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江淮大地,绿意苍翠,生机勃勃,处处洋溢着喜悦与希望。
这是一片“富饶”之地,田畴沃野,稻浪连片,“皖”里装了更多中国粮;
这是一片“秀美”之地,小桥流水、白墙青瓦,田野、道路、河流等相映成景,景美人和的“诗与远方”令人向往;
这是一片“和谐”之地,小积分激发大能量、唤醒文明乡风,党群同心,激发干事创业新活力,深化“千万工程”的安徽表达愈发清晰……
学以致用方能行稳致远。安徽在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千万工程”——“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即全省到2027年建设1000个左右的精品示范村,1万个省级中心村。从皖南水乡到巢湖之滨、从皖北平原到皖西山乡……一幅幅产业兴、村庄美、村民富的新画卷正徐徐铺展。
近期,我们踏上这片土地,感受安徽“千万工程”的强劲脉动。
端稳“皖粮”
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安徽坚决扛稳粮食安全“国之大者”重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多种粮、种好粮”重要回信精神,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和粮食安全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大国粮仓的“皖粮”分量更足。
“夏收粮食总产量351.9亿斤,位居全国第三,比上年增加3.7亿斤,增长1.06%”。日前,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传来了好消息,今年安徽夏粮再获丰收,成绩喜人。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安徽全省上下对粮食生产这件事的高度重视。今年年初,安徽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的指导意见》,为千亿斤江淮粮仓建设画好了“施工表”“路线图”。从良田到良种、良机、良法……粮食生产提质增效,中国饭碗里“皖粮”又多了几分。
驱车驶入北大荒集团安徽农服七星小岗示范区,农田连块成片,田埂、机耕道、沟渠等基础设施扎实齐整,让这里的农田既能排能灌,又能宜机作业,还能稳产高产。放眼望去,“农业强国,小岗先行”的稻田画诉说着现代农业的好“丰”景。
2018年,北大荒集团七星农场的3名职工入驻小岗村,改水田,做示范,引领当地农民转变思想观念和农业生产模式,带动小农户真正融入到现代化大农业当中。“2018年我们技术员刚来的时候,当地机插秧很少,现在周边农户基本都实现了机插秧。”北大荒七星小岗示范区负责人陆向导介绍,“我们希望通过试验示范,做给当地农户看,带着他们干,帮着他们赚。”
据了解,北大荒模式在小岗村的复制推广就是通过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来实现农业机械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的一体化发展。小田变大田、碎田变整田,提高了粮食生产效益,也增加了农民收入。
北大荒集团安徽农服七星小岗示范区是安徽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安徽加足马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2023年亩均财政投入2500元,2024年提高到3000元。同时出台《安徽省高标准农田建设优质项目评选办法》,营造建优建好高标准农田项目的氛围。截至2023年底,安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256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75.2%,比全国高20个百分点。有了良田加持,粮食生产更有底气。
除良田外,安徽在良种、良机、良法上持续发力,助力夯实江淮粮仓。
今年夏收时节,阜阳市太和县种粮大户徐淙祥的百亩小麦高产攻关示范田里也传来了好消息:经省市专家组测产,最好的一块田亩产高达846.84公斤。
丰收佳绩离不开徐淙祥对农业科技的重视与运用。作为一名种地的“老把式”,徐淙祥明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个道理。近几年,他从种子入手,通过技术攻关与杂交选育,培育出“太丰8号”“太丰3号”等小麦新品种和“太丰6号”高蛋白大豆新品种。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周边的农户种上了优质种子,乡亲们种的小麦在平均亩产500公斤的基础上再增收150公斤。
一粒良种,万担好粮。安徽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计划,培育“育繁推”一体化企业12家,居全国第2位,全省年制种能力达10亿公斤,居全国第4位,年种子销售额居全国第3位,连续5年成为全国水稻种子出口第一大省,粮食增产的种业力量愈发强劲。
以占全国4.3%的耕地,生产了全国6%的粮食,全省粮食产量已连续7年稳定在800亿斤以上,每年净调出粮食200亿斤左右,是全国5个粮食净调出大省之一……这是安徽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的显著成果,也是让中国饭碗多装优质“安徽粮”的应有担当。
做精“特产”
徽茶、亳药、岳西黑猪、霍山石斛、长丰草莓……这些耳熟能详的安徽农特产品,伴随无数安徽人一生的舌尖记忆,如今在全国也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并成为引领当地“出圈”的流量密码。安徽立足资源禀赋,突出地域特点,形成集群优势,强化特色产业的显著标识,让“土特产”带活乡土资源,实现了“各地有一样,各地不一样”。
眼下,砀山县部分早熟梨品种陆续采摘上市,受到了市场的欢迎,梨乡处处是产销两旺的丰收景象。皮薄肉厚、汁水多纤维少、甜而不腻,独特的口感与风味让砀山酥梨风靡全国。从传统的种树卖梨到农文旅融合发展,近年来,砀山酥梨的“滋味”越来越甜,小酥梨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金果果”。
走进砀山一号梨园基地,树梢气候监测仪、智能化滴灌设施、靶向喷药机……各种信息化设备穿插在整齐栽种的梨树间,为这片果树保驾护航。酥梨之所以能长得更好、卖得更多,除了自然条件“打底”外,也离不开“数字”的加持。近年来,砀山县大力实施“数字果园”建设工程,通过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赋能酥梨产业,实现了对果园远程监控和精准化管理的同时,保障了有效供给,砀山酥梨“品种好、品相好、品质好、品味好”的产品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果农的收入也大幅提升。
传统优势产业不断做大做强,安徽乡村土特产也有让人意想不到的惊喜。世界三大珍馐之一,鹅肝在世界各地的高档餐厅中都身价不菲、广受欢迎。然而,很多人想不到,这些鹅肝可能并不是来自法国,而是来自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中国向全球出口的鹅肝中,有约一半就产自这里。
地处大别山山区的霍邱县水资源丰富、丘陵草地广阔,当地人历来有养大鹅的传统,养殖经验丰富。而且,霍邱的气候也和法式鹅肝专用品种朗德鹅在法国的原产地很相似。20多年前霍邱引入朗德鹅,到如今全县年养殖加工已达400多万只,产鹅肥肝5000吨以上,鹅副产品1.8万吨,年产值近20亿元,是全国最大的县级鹅肝生产加工基地之一,不仅给当地带来了就业岗位,也拉动了经济的发展。
秸秆变肥料,秸秆变饲料……您听说过秸秆变衣服吗?在全国劳模、安徽丰原集团董事长李荣杰的眼里,秸秆是个宝。作为重要的可再生资源,秸秆富含热能和碳、氮、磷、钾、微量元素等成分,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作为农业大省,安徽的作物秸秆量很大,利用好了是一笔不可小觑的“财富”。丰原集团经过二十多年的自主创新,在以秸秆为原料,利用生物合成技术发展生物材料、生物能源以及生物肥料、秸秆制糖高值化利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不仅实现了秸秆的高值利用,而且助力了农业农村绿色高质量发展。为充分利用好秸秆这一资源,安徽大力推进秸秆饲料化利用,在确保粮食安全和稳产增产的前提下,实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行动,有序扩大皖北肉牛养殖规模,推进秸秆资源过腹转化增值,力争再造一个千亿级的绿色食品产业。
走进合肥市肥东县桥头集镇雾耕植物工厂,喷洒器不停歇地向四周散射气雾,种植托盘上,绿油油的蔬菜展现出勃发的生命力。掀开托盘,一簇簇洁白的根须映入眼帘,根系发达,活力旺盛。得益于无土气雾栽培技术,以最少的资源实现万物生长的梦想在这里照进了现实。“雾耕种植脱离了土壤,每一滴营养液,都在无菌条件下进行调配,从根源上杜绝了细菌与真菌的交叉感染,保证产品无铅、汞、镉、砷等重金属污染,无大肠杆菌污染,无化学农药残留。”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气雾种植,实现了“种得科学,吃得健康”。
酥梨、徽茶、江淮小龙虾、亳药中药材、皖北大豆、沿淮糯稻6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覆盖全省12个市,新创建10个农业产业强镇,绿色食品十大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1.2万亿元……高质量的乡村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安徽特色产业遍地开花,乡村振兴欣欣向荣。
扮靓“村容”
盛夏时节,花草飘香,沙颍河北岸风景正好。走在太和县税镇镇姚寨村的村道上,移步皆是景,处处好风光。近年来,姚寨村乘着乡村振兴东风,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精心打造特色美丽乡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并一跃成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与日俱增。
姚寨村的变化是安徽深入实施“千万工程”,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为了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生活,安徽在推进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补短板、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上下功夫,加快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创建,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桃花源”,村庄“高颜值”正不断提升农民“幸福值”。2023年7月,安徽省在黄山市召开全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现场会。“到2027年,全省计划建设1000个左右的精品示范村,并系统升级建设省级中心村总数1万个以上。”会上,安徽省委明确,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安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号工程”,也是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的“基础工程”。今年3月,安徽省委一号文件《中共安徽省委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公布,专门对推进“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进行了系列部署。如今,徜徉江淮大地,特色民居错落有致、农家庭院古朴舒适、巷陌乡间干净整洁、创意墙绘多彩多姿,抬头是“画”,入目皆“景”。
老屋旧木、船锚渔舟、石磨马鞍……行走在合肥市肥东县长临河古镇“花田侨乡里与花田时光里”民宿,老物件随处可见。“乡村文明要有生命力,必须有文化和艺术来赋能”,这是民宿老板方向奎的坚持。基于自身的经历与情怀,方向奎把民宿打造与当地文化相结合,对老宅深院进行再整理,利用原生态的自然再造,将农耕文化、民宿文化、人文艺术揉合在一起进行深加工,江淮民居的现当代表达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不搞大拆大建,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汁原味、突出乡土特色,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是安徽一直以来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的坚持。“要精准把握‘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的核心要义,以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为目标,以产业富民强村为主线,以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基础,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安徽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表示。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在绩溪县家朋乡尚村,生机盎然的片片荷叶,竞相开放的朵朵荷花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成为盛夏一道靓丽的风景。
尚村被称为皖南最后的古村之一。近年来,绩溪县深入探索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模式,坚持在保护传统村落与推进乡村振兴上双向发力,着力打造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的和美乡村,实现传统村落向景区村庄的美丽转变。尚村依托丰厚的历史底蕴,深挖文化内涵,在保护传统古村落景观的基础上,打造以民俗文化体验、特色美食品尝、户外休闲运动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品牌,让历史“活”起来,让旅游“火”起来,让群众“富”起来,走出了一条传统村落保护与现代文旅有机融合的发展之路。
漫步黄山市屯溪区屯光镇南溪南村,村落整洁有序,庭院鸟语花香,随处可见的“豆腐干将军”“白豆腐美人”等创意卡通提示牌惹人喜爱……
南溪南是远近闻名的“豆腐村”,豆制品加工销售是村里的主导产业。但与豆腐产业相伴而生的是煤烟污染、污水横流、噪音扰民,村子一度臭气熏天。面对这一痛点,南溪南结合“五清一改”和“双园创争”等工作,大力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村庄干净了起来,面貌美了起来。为了推动村庄从“一时美”到“长久美”,南溪南村开展“美丽庭院”示范户评比活动,鼓励村民扮靓自家庭院、门前巷弄,人人不甘落后,人人乐在其中,村庄越来越美,村民的生活也越来越怡然自得。
截至2023年底,安徽全省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88.4%,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31.8%,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1.5%……环境整治提升正不断擦亮乡村之美。
聚力“共富”
安徽不断探索强村富民有效路径,注重发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联农带动作用,通过发展乡村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创造就业机会,把农业增值收益更多地留在农村、留给农民。
“这一套生态养鱼系统,实现了鱼菜的共生,种菜不施肥,养鱼不换水。活水养鱼,鱼肉更紧实,更鲜美;养鱼水种菜,菜的营养更丰富,更健康。”安徽有机良庄副总经理张雷介绍。
走进有机良庄的养鱼基地,一个个整齐排列的集装箱里鱼儿游得分外欢快。工厂化的循环水养殖新技术模式,通过竖流沉淀、物理过滤、生物净化、植物吸附等方式,科学调控养殖水体、生态处理养殖尾水、保持养殖水体循环高效利用。同时,集成控温、控水、控料、控氧等先进技术和数字渔业管理平台,让鱼儿的成长拥有最舒适的温度和氧气,鱼儿的品质更优、口感更好。“就像我们当初提的目标一样,我们希望通过一整套的现代化养殖,给老百姓餐桌供上优质鱼”张雷说。
数字化技术赋能渔业养殖工厂化应用场景,不仅带来了产业效率与产品品质的“双提升”,也让周边农户的收入实现了大幅增长,搭上了“致富快车”。截至2023年末,有机良庄共带动周边农户1300余户、吸纳脱贫户685户、带动脱贫村人口1385人,培训技能型人才45850人次。近年来累计向当地老百姓发放土地租金、产业分红和工资5000多万元。
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安徽围绕农业农村重点领域,不断创新联农带农机制,做好产业融合、城乡融合的大文章,广大农民增收的渠道越来越宽,钱袋子越来越鼓。今年上半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74元,实际增长6.3%。
大隐于市,小隐于野。年逾近百的树木、古井,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乡建学堂,古朴与时尚结合的民宿,走进肥东县长临河镇白马社区山口凌村,可以感受到的是满满的乡村烟火气和那一抹淡淡的乡愁。这座巢湖北岸曾经的“半空心村”,正在焕发新的时代魅力。
守着好山好水却无人问津。2020年5月开始,山口凌乡村振兴项目正式启动建设。合肥市乡村振兴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乡村振兴项目试点为契机破题,高规格推进山口凌村人居环境改善与和美乡村建设。环境美了,产业兴了,村民收入也水涨船高了。
“我之前是在肥东县城干保洁的。自从回到村里参与农家派饭,收入比干保洁翻了3倍。”谈到如今的生活,正在厨房忙碌的王娟满脸笑意。腿脚不方便的王娟为了养家糊口,之前一直在外打工。听说村里搞农家派饭活动后,她也决定回到村里发展,经过培训之后, 她正式参与了农家派饭,每月都有固定收入,且收入翻了番。
为让村民们富起来,乡投公司创新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来村公务活动、学习考察、观光旅游等客源,根据自愿原则由当地农民或者回乡创业者提供餐饮服务,让大家吃上一顿地道的农家菜。为确保村民们合法合规有序经营,乡投公司统一配备“农家派饭”需要的桌椅、餐具,统一办理经营餐馆需要的相关证件,统一进行烹饪技能和安全生产培训,统一运营把客人们领上门,为村民解了后顾之忧,让她们安心从事派饭。
在山口凌,只要想干事,人人有事干。房屋租赁、项目建设、新业态经营,解决临时用工和提供就业岗位,每年为村集体增收突破1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3万多元。2023年,安徽全省农民收入跨上新台阶,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144元,首次突破2万元,同比增长8%。农民“钱袋子”更鼓了,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
共享“人和”
和美乡村建设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安徽在推进和美乡村建设中,注重弘扬传统文化,同时融入探索创新乡村治理模式,不断涵养文明乡风,提升乡村“气质”,从“风景美”迈向“风尚美”。
“这是我们的村级治理积分平台,每名村民的积分情况在这里一目了然。积分可以用来兑换生活用品,也可以用来积攒到年底,按1积分等于1元钱的标准进行兑现。”在太和县赵集乡双龙村爱心超市,米面粮油以及洗衣液、牙膏等常见生活用品摆满了货架,村书记王利峰向记者介绍村里的积分制,“别小看了这个小积分,在我们村的治理中,可发挥了大作用。现在村民之间越来越和谐了,村民们投入村庄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更高了”。
怎么把村民们参与村庄治理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怎么让村民们之间的关系更和谐,是王利峰多年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最终,他带领村“两委”创新积分兑换机制,通过“小积分”推动党建引领、信用建设、群众自治互融共进,共建和美乡村。村民通过积极参与村级事务,可获得积分,积分不仅可以兑换米面粮油等各类生活用品,还可以用来充值到社保卡内。双龙村联合太和县农商行建立积分兑换系统操作平台,年底结余的,以1积分兑换1元钱的标准,可变现到社保卡内,群众可以用于缴纳水电费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等。
不仅如此,积分在双龙村还能“生金”。“村民的积分越高,在农商行的授信额度就越高,而且贷款利息越低。这对于有贷款需求的村民来说,解决了大问题。”王利峰说。近年来,太和县农商银行与太和县政府签订《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以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为目标,将乡村治理元素纳入积分兑换范围,并与授信额度挂钩,让信用变资本、让资本变财富。作为试点村,太和县农商行根据村民积分情况有序推进双龙村“整村授信”,按照积分档次,“60-70”“71-80”“81-90”“91-100”积分的,分别授信10万元、20万元、25万元、30万元,利率分别为6.5%、5.5%、4.35%、3.65%,充分满足了村民发展产业、经营商业的资金需求,为产业兴旺添了一把火。
近年来,安徽各地陆续采用积分制推进基层治理,通过创新运用积分制方式,在激发群众主体性、提升组织协同性、增加制度可持续性等方面探索出一系列经验做法,凤阳县小岗村的美德银行激发崇德向善之风,促移风易俗,霍邱县坎山村村级“网格化+积分化”管理制度增强爱美向善意识,推动村庄持续变美……积分制在安徽乡村治理中更有力、更有效,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文明乡风、和谐乡村的建设,除了靠制度,更要靠人。安徽各乡村坚持党建引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先锋作用,同时秉承“用群众的方法、解决群众的事情”的原则,用好“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妥善化解矛盾,推动农村和谐稳定、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来到安庆市桐城市,不得不提“六尺巷”。“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所道出的宽容、礼让、谦和让人津津乐道。“六尺巷”的内涵精髓就是挖掘和引导人们用内在力量解决问题,近年来,安徽桐城市将“六尺巷”典故蕴含的“礼让和谐”文化注入基层治理,创新推出以“党建领事、礼让和事、群众说事、多元解事、网格管事、群力防事”为主要内容的“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
走进桐城市大关镇百岭村高摆组,这里一改过去“脏乱差”的旧貌,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村庄面貌焕然一新。自从高摆组设立了百姓评理说事会后,人人都参与村组事务,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开展得有声有色。“自我规划、自我整治、自我建设、自我管理”的基层治理方式也被称为“高摆经验”。“高摆经验”实现了村庄发展与村民自治的高度融合,也是“六尺巷”精神的最好彰显。
在黄山市徽州区岩寺镇虹光村,有这样一支调解队,他们由村里威望高、有口碑、乡亲认可的村民、新农人等组成,每当村里发生矛盾时,调解队第一时间到场,运用“作退一步想”理念,让村民一起评事议事,于无形中消解对立双方的情绪,妥善化解矛盾,维护村庄和谐稳定。
皖粮增底气,产业强锐气,环境养灵气,治理添和气。江淮大地上,处处好风光、人人精神气,徽风皖韵的和美乡村新画卷正加快绘就,且定将越绘越美,越绘越精彩!
(采访组成员:王磊、何晓霞、杨宗辉、陈敬谦、汪洋)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