4000公里的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则通过推广“稻菜轮作”,蹚出绿色高产新路。三亚市崖州区是热带“菜篮子”“果盘子”和重要的南繁育种基地。针对南繁科研育制种、冬季瓜菜生产用地季节性闲置问题,运用南繁科研用地“分时托管”和农村土地“分时出租”两种土地利用方式,实行“南繁/菜+稻+绿肥”轮作。同时,开展“绿肥播种—翻耕—绿肥播种—(冬季瓜菜开始前)翻耕”的夏田绿肥轮作,选择养分含量丰富的田菁、紫云英、油菜等植物作为绿肥作物,通过无人机撒种、机械化深耕还田等方式,改善耕地土壤环境,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无论是黑土地保护的“梨树模式”,还是三亚市崖州区的“稻菜轮作”,都是按照“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的原则,发掘耕地的持续产出能力。
作为提升耕地质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绿色发展理念同样贯穿高标准农田建设。
在河南省兰考县的高标准农田里,配备有5G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通过高标准农田数字农田信息平台和集病情、苗情、虫情、墒情等为一体的“农情监测站”,可根据空气温湿度、降雨量、土壤PH值等,实现精准调控、自动灌溉、数据预警,实现节约资源与提高效率双管齐下。
兰考县全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一个缩影。到2023年底,我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10亿亩,建成各类田间灌排渠道1000多万公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2700多万处,为全国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提供了重要支撑。
干旱少雨,一直以来是制约云南省宾川县农业发展的瓶颈。近年来,从建设水利工程,到发展节水灌溉,再到引导高效灌溉,宾川县一步一个脚印,摆脱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困境。县域农业灌溉方式从传统漫灌向高效节水灌溉方式转变,项目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58提高到0.9,经济作物灌溉用水量从亩均580立方米降低至260~300立方米。同时,主动对接华南农业大学等水肥一体化应用优势单位和团队,指导种植企业(户)改进农作物水肥一体化高效灌溉设施,进一步优化灌溉模式。
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农艺节水、品种节水、工程节水、管理节水,全国层面推广节水灌溉成效明显。截至2023年底,全国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4.1亿亩,全国农业用水量3600多亿立方米,耕地灌溉亩均用水量不足350立方米,农田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系数达0.57。
投入品减量化
给土地吃上“私人定制”
“刚开始流转来的地底子薄,化肥用量大,小麦产量一直上不去,品质一般导致卖价一直提不起来。后来,施上了有机肥,化肥用量降低了两成,现在小麦亩产稳定在600公斤以上,品质也显著提高。”提起减“肥”的好处,河南省浚县的种植大户胡开增深有感触。
化肥、农药是确保粮食稳产增产的重要保障,但过量施用不仅会增加粮食生产成本,还会造成土壤和水质污染。近年来,我国实施化肥和农药减量行动。2022年,农业农村部印发《到2025年化肥减量化行动方案》《到2025年化学农药减量化行动方案》,明确进一步减少农用化肥施用总量、进一步提高有机肥资源还田量、进一步提高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化肥利用率,以及降低化学农药使用强度、提高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等要求。
湖北省当阳市群益村以种植蔬菜为主,长期以来施用统一配比的化肥,导致土壤中磷和钾的含量极高,不仅抑制了蔬菜的生长,而且随着雨水冲刷,过量的磷流入附近河流,带来面源污染。当地委托专业机构,摸清土壤成分,有针对性地“定制”化肥。
根据测土结果“定制”化肥,与使用统一配比化肥相比,每亩可以减少10公斤的化肥污染量,化肥使用量也在原来基础上减少了30%以上。
测土配方施肥可以真正做到因地制宜,根据土壤条件,有针对性地补充营养元素,为土地定制专属“营养餐”,实现各种养分的平衡供应。
内蒙古自治区杭锦后旗在测土配方施肥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施肥方式,建设固体配肥站、液体加肥站20个,加快推广缓释控、水溶性等新型肥料,并运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菜单式”精准施肥。同时,推广机械施肥、种肥同播等技术,促进农机农艺融合。
在控药减害上,杭锦后旗推进综合防治。从管理上减量,推行农药购买实名制,实行“一瓶一码”管理,将农药使用与农药经营许可证、“两品一标”认证、“天赋河套”品牌授权挂钩管理,实现全程可追溯。从施用上减量,扶持病虫草害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使用无人机等大中型施药机械进行统防统治,示范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和蜜蜂授粉等绿色防控技术。
测土配方施肥是为土壤“定制”施肥方案,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在此基础上,依托“浙样施”智能施肥专家指导系统,可以根据农作物种植情况,为农户“定制”更为个性化的施肥方案,实现“一户一业一方”精准施肥,可以称为测土配方施肥的“升级版”。
与减“肥”一样,农药的减量增效,同样需要科学方法与专业指导。杭州市临平区按照面上虫情测报与点上专业病虫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专家制定发布病虫情报与防治意见,指导农户科学防控。同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建成化肥定额制施用和绿色防控技术示范4217亩,推荐发布28种作物施肥方案88个。2023年,全区销售化肥3223吨,其中配方肥2510吨;病虫害社会化统防统治率达88.72%,服务面积超6万亩次,同比增长47.25%。
从全国层面看,近年来,我国化肥农药使用持续减量增效,到2023年底,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面积达54.1%,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统防统治面积覆盖率达45.2%,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超过41%。
废弃物资源化
“生态包袱”变身“绿色财富”
眼下,正是农作物收获的季节,在乡村走一走,随处可以感受到农业绿色发展的魅力。“十四五”以来,随着我国首部农业绿色发展专项规划印发,一系列重大行动落地实施,许多废弃物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让“生态包袱”重获新生。
过去,每逢收获季节,总有大量农作物秸秆在田间焚烧,产生大量浓重的烟雾,成为农村环境保护的瓶颈。近年来,随着秸秆综合利用行动的深入实施,秸秆不再是农民丰收的“烦恼”,而是备受喜爱的“宝”。
走进甘肃省金昌康远供销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生物质颗粒机正将农作物秸秆破碎挤压成饲草颗粒,再由工人们打包、装袋,随后作为煤炭替代品和有机饲草向甘肃周边地区销售。公司副经理王绶熙一边掰开饲草颗粒一边说:“我们的饲草不添加任何化学成分,一些畜牧企业购买后,还会将其作为饲草配方原材料之一。”这不仅为企业创造了利润,也为当地农户增加了收入,还解决了秸秆处理难题,实现了多方共赢。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是连接种植与养殖,关乎人、畜、环境健康和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在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三圣乡,畜禽粪污的高效利用只需动动手指就能实现。“到稻田需要肥水的季节,再也不用到处寻找,只要在手机上点开‘石门县绿色种养循环农业项目监管系统’,就能了如指掌!”牧云耕绿水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尹传虎介绍。有机粪肥供应者和种植户可在监管系统内发布供需信息,需求方可以随时下单和接单。施用有机肥后,化肥减量两成左右,不仅节约了成本投入,水稻产量、品质和效益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除此之外,河南省浚县构建了“地力加油站”粪肥还田模式,在田间地头配备铲车、运粪车等设备,就近收集畜禽粪污、尾菜落叶、农作物秸秆并进行还田利用;江苏省海安市重点培育了15个社会化服务组织,形成“统一收集、集中发酵、定向配送、机械施用”的粪肥还田利用模式,实现畜禽粪肥就近还田、应用尽用……一条条农民增收、企业增盈、生态增效的“粪污循环利用链”正在各地蓬勃运转。
传统农用地膜一直存在着回收难、替代成本高等问题,而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各乡镇通过设立回收点开展地膜“以旧换新”活动,则提高了大家捡拾废旧地膜的积极性。农户每收集1立方米旧膜,就可兑换10公斤新膜。废旧农膜送达回收企业后,经过分切、破碎、清洗后进入造粒机,加工成塑料颗粒,最后再根据需求制成塑料制品。目前,甘肃省基本形成“县有加工企业、乡有回收站点、村有堆放场所”的回收利用体系,农膜回收率连续6年稳定在80%以上。
废品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近年来,我国加大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8%,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88%,农膜回收率近年来稳定在80%以上,真正做到了化害为利、变废为宝。
产业链条低碳化
走好“点绿成金”转型路
180吨西蓝花、20吨杭白菜、38吨香菜……在上海市崇明区中兴镇的一个蔬菜基地内,几百吨有机蔬菜被贴上了“零碳农产品”的标签,代表着这批蔬菜在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净排放量小于或等于零。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近年来,我国加快推进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工作,构建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农产品认证登记体系。目前,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地理标志农产品总数达到了7.8万个,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连续稳定在97%以上。
粮食在收获、储运、加工、销售、消费等环节存在“跑冒滴漏”现象,而节粮减损无疑等同于耕种“无形良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安徽省颍上县通过搭建稻米加工仓储数字化管理系统,围绕“加工减损、营养减损、风味减损”,通过传感节点、控制节点、视频和无线通信网络等设备,可以对稻米的烘干、加工、仓储进行实时控制,在减轻了粮食供给压力的同时,又减少资源使用,轻松实现“绿色增产”。
“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近年来,我国各地农业农村部门坚持“减损就是增产”的理念,想方设法靠科技减损耗。目前,农产品加工损耗率降至3.7%,初步实现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三大谷物加工基本做到“吃干榨净”。
食以鲜为贵。如何保鲜,是生鲜农产品“出村”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在江苏省射阳县,洋马基层供销社400吨菊花冷库、临海基层供销社800吨蒜产品冷库等5个保鲜库已建成营运。射阳县挖掘利用闲置村级土地,作为冷链项目的建设用地,不仅盘活了闲置土地资产,也畅通了农产品的上行通道,让人们能够享用到更新鲜的农产品。
自2020年4月农业农村部正式发布《关于加快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以来,聚焦“产地”、深入“田间”,从16个省(区、市)的鲜活农产品主产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脱贫地区开始,逐步覆盖到全国各地,冷藏保鲜设施规模明显扩大,农产品绿色流通体系逐步健全。
产业,一头连着旺盛的市场需求,一头连着农业绿色转型的方向。产业链条要低碳化,重点是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生态循环农业不仅是一种农业生产方式,更是一种生态理念的体现。它通过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循环过程中的资源,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走进甘肃省庆阳市城壕镇,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这里成为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最佳区域。城壕镇因地制宜提出了以种植业为基础、畜牧业为牵引、菌光互补为循环链条的“三元双向”循环农业模式,既充分发挥了农业资源优势,又有效解决了农业生产废弃物带来的环境污染。如今,镇上打造了集“光伏新能源、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食用菌菌种培育、农产品初深加工”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菌光互补示范产业园,把资源禀赋的潜力转化为绿色农业发展的优势和效益。
作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重大举措,自2021年农业农村部启动实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以来,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资金74.02亿元,在畜牧大省、粮食和蔬菜主产区、生态保护重点区域299个县整县推进。目前,已总结提炼10项粪肥还田典型技术模式,累计应用面积6140多万亩次。一场绿色低碳变革正在乡村沃野间徐徐展开。
平畴沃野,因绿而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绿色兴农是题中应有之义。如今,绿色发展理念早已在农业生产上生根发芽,未来必将塑造更多农业绿色发展新优势,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