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战略思维谋划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时间:2024-03-04 09:31:36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省部级干部进修班(第79期)第6课题组 字号:【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战略部署,乡村振兴促进法明确要求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近年来,在各地各方努力下,乡村文化振兴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乡村文化生活、文明乡风民风形成和乡村文化产业新业态催生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探索形成了保用并重活化乡村文化、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数字赋能乡村文化创新、乡土文化进课堂、文化演出活动下乡与本土发展等模式,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但总体上看,在“五个振兴”中文化振兴最薄弱,缺乏含金量的政策和实打实的措施,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瓶颈,亟待系统加强。

  当前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主要问题

  文化振兴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铸魂工程”,当前主要面临着五个方面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一是对乡村文化振兴重视不够。乡村文化建设机制未理顺,受到条块分割影响,部门资源缺乏统筹,乡村文化振兴顶层设计不清晰,缺乏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工作机制和保障机制,尚未形成工作合力。乡村文化建设资金总量不足,大部分地方没有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专项经费支持。

  二是乡村文化服务产品供需矛盾突出。乡村文化服务产品供需失衡,文化服务产品供给形式较为单一,乡村文化设施使用率低。部分乡村文化场馆老旧、常年关闭、缺乏监管,甚至常被挪用、挤占等,一些乡村文化设施基本形同虚设,无法真正起到服务作用。

  三是乡村文化振兴人才极度稀缺。乡村人才流失速度快,农村年轻人持续流向城市,农村老龄化、空心化问题突出,专业文化人才不断流失。乡村专业文化人才引进难,扎根乡村的专业文化人才更少。乡村文化人才培育体系尚未建立,缺乏完善的培训体系,后备乡村文化人才培育不足。

  四是乡村传统文化保护利用不充分。缺乏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意识,缺乏乡村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机制,乡村传统技艺、民间艺术大量消失,部分优秀传统文化逐渐消失。部分村干部和乡村居民的乡村传统文化保护意识薄弱,受短期经济利益驱动,造成乡村文化资源被过度开发、不合理开发,乡村文化产业同质化、低端化现象突出。

  五是乡村文化价值出现认同危机。多元化的城市生活和就业机会导致年轻人对乡村归属感降低,乡村文化面临“断代”风险。部分农村地区仍然存在封建迷信思想,不愿意改变现状,阻碍了农民发挥积极的主观能动性。短视频平台成为农民了解外界的重要途径,农民易受到错误信息误导,或易将国外宗教信仰作为精神寄托,造成一些牧区和边远地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强,甚至对本土文化价值认同出现危机。

  乡村文化振兴推进路径和机制研究

  2023年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重大思想成果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中,要准确把握乡村文化振兴科学内涵和基本规律,聚焦凝聚人心、教化民众、淳化乡风的使命任务,坚持“两个结合”,坚持守正创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推动乡村文化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促进乡村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提升乡村文化产品服务和设施设备供给为重点,激发乡村文化活力。

  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要实施好“五化”战略。一是一体化战略,坚持“五个振兴”一体设计、一体推进,发挥文化振兴引领和推动作用。二是自主化战略,从优秀传统乡村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实现独立自主、自觉自信,不能以城市文化改造乡村文化。三是协同化战略,发挥农民主体性作用、激活社会多元主体作用,构建五级书记抓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工作格局。四是创新化战略,将乡土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赋予乡村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不断拓展、补充、完善乡村文化发展途径和现代表达形式,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五是配套化战略,通过有效的政策引导、经济支持、人才培育等,加大设施、人才、资金、土地等各类要素投入,形成支持乡村文化振兴的强大合力。

  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要做好六篇文章。一是赓续“有记忆”的文化根脉。续文脉,让老祖宗世代传承的耕读传家以及循环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立体种养、间作套种等优良传统发扬光大。集器物,把已经被新科技取代的传统生产生活用具作为文物收藏起来留给子孙后代。修村志,发动退休教师、文化爱好者及走出去的大学生把这场史无前例的乡村蝶变记录下来。二是形成“有黏性”的文化业态。大力发展“文化+”业态,积极引进和培育“文体+旅游”“文体+商贸”“文体+教育”“文体+数字”等项目。打造高附加值、多功能业态集群,塑造“文创+农业+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三是打造“有品质”的文化赛事。挖掘民间各类能人,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举办歌舞、书画、戏曲、体育、美食及各种土特产、各种农业生产技能赛事,打造最美村超、村晚、村BA、村美食等。挖掘特色民族文化,打造更多像那达慕大会、泼水节、火把节那样有特色、影响广的特色民族活动,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是推进“有特色”的文化教育。加强以乡村伦理道德和乡村文化生态为主的乡村传统文化教育,建立乡村文化教育基地,完善乡村文化教育体系。以乡村文化作为价值基础与精神内核,寻求乡村学校文化教育的内涵与特色发展之道。五是创建“有灵魂”的文化符号。精准定位、深入挖掘,打造一批乡村非遗技艺文创产品,建设文化长廊、文化活动、文化产业品牌,形成乡村文化符号。六是传承“有价值”的乡村技艺。让传统技艺“传得下去”,推动非遗文化进课堂,强化从仪式到审美的完整传承,健全师徒传承式的人才培养机制。让传统技艺“活得起来”,增加短视频、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增加对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与传播,创新沉浸体验模式。

  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要健全四项工作机制。一是健全党政主导与农民主体相结合机制。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文化工作的领导,确保党在农村文化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最大限度调动亿万农民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积极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浓厚氛围。二是健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相结合机制。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支持三农题材文艺创作生产,繁荣乡村文化事业。挖掘利用乡村特色文化资源和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培育农文旅融合新业态新模式。三是健全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相结合机制。乡村文化振兴不能一味“图新”,要走一条既扎根乡土又超越传统,既面向现代又坚守乡村本真之路。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对文化形式、文化要素、文化功能等进行适当增减、优化组合特别是重新阐释,促使乡村文化焕发生机与活力。四是健全制度推进和节日强化相结合机制。将民俗文化融入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等制度化、常态化工作中,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打造具有示范意义、葆有乡村特色、承载乡村文化、凝聚乡村力量的传统民俗节日。

  加快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建议

  第一,加强顶层谋划,构建多部门协同机制。将乡村文化振兴摆在更加重要位置,一体推进“五个振兴”。改变过去乡村文化振兴附属于其他四个振兴的弱势地位,从乡村振兴全局谋划乡村文化建设,推进“五个振兴”互融互促。研究制定《乡村文化振兴实施方案》。围绕乡村文化振兴重点领域,出台企业、人才、项目、用地等方面政策举措。建立乡村产业振兴协同推进机制。成立乡村文化振兴协调工作机制,由中央宣传部、中央农办、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组成,中央宣传部牵头抓总,中央农办、文化和旅游部、农业农村部统筹协调,其他部门配合、协同推进。

  第二,加强软硬件供给,突破乡村文化振兴短板瓶颈。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依托民间传统节日等群众文化活动平台,开展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有特长农民的带头作用,引导组建乡村艺术团体。全面推开文化干部“网络式、下沉式”服务,组织各级各类文化团队深入农村基层,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实施乡村文化设施“补短板”工程。打造一批建筑风格、展示内容、活动样式等各具特色的“文化礼堂+”综合体。鼓励有条件的乡村打造一批线上线下融合的乡村文化新消费体验馆,促进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的普及应用。实施乡村文物保护工程。强化农业文化遗产、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和保护利用,加强农村革命文物征集和保护,研究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

  第三,强化要素支持配套,调动乡村文化振兴的积极性。建立汇聚各方人才的有效机制。培养一支擅长文艺、了解农村、专兼职相结合的农村文化工作队伍。引导文化从业人员深入乡村对接帮扶和投资兴业,带动文化下乡。探索实施文化特派员制度,建设乡村文化振兴人才库。注重发挥乡村文旅能人、产业带头人、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师、民间艺人等领头作用,挖掘培养乡土文化人才。创新乡村文化设施及项目的用地支持方式。加大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相关重点设施、项目的用地支持。鼓励通过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工矿废弃地再利用的方式建设乡村文化设施和项目。探索以出让、出租、入股等方式使用集体建设用地从事乡村文旅经营活动,鼓励对农村建设用地进行复合利用,发展乡村民宿、民俗体验、文化创意等业态。设立乡村文化振兴专项基金。鼓励有条件地区,整合财政拨款、部门资金、金融投入、社会资本等设立乡村文化振兴专项资金,支持补上乡村文化产业重点领域短板弱项和薄弱环节。

  第四,开展典型示范,加大文化教育和宣传力度。启动乡村文化特色乡镇(村)建设试点。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开展乡村文化产业特色乡镇、特色村落建设,文化和旅游部会同农业农村部等相关部门遴选一批乡村文化振兴的试点县(市、区),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总结推广乡村文化振兴典型案例。分领域、分区域、分类别推荐一批乡村文化振兴的典型模式、经验做法,通过示范和交流,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思路和借鉴。广泛开展乡村文化教育和宣传。加强乡村传统文化教育,兴办乡村文化讲堂,构建“引导人、教育人、鼓舞人、激励人”的农村新型文化体系。加大在国际舞台宣传力度,对外讲好中国乡村文化振兴故事,增强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

  [本文系课题组研究报告摘编。课题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杨振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孔星隆,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王和山,教育部副部长、总督学王嘉毅,湖北省政协副主席马旭明;指导教师: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董振华]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