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关键举措。近年来,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加快。到2023年底,全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建成各类田间小型灌排渠道超过1000万公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超过2700万处,农田抗灾减灾能力明显提升,实现了大灾少减产、小灾能稳产、无灾多增产,为全国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提供了重要支撑。
党的二十大立足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作出了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验收、管护机制”。这是对进一步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提出的具体要求。高标准农田不仅要建好,更要管好、用好,建管并重确保高标准农田质量“高”起来,真正做到建一亩成一亩。
加强建设,实行全流程管理。建设高标准农田,投入保障是前提。今年起,中央投入标准明显提高,为提升工程质量创造了有利条件。各地要完善多元化筹资机制,综合运用土地出让金、新增耕地指标调剂收益、政府债券、政策性金融等政策工具,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强地方投入保障。建设高标准农田,明确标准是基础。2022年新修订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 通则》(GB/T30600-2022)突出因地制宜,明确了不同建设区域的建设标准。各地要做好规划,合理确定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建设标准,进一步优化布局,明确建设优先序。同时,要全流程强化项目实施监管,扎实开展项目前期工作,组织做好储备项目,用好项目储备库,科学确定项目选址,深入实地勘察设计,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规范开展招投标,加强招标后中标管理,严把规划设计、施工建设、竣工验收等各环节质量关,确保施工质量。
规范验收,进行常态化监督。高标准农田建好,还要验收好,进行常态化监督检查。为规范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工作,2021年,农业农村部印发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办法》,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验收有章可循。要按照“谁审批、谁验收”的原则,组织开展项目竣工验收和监督抽查。建立健全农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常态化开展工程设施质量抽测。综合运用考核评价、明察暗访、第三方评估、约谈通报等方式,防范质量风险。
强化管护,构建多元化格局。“三分建,七分管”。需完善农田建设长效管护机制,明确管护主体,保障管护资金,压实管护责任。探索实行“田保姆”、项目建管护一体化、购买第三方服务、委托专业化机构、引入保险机制等方式,发挥村级组织、承包经营者的管护主体作用,并引导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等直接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形成多元化管护格局。给高标准农田装上“智慧大脑”,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利用数字技术,推动农田建设、生产、管护相融合,配套耕地质量综合监测点,对工程建后管护和农田利用状况持续监测。用好考核“指挥棒”,完善考核制度,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省级党委和政府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压紧压实地方责任。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