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 “形神兼备”促振兴
时间:2024-08-07 08:45:13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 字号:【

  福建省南平市是农业大市、林业大市,素有“中国竹乡”“南方林海”“福建粮仓”之美誉。近年来,南平市围绕林相美、河道美、田园美、村貌美、庭院美、乡风美的“六美”目标,强化县域统筹、做强特色产业、提升治理效能,走出一条具有南平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2023年,南平市在全国整市域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评估中位居第一。目前,南平市8个县(市、区)获批创建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数量居福建省第一。

  坚持县域统筹

  推动和美乡村建设

  南平市以学好用深“千万工程”经验为指引,把县域作为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点,结合实际探索“一规划、一导则、一方向、一机制”工作举措,深入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抓好“一规划”。以县域为单元,统筹编制乡村振兴发展规划,综合考虑乡村人口布局、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历史文化传承等,加快形成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的建管格局。邀请同济大学等专家团队开展规划建设陪伴式服务,目前,10个县(市、区)均已完成规划评审,引导村民群众共同参与制定能用、实用、管用的乡村规划933个。

  做实“一导则”。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按照共规共建共管共享“四共”要求,聚焦“六美”目标,制定市级和美乡村建设导则纲要,从村庄整体、建筑单体、设施环境3个层次,指导县级因地制宜编制和美乡村建设导则,细化操作指引,作为县乡干部指导和美乡村建设的口袋书,精准提升乡村建设水平。

  明确“一方向”。构建“一带三沿、百村示范、千村推进”的乡村建设新格局,重点打造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和沿高铁高速、沿国省道干线、沿主要河流等“一带三沿”重点区域乡村,市本级每年统筹3000万元助力乡村发展。坚持差异化打造、特质化发展、整体性提升,力争到2027年全市建设300个以上精品村,示范带动、系统提升1000个村以上。

  用活“一机制”。建立县(市、区)党政主官“1+1”推进机制,各县(市、区)党政一把手每人抓1个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1条乡村振兴线路提升,形成领导带头、共抓落实的示范效应。目前,全市20个示范村、20条示范带沿线70个村,谋划推进项目465个、总投资110.23亿元。全市114个村被列入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名单。

  发挥特色优势

  激活产业振兴动能

  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发挥比较优势,在“链”上拓展,在“融”上发力,全力做好“土特产”文章,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念好“土”字经。在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118.4万吨以上的基础上,市级重点牵头发展山、茶、竹、水、鸡“五个一”生态优势产业,各县、乡、村深挖本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建瓯一瓶酒、浦城一粒米、延平一袋奶等特色产业,挖掘浦城九牧黄毕洋酸菜、光泽寨里霉豆腐等“乡愁”土产品,促进各地主导产业、优势产业、潜力产业、“乡愁”产业发展,切实把农村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2023年新开工、建成投产茶、竹、水、食品加工产业链项目248个,产值分别增长7%、8%、33%、7.5%。目前,全市累计获批全国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4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153个。

  打好“特”字牌。发挥科技特派员、院士专家工作站、科技小院等作用,发布武夷岩茶、水资源、“百年蔗”等白皮书,用科技成果解密优势特色产品之“特”。加快水稻、肉鸡、杉木等重点种业创新攻关,“圣泽901”白羽肉鸡、杉木第四代种苗、百合种球国产化繁育技术等在全国推广;“武夷山水”品牌以品牌价值489.98亿元位列福建区域形象品牌第一。

  唱好“产”字歌。推动建立乡村振兴公司,将其作为“抓乡促村、整乡推进”重要抓手,结合开展“到南平去、助乡村兴”活动,吸引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等“三乡人”助力乡村振兴,统筹土地、金融、人才、用工等资源要素,推动农产品产业接二连三、扩圈强链。如统筹做好竹产业、竹科技、竹文化、竹工艺文章,实现笋食品、竹建材、竹家具、竹工艺、竹工机械等全链条发展,南平市获“全国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市”称号。

  注重“三治融合”

  建立乡村治理机制

  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突出党建引领、文化铸魂、法治筑基,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以党建引领促基层自治。探索开展“党建体检+精准选派+能力提升+资源下沉”,组织2.8万名机关党员干部常态化到村服务,对全市1636个村“体检”,对症施策、谋划项目2099个,培育打造32个党建体检成果转化示范村、152个重点村,党建体检做法入选全国组织干部学院创新实践案例课程。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创新全民健康网格化服务、乡镇“幸福里”养老社区、零工市场等做法,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文化浸润促基层德治。打造“闽北讲习班”宣讲品牌,以“小故事”讲活“大道理”、宣扬新思想,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弘扬红色文化和朱子文化、茶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评选推广一批老百姓欢迎、管用、实用的村规民约,开展一批“送戏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全市11个村被列入省级“文明乡风联系点”。

  以机制保障促基层法治。整合资源,健全完善“一中心一平台一队伍一载体”工作机制,即一个县乡综治中心、一个涉稳风险隐患信息化平台、一支平安指导员队伍、一个“吃茶话事”载体,探索具有南平特色“枫桥式”做法,全市提升综治中心153个,选派2353名政法干警担任平安指导员,158名政法单位班子成员挂点联系综治中心,实现各类风险隐患和矛盾纠纷发现在早、解决在小。2023年,全市群众安全感率居全省首位;武夷山市星村镇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邵武市和平村等4个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福建省南平市委政研室、南平市农业农村局供稿)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