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工程”绘出沂蒙乡村“好容颜”
时间:2024-05-22 11:46:08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王洪东 字号:【

  临沂市沂水县位于山东省中南部、沂蒙山腹地,山地丘陵众多,总面积2434平方公里,辖18个镇街、人口120万。近年来,沂水县学习对标“千万工程”先进经验,围绕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创建共同富裕沂蒙好例,以片区推进为实施路径,以产业振兴为关键环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启动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百千工程”),深入推进富民强村战略行动。沂水县许家湖镇是“百千工程”全域推进乡镇,通过多路径探索,乡村发展全面起势,富民强村实践之路越走越宽,新时代美丽沂蒙乡村“富春山居图”越绘越美。

  实践做法

  多元培育乡村建设队伍。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基础也是保障。一是两手齐抓村级班子和党员管理。抓村级班子,增强领航发展能力,创新实施“强村带弱、优企扶弱、能人帮弱”活动,通过“强村”领路、“优企”带路、“能人”拓路,着力改变基层党组织建设相对薄弱村“班子不强、增收不力、思路不清、配套不齐”问题,累计整合帮扶资金200余万元,凝聚发展信心,村级班子战斗力明显提升。抓党员管理,提升党员内生动力。创新“五张清单”抓实党员分类记实管理,明确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必须打头阵、当表率、作示范。同时筹措村级发展资金,对工作成效明显的村进行奖补,有效提升了农村党员干部,特别是支部书记的干事创业积极性。二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如何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优势、政治优势,实现连片推动、抱团发展,是沂水县重点探索的问题。许家湖镇结合“百千工程”实施,将全镇86个村划分为“花开长虹”“姜山如画”等六个片区,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抓提升、三年树品牌”推进步骤,逐步推进建设。每个村根据村情自行制定方案,镇里逐一审核,要求必须结合实际、实用管用、突出特色。在街谈巷议、制定方案的过程中,村干部对村庄下一步的发展也逐步有了清晰的规划。三是外招内育广纳乡土人才。人才是富民强村的灵魂,许家湖镇发挥“百千工程”的平台优势,培育了46名本土致富带头人,回引了20余名在外老乡回村创业,带动乡村产业发展。为节省规划设计成本,挑选20名镇村干部进行系统培训,组建成两个团队。一个是基础建设团队,负责基础工程实施推进,严把质量关、进度关、投入关;一个是文化挖掘团队,负责挖掘文化、创造转化。在不断推出原创作品的同时,也培养了一批懂政策、会设计、能施工、抓落地的镇村“土专家”,同时也为各村培养了一批新时期乡村建设人才。

  不断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一是坚持群众的事由群众说了算。号召农村党员干部,特别是村支部书记这个关键“头雁”,要有乡土情怀,要像经营家庭一样经营村庄,一定要把美丽乡村建到群众的心坎上、把乡愁留在群众的家门口。深入到街巷中走访调研,征集群众意见诉求,结合12345热线反映情况,整理出“群众急难愁盼的十条问题”。带着这些问题,经过反复论证,提出有排水沟、有沥青路、有景观街、有游乐场、有便民停车场、有充电桩、有管理人员、有路灯、全面提升村庄卫生室的“八有一提升”建设思路。二是坚持花小钱办大事降本增效。秉持“少花钱、多干事”和“管用实用、群众需要、镇村不负债”的原则,精打细算,统分结合,沥青路等大型工程由镇里统一招标、花卉苗木一线采购,以量压价;排水沟等简易工程由村里组织采购实施,发动群众投工投劳、节省成本,将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2023年全镇86个村修建排水沟3.6万米、铺设沥青道路150公里、提升村卫生室45处、栽植花卉11万平方米,整体节约资金700余万元。三是坚持挖潜盘活闲置资源变废为宝。“百千工程”启动以来,全镇拆除闲置住宅残垣断壁450处,利用清退出的地块,因地制宜建设了游乐场200处、停车场162处,在变“丑点”为“靓点”的同时,还盘活了闲置集体资源。利用新建停车场等公共场所,村集体配置太阳能充电桩220处,既解决了群众停车难、充电难“两难题”,还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建好更要管好,“下半篇文章”往往更关键,针对后期管护的问题,配备公益管理员340名,确保所有公益工程有人管理、长期使用。

  做大做强乡村产业链条。要想富民强村,产业是关键中的关键,农业产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破解农村碎片化发展问题。“百千工程”充分整合资源、集聚优势,连片重点培育,率先探索打造乡村共同富裕先行区。一是乡村振兴产业连片发展。许家湖镇借助城郊优势谋划了4个产业片区,一个是产业项目集中区,用于全县乡村振兴项目落地,推动以工促农、工农齐进;一个是产城融合推进区,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一个是现代农业示范区,育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形成连片发展态势;一个是智慧农业引领区,聚力引进高新技术,布局现代智慧农业,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二是特色产业党支部领办。新培育壮大8家“沂蒙字号”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分别领办一种产业,推动“从美丽乡村到美丽经济再到美丽产业”转变。如“沂蒙花匠”苗木合作社,流转土地200亩,发展月季等花卉苗木繁育,每亩年可收益2万元。同时对全镇栽植的14.4万棵月季采取群众自主扦插、统一收购、集中销售的办法,带动村集体和群众共同增收,共引导各村及群众扦插月季12万棵,成活率在95%以上。推进千亩高标准花卉基地建设,推动花卉产业向高端化发展,聚力打造“月季小镇”。三是延伸特色产业链条。发挥当地农产品深加工产业走在前优势,推动玉米等粮食作物直供当地企业,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农业工业相互促进”的融合发展模式。鼓励村庄、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农作物深加工产品,提升附加值。如快堡村依托“沂蒙榛子”专业合作社,建设恒温库,用于储存榛果及周边农业园区生产的蜜桃、黄桃、大樱桃等果品,也通过代加工方式,发展榛子粉、榛子饼干等精深加工产业。同时该村还依托“沂蒙村姑”文旅合作社,发展文旅产业,推进乡村城堡亲子乐园项目建设,打造城郊观光园、亲子园、游乐园,为周边群众提供周末游、近郊游场所,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传承转化乡村文化资源。加强乡村文化保护传承,推动农耕文明优秀遗产与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促进乡村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和乡村文化产业创新性发展。一是满足群众底层文化需求。“百千工程”给每个村建设了村庄游乐场,安装滑梯、健身器材等,每处花费在6000元左右,投入不大但老少皆宜,让群众有了休闲玩耍的地方。打造了3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72个书屋,让老人、孩子有了读书消遣的地方,极大地丰富了业余文化生活。这些底层文化满足对于提振乡村文化振兴,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氛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二是创造性转化传统文化。将当地代际传颂的“东安故城文化”“库区移民文化”“古堡文化”“知青文化”“穆桂英故事”等一批历史文化,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图文并茂、成画成册、上墙展示,经常有群众驻足观看,了解典故。通过各类文化的挖掘转化,潜移默化转无形为有形,既形成了区域文化特色,也起到凝心铸魂的作用。三是创新性发展原有文化。坚持不改底色、留住乡愁,对村内古宅、古树及自然环境等进行了保护。西赵家楼村将历经四百余年的立村古槐、赵氏古宅修缮保护并整合资金打造了村史馆,让村民知晓村庄的发展历程。村民在春风化雨的文化滋润中,凝聚起强大的乡村发展信心和村庄建设管护的“邻动力”,去年以来全镇共有5100名群众参与村庄建设管护。

  工作成效

  富民强村更有信心。通过“百千工程”精心谋划发展产业,解决了经济效益支撑问题。“沂蒙花匠”合作社流转土地200亩集中扦插培育,亩均年收益2万元,合作社自行撒播繁育,每斤花卉种子可达40元~70元,群众每斤可实现30元~40元收入。对盘活闲置住宅较小腾退地块,化零为整,让农户在家门口实现土地生金。当地上市企业无偿使用光伏板为各村停车场搭建停车棚162处、配置充电桩220个,收益与村集体分成,每处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3000元。对较大腾退地块,以“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运营模式,招引产业项目落地。石屋官庄村利用连片拆除的12处废弃宅基地、2400平方米土地,借助便利交通优势,与当地食品企业合作建设恒温库,解决当地蔬果储存难题,集体年可增收2万元。

  村庄环境更加宜居。以“百千工程”为切入点,加快乡村振兴进度,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农村“脏乱差”等难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如通过“八有一提升”建设,有效破解了农村生活污水横流、环境基础差、停车难、村庄医疗条件不高等一系列群众最关心关注的问题。同时结合“绿满沂蒙花满村”活动,见缝插绿栽植绿化苗木,群众房前屋后从“垃圾场”变成了“小花园”,村庄原先的“脏乱差”现在也变成了“美洁净”。

  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党员主动担当奉献,带头上、带头干,取得了明显效果,赢得了民心。如快堡村,首先对村庄主要街道进行修缮提升,群众见到效果后,非常支持,累计捐款156万元,全部用于村内道路建设。正是因为干部主动作为,能干事、干成事,群众对农村干部更加信任,对农村工作更加支持,实现了从“看见干部就躲”到“见到干部就笑”,从“各扫门前雪”到“村活大家干”的转变。

  干部干劲愈发充足。农村干部在群众心中的威信有了明显提升,干事更有底气。如潘家沟村党支部,领办“沂蒙麦香”粮食合作社,集中发展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合作社统一运营,村民受益,去年每亩地分红950元,得到群众的广泛支持。村里老少爷们的支持是干事创业的最大动力,村干部干劲越来越足。

  经验启示

  坚持系统推进,连片打造提升至关重要。沂水县立足区域特色、发挥特色优势,规划打造17个“百千工程”片区,一片一片地抓,力争抓一片成一片。如“花开长虹”片区,仅用一年时间就初具规模,走在片区内,干净整洁、一步一景,效果良好。一到周末经常有城区及周边群众近郊游。这是之前可能需要2~3年才能实现的效果。

  坚持立足长远,打通源头活水至关重要。富民强村必须有产业支撑。许家湖镇重点培育壮大了“沂蒙麦香”“沂蒙榛子”“沂蒙花匠”等8家“沂蒙字号”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将党组织政治引领功能、合作社抱团发展优势、农民盼富致富愿望有机结合,推动“从美丽乡村到美丽经济再到美丽产业”转变,带动村集体和群众双增收,为“百千工程”的深入推进,注入了源源不断的长久动力。

  坚持群众主体,发扬首创精神至关重要。沂水县积极引导群众参与“百千工程”实施,挖掘群众首创的好经验好做法,如许家湖镇水汪村在绿化带中铺设滴灌带1500余米,仅花费500元,后续只需支付少量电费,有效节约了管护成本。类似首创做法共整理29项,汇总成7条“一线工作法”,在全县推广。

  坚持精细导向,建设实用工程至关重要。上级投入资金支持“百千工程”建设,如何才能把这项资金用到实处是关键一环,沂水县坚持既精打细算,少花钱、多干事,又精益求精,保质量、见效果。从方案设计到具体施工,都是反复斟酌打磨,一处细节需要修改四五稿,最大程度达到群众满意。在建设选材上,尽量就地取材、节约成本,确保实用管用、好建好管,这样一次投入、长期见效。

  (作者单位:山东省沂水县农业农村局)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