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人:单玉恒
黑龙江省肇东市鑫伯利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作为一名“80后”新农人,出生在农村的单玉恒从小便和土地打交道,对种地有着别样的感情。不同的是,祖辈父辈种地那会儿,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而如今,种地早已大变样,“坐在屋里动动手就能种地”。让我们一起跟随单玉恒的视角,来看看在他的合作社,种玉米这件事怎么变得更省事儿的。
问:为什么选择回到农村来种地?
答:我跟农业其实一直都在打交道。2000年我从部队复员后,选择在东北农业大学学习,当时学的就是农学专业。毕业后,我卖过农资,也卖过农机,历经多重职业选择,后来,在2010年我选择回到家乡,从事农业种植。其实当时想得也比较简单,一方面是看到国家对农业越来越重视,农业的发展前景很广阔,农村大有可为;另一方面是希望通过自己的所学,把一些现代农业技术运用到生产中来,让农业生产更高质、高效,让种地这件事不再那么辛苦。
目前,我们合作社流转了2800亩土地,种的都是玉米。最近几年,玉米的产量一直稳定增长,去年亩产更是达到1026.78公斤,实现了吨粮目标。今年玉米虽然还没收获,但据我们的估测,亩产将继续增长3%左右。
问:跟祖辈父辈相比,现在种地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最大的变化体现在哪?
答:最大的体会是,种地更省事儿了,种地更有尊严了。像前面讲到的,现在我们种地全程机械化,机械把人力解放出来了,种地不再是件“苦差事”。
小的时候,听爷爷讲,他们那个年代种地靠的是人刨坑、牛拉地、马拉犁,面朝黄土背朝天,累就不说了,种地一年的收成也就勉强够个养家糊口。后来到我爸他们那个年代,种地的情况有了一定改观,慢慢地有了一些农业机械,替代了一定的人力,但那时候不是家家户户都能用上机械,而且,农业机械的成熟度也不够,靠人力还是主流。现在到我这一辈,我感觉情况完全不一样了。现在机械化是主流,在我们合作社,无人机、数字化施肥机、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等各类农业机械应有尽有,好多机器都是国外进口的,既精准,又高效。传统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时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是智能化、数字化、机械化的耕作时代。
另一个感受就是,现在种地越来越受到尊重。我年轻的时候,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家里是种地的,总觉得在农村种地是件挺没面子的事。但现在我的心态完全不一样了。国家现在大力推动乡村振兴,农村越来越让城里人向往,而且从种地来说,我可以坐在办公室里就把地种了,而且种得越来越好,产量越来越高。我觉得很自豪。
平常我们合作社也会不定时的开设田间课堂,给周边老百姓传授一些最新的种植技术,教他们用一些新的农业机器设备,以此来减少大家的劳动,让大家种地不再那么辛苦。很多人在学习过后感慨:“没想到种地还能这么种”。每当这个时候,我就觉得我现在干的事是有意义的,让农业科技含量更高,让农民种地更有尊严。
问:玉米连年增产,有什么秘诀?
答:秘诀其实有很多,但我认为最关键的还是农机和农技。
2010年合作社刚成立那会儿,玉米产量只有几百斤,能打到1000斤算不错的了。慢慢地我们开始摸索怎么能把玉米单产提上来。首先,我们从种子做起,经过多年摸索,我们选种了抗倒伏能力强的种子,玉米苗又高又壮。我们还一改传统的种植方式,采用110厘米大垄双行高密度种植模式,每亩保苗达到5500株以上,比传统小垄种植多1700株,打好增产的基底。
光种子好还不行,玉米种下去之后,到最后的收获,中间这个田间管理至关重要。就拿这个智能滴灌和水肥一体化来说,这算是目前我们最引以为豪的,也是玉米增产的关键所在。我们采用滴灌方式灌溉,产量能增加10%到25%。
以前种地都是靠天吃饭,根据经验追肥,地头地尾来回跑。现在有了水肥一体化智能系统,通过田间温湿度传感器,智能控制滴灌设备,能实现精准给肥、给水,从而实现“旱涝保收”。我们从手机上不仅能看到地里缺肥还是缺水,而且可以根据玉米生长需求进行科学配比,手机一点,水和肥就按需补上了,既方便又增产。而且从种到管到收,我们已经实现了全程的机械化。2800亩地,只需要5个人就足够了。
问:对未来的发展有什么憧憬?
答:首先是要持续扩大种植规模,我们计划达到4000亩的种植目标。另外是集中力量打造一个500亩左右的无人化、智能化的数字农场。采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机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对农场设施、装备、机械等远程控制或智能装备与机器人的自主决策、自主作业,完成所有农场生产、管理任务,真正实现无人化操作、智慧化管理,迈向农业4.0。我们还计划引入“数字土地”概念,让百姓带地入股,做合作社的股东,带着大家一起干、一起赚,让周边老百姓富起来。
数 据
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农业装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粮食生产越来越有保障。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粮食产量仅2000多亿斤,到改革开放之初超过6000亿斤,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生产不断迈上新台阶,实现新突破。农业机械对粮食生产的贡献愈发显著。从1952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仅18.4万千瓦,拖拉机不到2000台,联合收割机仅284台,到2022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1.1亿千瓦,拖拉机总数达到2144.1万台,联合收割机总数达到173.1万台。农业生产从主要依靠人力畜力向主要依靠机械动力转型升级。目前,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3%,农业机械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提升了生产效率。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