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交接、长河落日,耕地纵横、沃野千里,黄河古镇、文脉幽幽,现代乡村、宜居宜业。
岁末春初走进黄河入海口,看曾经的荒滩变良田。
一
小时候对这里最直观的印象是漫天的荒地,土地干裂,河岸两边是成片的芦苇荡。常听家乡人念叨说,“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一锹土里半锹盐,一年到头白忙一场”。
这里是山东东营市。在黄河口岸,泥沙淤积,海水返潮,千百年来的侵蚀让这里的土地变得盐碱度高,作物产出率低。
如何向荒滩要粮?是几代人都在思考的命题。
为加快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东营市率先迈进盐碱地综合治理的队列,创造性开展科研探索,向盐碱地要粮。
经过多年努力,如今,东营立足滨海盐碱特点,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以盐适种、生态优先、用养结合、提质增效”的特色之路,形成了“大生态、大牧场、大产业、大基地”为特征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成为了我国盐碱地综合治理与科学利用阵营的“排头兵”。
从采用挖沟排盐、种稻改盐、台田降盐、上农下渔等方式到实施黄淮海开发、建设高标准农田、改造灌区配套节水等项目,东营以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方式改良土地,现如今全市新增耕地面积60万亩,盐碱耕地占比由建市之初的80%降至59%;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215万亩,规模化经营水平达到72%,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95%以上。
二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要持续打赢翻身仗,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是关键。
顶层设计,纲举目张。东营在全省率先编制了《盐碱地现代高效农业规划(2020-2025)》,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节水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统筹推进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形成合力开展的生动实践。
蓄势聚能,攻坚克难。盐碱地综合利用的关键在于农业科技创新,背后离不开高层次科研人才的支撑。东营以省黄三角农高区、市现代农业示范区作为科研主阵地,引进中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50余家科研院所100余个创新团队作为主力军,重点围绕耐盐碱生物育种、盐碱地产能提升、智能农机装备制造等核心课题集中攻关。
过去,治理盐碱地的主要方式是“以地适种”;现在,科研方向重点围绕主粮作物的种植资源管理,向“以种适地”转变,重点培育选育适合本地的耐盐碱作物品种,以“原土+原水”突破研发新种源。
2022年10月27日,在示范区的试验田内传出了好消息:耐盐水稻新品系“盐黄香粳9”完成实收测产破千斤!
“盐黄香粳9”是试验站王健林团队在含盐量6‰~8‰的中重度盐碱地和2.5‰~3.5‰的微咸水灌溉下自主培育出来的新种源,在实测中平均亩产达505.1公斤,其外观品质以及加工品质达到了优质米的一级标准,融耐盐、高产、优质于一体。
另一项成就是田志喜团队选育的耐5‰盐分的大豆品系“科豆35”。东营市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同志介绍:“‘科豆35’百亩测产能达到270公斤。”
“现在,我们已经有了自主研发的优质品种;在品质方面,‘科豆35’获得北京市审定,‘盐黄香粳9’正在进行基因测序;下一步,我们将全力助推“黄河口农品”品牌打造!”东营市现代农业示范区管理中心科技创新科科长刘向冶说。
“盐”黄儿女一直牢记习近平
总书记“要转变育种观念,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努力在关键核心技术和重要创新领域取得突破,将科研成果加快转化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指示,坚决要打赢这场种业振兴仗。
黄河口镇乘势而上。副镇长宋路华表示,黄河口镇将以沿黄种业创新高地为目标,致力打造种业农谷,布局4300亩水稻示范推广基地、5000亩大豆繁种制种基地和500亩耐盐作物品种选育核心基地,建设“黄河口盐田米仓”。
“荒滩”变“米仓”,东营不仅要向盐碱地要粮,还更需要丰产的、优质的粮。
三
推开黄河口的这扇窗,中国式现代化的农业产业模样可观可感:一栋栋连绵起伏的设施大棚里,盐碱土种出的西红柿缀满枝头;一间间的智能化集群式的楼房中,生猪和肉鸡摇身一变成了屋主;一片片整齐划一的海洋牧场里南美对虾欢腾活跃,游进了数智化的生态养殖工厂……
循环农业稳生态。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以设施农业高效种养、“草-牧-园”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应运而生:在轻度盐碱地引种耐盐粮食作物,在中度盐碱地开展耐盐牧草品种筛选,在重度盐碱地开展高效设施畜牧养殖和蔬果种植;粮食秸秆、耐盐牧草作为饲草用于畜牧养殖,养殖粪污与秸秆发酵生产生物有机肥,能改善盐碱耕地质量。 绿色、生态、循环、有机,正在成为这片土地的代名词。
设施农业保发展。在重度盐碱地区,一座3A级国家景区建成。在通威渔光一体生态园,光伏板熠熠闪光,板下鱼群欢腾活跃。集空中发电、水面观光和水下养殖的“渔光一体”模式正在推进重度盐碱地地表和地上空间综合开发利用,建设了200兆瓦分布式光伏发电阵列,年发电量2.7亿千瓦时,节约煤炭消费指标10.8万吨。“盐”黄大地也在为祖国的双碳事业贡献力量。
抱团发展促效益。在黄河口镇政府的主导下,于林村联合周边11个村庄,组建起了产业联盟,连片发展黄河口特色农业全链条产业。建设耐盐碱大米研发中心、水稻烘干仓储、沿黄水稻主题村庄……小高村无花果产业持续营收,周边36个村庄相继入股,共建共享无花果产业红利,通过整合资金4100万元,建设全市首个村集体产业园。如今,各村发展由“单兵作战”向“抱团发展”转变,变“一枝独秀”为“百花争艳”。日益兴旺的特色产业,村民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四
党的十八大以来,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提出,要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东营不负期许、奋楫争先,深挖黄河入海口文化价值,将其融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东营实践。
沿黄河文化体验廊道建设迅速提上日程。董集镇建成了沉浸式乡村微度假区“杨庙·黄河里”,在园区的黄河奋斗馆展厅内,一幕幕呈现了当年滩区迁建的动人故事;黄河口知青小镇是原山东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一团三营旧址,镇上还保留着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红色元素,每走一步都见证那段激情燃烧的农垦岁月;漫步黄河口湿地保护区,苇荡间鸟鸣水幽,斜阳下芦花与候鸟齐飞,细流醉晚霞,每一回眸皆是万般柔情……
不止于此,山东省黄河流域民宿设计大赛、齐鲁赛车英雄会暨黄河口汽车场地越野赛、“黄河三角洲知多少——走进盐碱地”科普活动日暨中国科学院第六届科学节……各项赛事活动相继落户东营。
一招落子满盘活。各种具有“盐”黄特色的新业态新场景,正持续释放着巨大潜能。
2022年,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东营段)获得批复,将为新时代的黄河故事奋力书写东营篇章。
河海相汇、河乡相依、河人相伴,和谐和美。新时代新征程上的黄河口,正重塑着河与人的关系。科学的生产能力、有机的生态环境、优质的生活方式正随着泱泱大河奔涌向前。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