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新晋“顶流”当属“尔滨”,其中广西砂糖橘和黑龙江蔓越莓的“双向奔赴”,更是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农业大摸底”,主打“一摸一个不知道”,不少网友此时才发现,原以为的“国外珍馐”竟是家乡土特产!四川鱼子酱、安徽鹅肝、甘肃南美白对虾、山西三文鱼、重庆淡水澳龙……种类丰富、品质优良的土特产令人眼花缭乱。但明明是土特产,却为何一直“瞒”着家乡人,直到现在才“出圈”呢?
一方面,这些“隐藏特产”是近年来刚崭露头角的“新朋友”。随着我国农业新技术、新设施、新模式不断发展,“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桎梏被打破,不仅国内各地品种交流频繁,一些“洋品种”也漂洋过海“落户”中国,成为“土特产”。如重庆渝北区茨竹镇铜仁村通过“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模式养殖澳龙,采用先进养殖技术和管理模式确保澳龙生活环境好、品质高,并成功实现澳龙的人工繁育,解决虾苗供应难题,将澳龙打造成了名副其实的土特产。
另一方面,虽然农产品已经走出了传统主产区、走出了季节等各种因素的限制,但却因宣传不到位未能打破人们的固有认知。进一步看,缺乏宣传的背后是对信息时代营销价值的忽视,和对市场需求认知的不清晰。具体来说,一些农产品注重生产,缺乏产品营销和品牌建设,导致“养在深闺人未识”。还有一些如安徽鹅肝、四川鱼子酱这样的“新土特产”,不是百姓餐桌上的常客,而是人们眼中的“国外珍馐”。这些并非日常的中高端食品,如今却引起了网络巨大的关注,调侃声中反映的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是消费者对乡村产品的需求从单一到多元、由中低端向中高端的转变,是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
这次“农业大摸底”打破人们认知,让很多土特产“出圈”,网友们也呼吁家乡土特产在这波热潮中接住“泼天的富贵”。然而,这波热潮会持续多久,无人能晓确切答案。但毫无疑问的是,这次土特产的“出圈”对于理解土特产、做好土特产大有裨益。
立足“土”,开发水土资源,让“土”生“金”。要用好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土特产,比如四川雅安市天全县水质常年稳居全国前列,又拥有从天全山高山引流的冰雪融水。因此瞄准鲟鱼,为其提供“万里挑一”的生长环境,将“鱼子酱”变为“土特产”。要逆向思考,转化劣势资源,如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多途径拓展农业生产空间。甘肃景泰县在盐碱地里养殖南美白对虾,以渔治碱,将不毛之地变鱼虾满塘。
挖掘“特”,形成优势特色,人优我“特”。发展土特产不能盲目跟风,只照抄种植产品,很容易出现雷同与过量的问题。因此要探索产品的地域特色,赋予其区域性品质,在生产上要顺“市”而为,适度规模,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对于原产于国外的“新土特产”,更要多角度赋予其中国特色、地方特色,打上地方印记,让本土化的“国外珍馐”品质更优,特色更浓,正如网友所说:“不是进口的吃不起,而是国产的更有性价比!”如广西研发出夏威夷果品种“桂热一号”,不仅结果早、产量好,而且品质优、口感好。
做靓“产”,打造品牌形象,擦亮招牌。正如前文所述,“农业大摸底”摸出了这些“隐藏特产”在产品营销和推广上的不足,也就是在消费端上的功夫没下到位。产业发展不仅要注重生产端、流通端,更要注重消费端,注重市场需求的变化,结交潜在的消费者。因此,发展产业在信息时代不能闭门造车,更要构建品牌形象,进行产品营销推广,尤其是要善用互联网,积极开展网络营销,让土特产走出特定地域,“飞入寻常百姓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