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湖北省武汉市以清廉村居建设为抓手,统筹推进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以良好的基层政治生态引领乡村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向优拓展,努力探索一条党风清、乡风淳、生态绿、生活美的党建链锁发展路径。
清风劲吹 发展注入廉动能
坚持系统观念,将清廉村居建设作为切入口,通过优化政治生态、强化组织功能,进一步凝聚干群合力,助推乡村发展。
联动推进,打牢清廉基底。建立清廉村居建设协调联动机制,坚持示范引领、梯度建设,分年度明确重点任务,实施清单式管理,强化阶段性评价和年度性考评,倒逼责任落实。全市核定街道(乡镇)纪检监察编制365名,配备专职纪检监察干部346名,2989个村、社区共配备纪检委员2987名。建立街道(乡镇)纪检监察机构履职清单、述责述廉等制度机制,制定村纪检委员履职尽责考核办法。加强“村霸”整治,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培养“法律明白人”2747人。组织万名村(社区)工作者开展廉政知识竞赛,举办廉洁文化主题演讲比赛,筑牢基层干部廉政防线。
建管结合,提升组织功能。深化村(社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指导村(社区)党组织对标创建,倒排确定100个村作为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对象,建立“四个一”帮扶机制,定期调度整顿进展情况,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提升。制定村党组织书记管理监督办法,建立“8+N”履职负面清单,开展村(社区)干部履职情况综合评估,及时调整撤换不作为、不胜任的村干部17人。推动村(社区)干部培训全覆盖,结合全市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强化对村干部理论学习、检视整改等要求,进一步提振了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内联外引,凝聚干群合力。健全“行政村党组织-村湾”或“网格党小组-党员联系户”的组织体系,激活“神经末梢”。将1594个行政村组建为314个片区联合党委,统一配置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集中对接城市发展资源。依托《长江日报》开设“清廉·和美村居”专栏,开展“2023武汉清廉和美乡村入画来”摄影活动,对外展示武汉市乡村人和村美的喜人变化。举办武汉“青春向上季·青联助力乡村振兴”活动,召开“巾帼助力和美乡村”工作座谈会。深入推进“学子留汉”工程和“我兴楚乡 创在武汉”返乡创业行动,全市新增返乡创业5282人,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力。
多维统筹 建设找到最优解
立足市情农情特点,强化空间、时间、主体三个维度的统筹,通过建设将产、村、人等元素有机聚合起来,激活乡村造血功能。
坚持把产村融合作为破题思路。突出乡村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相融合,围绕城镇周边、都市田园综合体、乡村特色产业区、乡村休闲游线路等人口和产业聚集区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人居环境管护,带动农业资源要素组合发生新变化,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全市打造了33条美丽乡村示范片带,建成了43个乡村休闲游示范村、52个精致农业示范点和619个美丽乡村示范村湾。入选一批全国“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项目,新洲区获评“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黄陂区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2023年乡村休闲游接待游客6500万人次,综合收入超190亿元。
坚持把时序推进作为根本方法。区分轻重缓急,妥善设置各项建设任务的时序,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在项目安排上,聚焦农民生活急盼、企业发展急需、产业转型急缺的领域重点规划、优先建设。2023年全市农村地区通过订单定向培养、社会招聘等方式完成“万名大学生乡村医生配备”196人,新进教师879人。加强连接产业化基地道路建设,新改建农村路200公里,新改扩建鲜活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45个。坚持先建机制、后搞建设,制定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护实施方案,明确监督主体和实施主体责任,制定3类22项具体管护内容,确保乡村建设项目长期稳定发挥效用。
坚持把多元参与作为优先选项。践行共同缔造理念,坚持自上而下的统筹帮扶与自下而上的主动发展相结合,建立政府投资引导、国企联村助推、能人回乡带动、农民参与实施的建设模式,三年来市级财政累计投入美丽乡村建设资金9.45亿元,“国企联村”行动中,市属国企共投入资金4.89亿元,带动各类投资超过20亿元,兴建产业项目85个。常态化开展能人大走访,引回4000多名在外能人返乡,其中307人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分两批次选派300名村干部到农业企业、发展强村开展跟班学习,培训乡村建设建筑工匠750人次,推动形成和美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
主动应变 治理画出同心圆
准确把握农村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和老龄化、空心化的新变化,将治理重心转向以服务为主,通过搭建服务交流平台,带动村民参事、议事、主事,打造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
坚守一个中心。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同心同向聚共识、合力合拍谋发展。指导全市村(社区)按照“五有”(有组织、有场地、有队伍、有记录、有活动)标准全部组建居(村)民议事协商委员会,规范村务公开的内容、时间和程序,全面推动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通过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引导群众有序参与公共事务,实现全覆盖全市农村红白理事会,涌现出蔡甸区石港村“咵天亭”、江夏区高峰村“五社联动”等一批示范特色亮点,新洲区巴徐村被确定为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工作试点单位。
延伸服务半径。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的纽带作用,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引导农户盘活闲置资源等方式增加农民收入,密切与群众之间的利益联系,提升群众对村级公共事务的参与感。全市村均集体经济年收入121.5万元,总收入过50万元的村占比达60.93%,市级以上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达687家、238家,建成23个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园,培训高素质农民4300人次。2023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560元,增长7.7%。
多向协同发力。巧用“积分”撬动,推行村规民约积分化管理,为村民提供健康向上的行为规范,激发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借力“清单”规范,以区为单位统一制定本地村小微权力清单和履职流程图,大力推广“五社联动”做法,推动村级事务“按图运行”、村干部“按图操作”、群众“照图监督”;强化“监管”纠偏,2023年实现对全市770个村(社区)巡察全覆盖,开展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及集体资源发包和小型工程项目管理违规问题专项治理,发现并整改问题1194个,推动建章立制125项。
(湖北省武汉市农业农村局供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