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重庆市綦江区认真贯彻中央部署、市委要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刻把握巴渝和美乡村创建先机,靶向聚焦“人和于四时、村美于四季、家齐于四方”三维目标,对症抓好“刹歪风、除顽疾、破隔阂”三副方子,提升“人情味、乡愁味、家常味”三种味道,谱写巴渝和美乡村綦江新篇章。
硬措施刹歪风树新风
提升乡村“人情味”
针对“大操大办”获取的是“利益”,办坏的是“风气”,贻误的是发展问题,綦江区坚持把整治“大操大办”作为创建巴渝和美乡村的关键突破点,集中力量开展专项整治。2023年,农村宴席同比减少26%,农民群众人情支出同比减少35%,变“人情债”为“乡情味”。一是整合力量“推”。印发《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发布《抵制“无事酒”树立文明新风倡议书》,组织、宣传、农业农村、民政等部门联合成立工作组,落实专人负责,形成部门联通、上下联动工作机制。二是村规民约“管”。将“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作为约束性条款写进村规民约,明确酒席操办范围、操办程序、酒席桌数、礼金数额、违规处理等,上报街(镇)备案,全区302个行政村均完成村规民约修订工作。三是党员干部“带”。印发《关于党员干部带头移风易俗严禁违规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的通知》,全区党员干部率先签订《“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倡议书》,严格落实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申报制度,带头加入红白理事会、乡风文明劝导队,切实发挥“头雁效应”。四是线上线下“劝”。通过“綦江日报”“大美綦江”“南州清风”和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及“农家夜话”“乡里茶谈”“瀛山之声”等途径,线上线下打通倡议劝导“最后一公里”。五是积分奖励“晒”。将移风易俗整治内容纳入乡村治理积分制管理,着力在统筹谋划、一体推进上下功夫。对“大操大办”实行扣分制、对“主动不办”实行加分制,每月一积分、每季度一公示、每年一评选,每年年底用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兑现奖励。全区每年兑换积分奖励超过100万元。六是典型评选“树”。把自觉杜绝“大操大办”等作为“好媳妇”“好婆婆”“身边好人”“最美家庭”“最美村落”评选活动的硬指标、加分项。2023年全年开展各类评选活动30余场次。七是文明创建“比”。把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等纳入文明镇、文明村创建申报和复查考核评价体系,助推各镇村因地制宜采取措施整治“大操大办”等不文明行为。2023年区级及以上文明镇达100%,文明村达90%。八是集体经济“促”。减少农民群众人情支出,节省更多时间抓生产、谋发展、增收入,“一减一增”让群众信心更足、盼头更大,创新探索“产业带动、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股份合作、项目拉动”六种集体经济多元发展模式,“空壳村”全面清零,全区村集体经济收入村均超过38万元。
新思维除顽疾“换新颜”
提升乡村“乡愁味”
针对人居环境整治难、群众习惯改变难、干部动力调动难的问题,綦江区坚持用新理念、新办法、新内容、新机制为乡村“换新颜”,提升乡村“乡愁味”。一是树牢新理念,推动示范建设活起来。为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计划落地落实,綦江区结合产业布局、村庄规划、人口聚集程度、地理区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础条件等因素,聚焦庭院整治、农户聚居地人居环境节点打造等,积极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三级联创”。全区按照区级集中打造2个20平方公里以上示范区域、每个街镇确定1个行政村、每个村民小组确定2户农户,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建设,打造一批具有“乡味”“乡韵”的示范点,并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全区人居环境整体提升。年终将评选1个区级示范片、10个示范村、1000户示范户,予以表彰奖励和示范推广。对年度评选的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户、示范村分别授牌,对示范户、示范村、示范片分别奖励500元、5万元、50万元的人居环境整治巩固提升经费。二是运用新办法,推动评估检查强起来。全区结合乡村振兴督查工作,进一步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考核指标和评价标准,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纳入督查范围。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第三方机构,每季度对各街镇所辖的行政村开展实地检查评估,每次评估各街镇抽查2~5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抽取20户农户入户,并徒步查看3公里以上,全面评估人居环境情况。评估抽查的具体行政村和农户,按同类别和随机原则,由区农居办当天抽取名单后交第三方开展现场评估。评估坚持“整治过程跟踪督查,整治情况定期通报”,把报道成效与曝光问题相结合,对先进案例、正面典型要加大宣传报道力度,树立先进典型。对整治效果不好、群众反映强烈的,设立曝光台,不仅对发现的环境问题曝光,也要对工作不力的部门单位“曝光”,倒逼责任落实。三是提升新内容,推动整治区域广起来。制定《綦江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考评办法(试行)》,三方机构每年对所有村居全覆盖轮回1次评估检查,评估检查范围涉及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村庄清洁行动、“五清理一活动”等25项重点内容。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兼顾面上整治提升和示范区域建设,兼顾基础设施建设和日常管护,对全区311个涉农村(居)开展全域整治,重点侧重于日常管护整治,侧重于“干净、卫生、整洁”,把顺应群众期盼、把事关群众利益的民生实事解决好,着力营造干净、卫生、健康、安全的人居环境。四是建立新机制,推动激励惩戒实起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行季度评估与年度考核相结合,并将考核结果纳入街镇经济社会发展实绩的目标考核,以查促干,以督促变,确保整治成效。一方面,加强季度评估。将三方机构对街镇的季度评估进行排名通报,对连续两次季度评估排名后2位的街镇,由分管区领导约谈街镇主要领导;将季度评估排名前5位街镇,作为区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季度拉练现场。另一方面,强化年度考评。对街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行年度专项考核,并将考核结果进行排名通报,年度考核排名后2位的街镇,由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约谈街镇主要负责人,对年度考核排名前5位的街镇,分别给予街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经费80万元、60万元、50万元、40万元、30万元。
微治理“破”隔阂暖“民心”,提升乡村“家常味”
针对党的政策越来越好、群众收入越来越高、干部付出越来越多,干群距离却没有越来越近的问题,綦江区以“綦家小院”院落微治理为抓手,整合党组织书记、普通干部、农技专家、致富带头人、先进典型等骨干人员,端起“小板凳”深入村民院落、农户家中、田间地头“聊家常”,提升乡村“家常味”。
一是书记端板凳赶集市,延伸“微阵地”。立“要求”,以“南州茶谈”系列宣讲品牌为载体,21个街镇党(工)委书记全面开展“端板凳赶集市”活动。设“摊位”,每个集市设立宣传点,以“流动+固定”摊位,通过设摊咨询与上街派发宣传资料相结合,开展惠民政策宣传,同步接受群众现场咨询,把政策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内容,为群众答疑解惑,将政策讲到群众心坎上。树“品牌”,重点围绕巩固成果、农业农村、乡村振兴等各项政策宣讲,打造“枫香树下学党史”“茶园夜话”“瀛山之声”等21个政策宣传子品牌,2023年开展“书记赶集”宣讲活动130余场次,覆盖65万余人次。
二是干部端板凳进农门,实施“微服务”。发放“口袋书”,从群众的兴趣点入手,用“短语言、大白话”编制乡村振兴“口袋书”,向镇村干部、产业业主、重点对象等发放。开设“夜课堂”,以“夜间微讲堂”为载体,镇村干部“端板凳进农门”,改变以往座谈会单一宣讲的形式,采取聊天、一问一答、一问多答等互动模式,让群众更容易接受理解。直播“同步讲”,在开展“板凳赶场”“板凳入户”等政策宣讲活动时,通过微信、抖音等媒体线上直播形式“云分享”宣讲内容,做到群众足不出户知晓巩固成果各项政策,形成“坝坝直播”等7个村级直播品牌。
三是专家端板凳到田间,递送“微技能”。“精字当头”,坚持受众第一的观念,依托传播学、心理学等专业指导,精心谋划准备技能传递服务,将每场“技能递送”活动时长控制在50分钟以内,确保技术讲到位、不耽搁农户过多生产时间。“活字为要”,注重灵活选择活动场所,按群众坝坝茶的场景设置,消除僵化感;以田间地头为载体推进,少讲“为什么”,只讲“是什么”,提升实用性。“礼字提神”,固定设置有奖问答、击鼓传花等互动环节,建立低门槛题库,发放小奖品,激发群众参与积极性,推动活动达到效果,让群众愿意来、坐得住、听得懂、记得牢。
四是能人端板凳整资源,搭建“微平台”。“名嘴”讲惠民政策,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大力培育基层骨干,在老战士、老党员、老教师中培训“百姓名嘴”1100名,鼓励引导群众走上前台,由“干部主讲”变为“干部主导”,变宣讲对象为宣讲力量,建起一支真正扎根农村的政策宣讲队。“农户”讲获得政策,村(涉农社区)在“两不愁三保障”、饮水、金融、就业、产业等方面,培育1~2个民间主讲人,讲群众获得、讲乡村变化、讲感恩体会,形成一批“坝子板凳”“院落板凳”“楼道板凳”等农户宣讲队。“代表”讲助力政策,请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回家乡,参与家乡发展的座谈会、茶话会、院坝会等,面对面听取代表委员们对家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其联系面广的优势,广泛内引外联,积极为家乡发展招商引资牵线搭桥。
五是乡贤端板凳讲政策,开展“微议事”。“聊家常”把牢“真味”,“板凳会”不受地域限制、不受条件约束,在田头、在树下、在坡上、在院坝等随时随地、随事随讲,让农户“看得见、喊得应,随时搭个话、捎个信”。“提意见”贯穿“本味”,围绕群众最关心的切身利益事项,收集问题与建议,积极反馈到有关业务部门,及时得到反馈解决,累计收集3000多农户160条问题建议,为群众解决涉及医疗、就业、低保、助残等问题200余件。“解困惑”突出“鲜味”,围绕群众关心的教育、医疗、住房、饮水、低保、就业、土地流转等各方面话题,以真实案例针对性进行政策宣传,解答困惑、给予回应,让群众做“政策明白人”、清楚干“明白事”。
六是榜样端板凳树正气,释放“微能量”。培育“身边人”,在典型模范、身边好人中选树96名政策宣传骨干,用自己的故事向广大群众讲清政策,解决“是什么”“怎么办”“找谁办”等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建强“导演组”,以贴近群众为导向,组建政策宣讲统筹团队,对政策宣讲内容进行总体把控和具体设计;组建政策宣讲文稿撰写组,围绕“两不愁三保障”、饮水、就业、低保、助残等惠民政策和和美乡村创建指标,转化为群众语言、乡谚土语的政策宣讲题本。壮大“教导队”,组建相关行业部门专业志愿服务队伍,邀请专业人士进行专题培训,提升宣讲团队水平,推动政策宣讲活动成为群众可品可尝的“家常菜”。
[重庆市綦江区农业农村委员会(乡村振兴局)供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