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专”“链”“品”三字诀——广西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路径调研报告
时间:2024-09-02 11:18:47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中国农村杂志社调研组 字号:【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全国有名的“糖罐子”“菜篮子”“果盘子”“肉案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

  先后3次到广西视察,作出“要立足广西林果蔬畜糖等特色资源,打造一批特色农业产业集群”“让更多‘桂字号’农业品牌叫响大江南北”等重要指示。广西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

  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因地制宜念好“专”“链”“品”三字诀,全方位挖掘特色资源,多层次配置产业要素,走出一条符合广西实际的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道路,叫响了“桂字号”农业品牌。

  做法成效

  广西将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围绕打造“桂字号”农业品牌,持续优化规划布局、积极推动全链发展,在“专”“链”“品”产业三字诀上下功夫,最大限度挖掘各种有效资源,构建起颇具竞争力的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

  ——做实三个“专”,专规谋划、专项统筹、专班落实,高效推动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个地方特色产业要想发展起来、发展好,必须遵循现代市场机制和产业自身规律。广西立足发挥资源优势,结合产业特点,突出规划引领,加强顶层设计,因“产”定策,充分发挥政府引导支撑作用,推动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专规谋划。广西充分结合国家和自治区各类“十四五”重大规划,在顶层设计上下功夫,编制出台了《广西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和《广西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以及区域布局,提出了“十四五”期末全区特色产业集群总产值超过1万亿元总目标。《规划》明确构建了“10+3+N”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10”就是“做强做优粮油、糖蔗、蔬菜、水果、蚕桑、茶叶、中药材、畜牧业、渔业、生态林业十大特色产业集群”,“3”就是围绕培育壮大农业经济发展新增长点,重点做优现代种业、设施农业、数字农业三大现代农业支撑产业,“N”就是立足特色优势资源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打造一批“优中优”“特中特”“小而精”亮点特色产业,例如重点做精蚕桑、芒果、水牛奶、牡蛎等全国排名前列的亮点产业,积极培育壮大稻渔、南珠等一批特色产业。此外,针对三产融合、基础设施、经营主体、市场物流等基础性战略性环节,细化出台了17个专项配套规划,实现了广西特色产业规划系统性、整体性重构,形成了全区协同、定位清晰、布局合理、科学高效的特色产业规划体系,为我国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绘制了广西版块的战略蓝图。

  专项统筹。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现代特色农业工作,每年召开区、市、县四大班子成员参加的全区农村工作会议研究部署相关工作。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以现代特色农业为主题的全区现场会或推进会等,推动形成大抓特色农业产业的浓厚氛围。2021年,统筹协调23个成员单位,成立自治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挥部产业发展专责小组,负责全区乡村产业振兴组织协调工作,积极统筹各类发展要素,着力打造“10+3+N”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2023年,全区投入中央和自治区财政衔接资金109.65亿元用于乡村产业发展,惠农补贴总额达到209.69亿元,较上年增长28.41亿元,同比增长15.67%,惠及5459.5万人次。

  专班落实。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为推进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广西在自治区、市、县(区、市)三级分别组建了产业发展专责小组办公室,作为推进特色产业发展的专门办事机构,做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和制度“五保障”,按照“长期化、专业化”机制运行。自治区农业农村厅还针对打造千亿元特色产业集群组建了十大重点产业专班,由相关行政部门和科研推广机构人员组成,具体统筹相关产业的政策扶持、投入保障、科技支撑等工作。一些县(市、区)针对特色强、产量大、带动广的产业成立专班进行推动。比如,大新县设置了青梅产业发展办公室,三江县组建了茶产业化管理办公室。为确保产业发展工作落实“最后一公里”有人盯,广西各地以村为单位,充分衔接用好前期脱贫攻坚工作体系,从驻村工作队、结对帮扶干部、村屯干部中选聘一名产业发展指导员,重点向农户宣讲产业政策、协调项目落地、开展技术服务等。总的来看,广西在自治区、市、县(区、市)、乡镇、村五级,构建起了纵向贯通、横向协调、精干高效的特色产业工作队伍体系。

  ——锻造三条“链”,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有力激活市场主体。

  “农业不加工,到头一场空;农业不成链,到头不赚钱”。广西立足“土”“特”,通过纵向链条延伸、横向功能拓展等形式促进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协同重构,不断提升特色产业辐射带动力和竞争力。

  延伸产业链。开展农产品加工集聚区提升行动,强化延链补链强链。坚持“头”“尾”一块抓,统筹布局区域特色产业集群,不断提升综合加工转化率。一是优化布局。立足资源禀赋、环境承载和产业基础等因素,按照聚焦优势、重点突破原则主动对接国家布局,这种布局不受县市行政区划限制,可以一大片,可以一条线,宜大则大、宜小则小。例如,在左右江流域重点建设秋冬蕉和芒果优势区,在桂南、桂西南发展火龙果、百香果等南亚水果优势区。二是做深加工。积极推动特色农产品加工转化,把农产品加工业从种植业延伸出来,持续推进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持续提升,2023年达到68.3%。积极推进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持续拓展产业链条,已经发展出火龙果色素、木瓜蛋白酶、菠萝蛋白酶提取等延伸产业。三是推动集聚。积极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等建设,推动产业向载体平台集聚。如,河池市宜州区积极打造刘三姐桑蚕高效生态产业核心示范区,深入探索桑园种植和蚕茧生产新模式,形成以种桑养蚕为主,兼顾桑蚕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休闲观光的多元发展格局。四是促进融合。坚持走“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对接科工贸”发展之路,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行动,促进农业与生态、文化、旅游、餐饮、信息等业态融合。

  提升价值链。广西通过农产品全链条技术创新与加强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管理,推动特色农业农产品价值链的持续增值。一是加强科技创新应用,配优建强研究推广体系。目前,广西已创建6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实现14个设区市科技园区和星创天地建设全覆盖。组建了22个创新团队开展科技攻关推广,研发突破了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新技术。在国内首创“光驱避”防治荔枝蛀蒂虫技术,无虫果率可达95%以上;率先提出的陆基高位圆池循环水养殖技术获批农业农村部重大引领性技术。二是培育龙头企业“链主”。大力培育并引导领军型农业龙头企业担任产业链“链主”,以“龙头”带“链条”,以“龙头”促增值。截至2023年,全区累计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876家,其中,国家级58家、自治区级506家、市级1312家。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的成效越发明显,比如,培育壮大2家国家级和5家自治区级、12家市级罗汉果产业龙头企业,联动500多家农民合作社一起发展,全产业链产值超150亿元。三是促进农副产物商品化。加快推进甘蔗香蕉等农作物秸秆、甘蔗渣、木薯渣、果蔬残次品和皮渣、畜禽皮毛骨血、粮食加工皮糠、水产品皮骨内脏等副产物综合利用,开发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加强加工副产物全值高值利用,充分挖掘特色产业的市场价值。

  打造供应链。广西积极推进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持续补齐冷链物流短板,畅通“快递进村,优品出桂”大循环,促进产销有效对接。一是加强物流示范县创建。选定灵川县等20个县(市、区),对标农村物流高质量建设标准,持续健全寄递物流体系、冷链物流体系、电子商务体系。截至目前,全区20个标准县创建县已建成物流配送中心17个,完成率85%;中心乡镇寄递物流中转站186个;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2917个,完成率82%;自然村“村村通快递”3.12万个,完成率83.61%。其中,博白县整合11家物流企业实行统仓共配,开通农村配送路线5条,月揽件量突破12万件,月投递量66.75万件,日均配送快递到村5000件。二是加快补齐冷链物流短板。优化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使用,推动建设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和县级农产品产地冷链集配中心,进一步提升全区产地冷藏设施、冷链物流设施水平。截至目前,已建成县级冷链物流集配中心72个、农产品产地保鲜仓(地头冷库)4470个,总库容量259.85万立方米。冷链物流基本覆盖了从产地预冷储存到加工运输,再到配送销售等全过程各环节,辐射带动全区农产品产地低温处理率超过15%。三是加强供应链数字化改造。结合销售流通实际,建设一批“桂字号”农业品牌数字化农产品产地仓,支持运用“互联网+”、云仓等模式,打造形成了广西品牌农产品产地仓供应链体系。灵山荔枝在数字分选、数字供应链赋能下,销售半径扩大上千公里,建成投产西南地区首个农业智能产地仓——灵山农产品公共产地仓,供应链整体成本降低10%~40%。

  ——做强三个“品”,培育好品种、打造高品质、建强“桂”品牌,全面提升“桂字号”品牌溢价能力。

  广西把品牌建设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前端实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行动,培优品种;中间实施质量兴农绿色发展等行动,提升品质;后端突出“富硒生态、长寿壮乡”等特色,打响品牌。

  培育好品种。广西大力推进种业振兴行动,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形成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是强化种质资源保存保护。全面开展种质资源普查,强化优异种质资源保存保护,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种质资源保存保护体系,现已建成国家级种质资源库(圃、场)9个,认定省级种质资源保护单位97家,保存农作物种质资源及中间材料10万余份、畜禽遗传资源约11万头(只)、水产种质资源32万余尾(只)、蚕品种资源700多份;建成广西首个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成为全国三大地方鸡种活体基因库之一。二是加强特色品种提纯复壮。积极举办中国(广西)—东盟现代种业发展大会、“看禾选种”大会、“好品好种”擂台赛等系列活动,启动实施优势特色农作物良种联合攻关。持续完善品种评价基地建设,强化农作物育种方向引导,在水稻、蔬菜、水果、甘蔗、蚕桑、畜禽、水产、中药材等领域培育出一批“桂系”良种,从源头上逐步解决品种同质化问题。2018年以来,获得部级农业植物新品种授权180个,其中以“桂糖42号”等为代表的甘蔗新品种在高产、高糖、早熟、强宿根、抗病、抗倒伏等6项性能指标上,均优于原来多个进口品种,种植面积已占到广西80%以上。三是加强良种繁育推广。持续抓好制种大县建设,完善建设广西农业良种海南南繁育种基地,充分发挥种业企业作用,提升特色农产品良种基地生产能力。2022年杂交水稻种子市值22.74亿元,全国排名第五,占比达12.75%。目前,广西已建成国家级水产良种场2个、自治区级水产良种场33个,年生产淡水鱼苗超1000亿尾,排全国第三。

  打造高品质。广西坚决落实“四个最严”“产出来”“管出来”要求,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不断提高特色农产品质量水平。一是严格实行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集成示范推广耕地地力培肥和化肥减量增效技术,严格规范农药使用,规定在农产品上市前规范化开具承诺达标合格证,主动公示质量安全承诺书,建立健全生产经营主体目录和全程质量安全管控档案。二是积极实施品质提升行动。通过开展地理标志农产品特征品质监测鉴定,厘清品质与地域、气候等内在关联,加强特色品质保持技术集成和试验转化。坚持绿色导向和标准引领,以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全程质量控制农产品为重点,着力提升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三是推进产业全链标准化生产。围绕主导品种,按照“有标贯标、缺标补标、低标提标”的原则,加快产品生产全过程、流通各环节标准的修订,全面构建“桂字号”农产品全产业链标准体系。积极建设南宁火龙果、鱼峰区豇豆、陆川猪、巴平米、恭城月柿等8个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推动优势特色产业生产工艺、质量标准与国际接轨,培育一批农业企业标准“领跑者”。例如,柳州螺蛳粉全产业链标准体系相关标准已达569项,实现原料、加工工艺和产品质量有标可循、有准可依,保证了产品质量标准全过程统一。

  建强“桂”品牌。广西持续打好特色牌、绿色牌、长寿牌和富硒牌,围绕打造高品质“桂字号”农业品牌,出台了“桂字号”农业品牌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以区域公用品牌为核心、以企业品牌为支撑、以产品品牌为基础的农业品牌体系。一是创品牌。广西深入实施品牌强农战略,科学规划农业品牌建设,持续完善顶层设计,以打造自治区层面“桂字号”农业总品牌为总目标,建立完善农业品牌培育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分类、分层、分区打造农业品牌,率先在全国建立农业品牌目录制度,形成了“1个自治区级整体品牌(“桂字号”品牌)+N个区域公用品牌+N个企业品牌+N个农产品品牌”协同推进发展格局。二是推品牌。广西牢牢抓住品牌营销这个重要环节,综合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及载体,持续做好农业品牌推广,连续举办24届广西名特优农产品交易会、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1+7+N”系列活动、市长推介品牌农产品等展会节庆活动。广西融入生态优势、民俗文化、边疆风情等元素,重点挖掘“桂字号”农产品背后的人文底蕴,丰富品牌内涵,让品牌更具“神韵”。譬如,在吉隆坡、新加坡等地开展“茶船古道·新丝路”2023六堡茶行销全球暨梧州六堡茶投资的推介活动。三是强品牌。持续组织参加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价值评比活动,指导农产品地理标志做大做强走出国门,不断做优做精“桂系”品牌。灵山荔枝、百色红茶、荔浦芋头、恭城月柿等特色农产品已远销欧盟、北美及东南亚等地,产品附加值进一步得到提高。目前,广西富川脐橙、百色芒果、融安金桔和陆川猪等产品已进入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百强。据统计,广西2023年中国品牌价值区域品牌(地理标志)百强数量全国排名第二。

  在“桂字号”品牌农业建设引领下,广西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成效显著提升。

  一是产业整体规模稳居全国前列。截至2023年底,全区水果产量达3389万吨,占全国总量的1/8以上,连续六年保持全国第一。柑橘、芒果、柿子、火龙果、百香果等种植面积和产量排名全国第一。蚕茧产量46.14万吨,连续19年全国第一。茶叶产量12.01万吨,连续五年全国前十。中药材产量84.89万吨,创历史新高。

  二是加速推动全区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化演进。全区累计创建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9个、现代农业产业园10个、产业强镇64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区10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42个。全区特色产业覆盖率达96.11%。

  三是“桂字号”农业品牌价值大增。全区累计认定“桂字号”农业品牌目录6批次603个品牌,总产值超过1600亿元,品牌总价值超过5000亿元。2023年,百色芒果、梧州六堡茶等成功入选全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名单,同时有14个地理标志农产品进入2023年中国品牌价值区域品牌百强名单,排名全国第二。其中,“柳州螺蛳粉”“百色芒果”的品牌价值均突破100亿元。

  四是联农带农富民效应明显提升。全区特色产业帮扶覆盖率96.14%,2023年帮助脱贫人口实现人均纯收入超1.5万元、同比增长12.6%。“县有支柱产业、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产业”的产业发展格局不断巩固提升。以水果产业为例,联农带农约70万人,累计带动150万脱贫人口创业就业。

  面临的挑战

  调研也发现广西发展现代特色农业面临一些困难或挑战。例如,“好物难销”“优品难卖优价”现象仍然存在,特色农业发展融入区域协作和对外开放的国家大战略不够深入,特色农业发展的产业要素保障仍然不足,产业结构、集群化发展仍然不平衡,等等。下一步,广西应在这几个方面重点着力:一是在优质上持续发力、在扩量上保持克制。坚持立足特色优质,控制好规模,特别是在市场行情大好时,决不要轻易扩张,守得住“适度规模”。此外,应保持足够培育耐心和足够投入强度,加强品牌建设,在市场上有效建起“品牌”与“优质”强关联。二是以构建稳定可靠的特色农业产业链和供应链为重点,把区位和农产品资源优势与大湾区的精深加工、市场需求优势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促进广西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三是立足当地产业发展需要,系统谋划,因产定策,将持续加大投入与推进政策集成创新双管齐下,推进内部要素优化组合,夯实产业发展根基。四是结合对当地帮扶产业的优化调整,根据产业情况采用巩固、提升、调整等策略,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同时,进一步创新产业育强争优机制,推进专业化、技术化、生态化和联合化水平。

  经验启示

  广西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有效实践,为其他地区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可以总结为以下六个方面:

  规划引领需突出专业。规划是最基础、最具战略性的工作,是一个关联全局的重要环节,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广西立足发挥资源优势,结合产业特性和情况,加强顶层设计,用好规划引领,做强做优十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效果显著。这就启示我们,地方在发展特色产业时,通过规划进行系统性设计,特别是结合产业特性来谋划,分类定规、一业一策,有助于地方建立清晰产业体系和采取针对性强的发展措施,从而有效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重要作用。

  推动工作需建强体系。推动工作,明确专人专班负责往往更有效率。广西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组建专班、安排专人,使得工作推动更具机制化、组织化和贯通性,一方面能有效动员各级各部门的政府力量,整合各类资源,让产业培育更成“体系”,另一方面,客观上也使得地方在产业发展方面减少“短期”行为,更能久久为功。这就启示我们,政府推动产业发展时,建立起一个专门工作体系,推进起来往往更有力度,更有效果。

  夯实后劲需做足特色。发展产业,“特”的成色越足,往往发展越好越有后劲。搞好“特”字,应突出地域特点、用好当地资源、发挥品种优势、体现当地风情,还应跳出地方看地方,集成优势特色,避免简单同质化发展。广西抓住“特”字大做文章,但并没有泛泛地搞特色,而是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业体系,规模上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布局上可以连点成片,也允许化整为零,模式上不贪大求全、力求做“精”做“专”。这种操作,使得广西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越来越高,并陆续形成了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区域,如“中国芒果之乡”百色、“中国大蚝之乡”钦州、“中国富硒小龙虾之乡”贵港等。这就启示我们,持之以恒地抓住“特色”,突出差异化,用好错位发展,把特色有效转化为核心竞争力和市场“护栏”,是产业发展成功之道。

  带动产业需培育“链主”。龙头企业代表着一个产业市场竞争力水平。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培育龙头企业作为“链主”,并发挥其带动作用,对于全产业链的打造和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个有强大实力和影响力的领军型农业龙头企业,通过标准制定、品牌打造等,能有效对上下游行业和同类企业进行整合,往往能带活一个产业。这就启示我们,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做好“产”字文章,需要大力培育龙头“链主”,并发挥其引领作用,拉长“链身”,串起链条。

  科技创新需注重配套。依托地方资源和历史条件发展起来的特色产业,能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而形成长久特色优势,科技始终是把利器。广西在打造十大农业特色产业集群中,基本建立了一套从前端种业研发筛选到品种推广的专门产业科研体系。像柳州螺蛳粉通过引进先进的专属加工设备和工艺,提高了螺蛳粉的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蔗糖产业也通过科技创新改进了制糖工艺,降低了能耗和排放,提高了蔗糖的纯度和产量。这些科技创新提升产品品质的同时,也提高了产业门槛。这就启示我们,一个地方产业若想在特色方向上走得稳、走得远,应靠近一线,注重实用,从种业创新、生产加工技艺改善、配套机械改进等方面着力,建起一个适宜配套的科技支撑装备体系。

  提升影响需打好品牌。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是一个地方特色农产品在市场上最好的辨识标志,也是其竞争力的有力显现。广西落实“在农产品产销对接上拿出管用措施”的部署要求,始终把加强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作为关键一环,主动策划活动、利用多元平台、采取多种形式,常年宣传推介特色农产品,取得了明显成效,产销对接整体顺畅,“桂字号”农业品牌在全国叫响,并成功走出国门。这就启示我们,把特色农产品生产出来,还要卖得出去、卖出好价钱,就必须始终加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

  (调研组成员:李永生、魏登峰、卿军、武岩、李明艳、闻海燕、徐鸿飞、丁钇清、唐佳丽)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