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高原特色农业更“特”更“优”——云南乡村产业振兴综述
时间:2024-05-22 11:51:49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中国农村杂志社采访组 字号:【

  “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是彩云之南的生动写照。这里气候温润适宜,四季果蔬更新不断;这里风景如诗如画,更是无数人心中的诗和远方。

  走进云岭大地的山川田野间,处处可见独具特色的高原农业涌动着欢笑与希望,有力地撑起了乡村振兴的产业脊梁。近年来,云南省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多样性农业,推动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在今年云南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宁强调,要把功夫下在“现代化”上,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市场竞争力,让高原特色农业更“特”更“优”,建设特色农业强省。

  瞄准更“特”更“优”,将区位资源优势加快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不断提升高原特色农业综合能力,有力有效带动农民拓展增收致富途径,使云南的乡村产业振兴步伐铿锵有力。

  坚守绿色生态底色

  让高原特色产业优质优效

  春和景明,哈尼梯田迎来一年一度的春耕。稻种撒入田中,长出一株株秧苗,移栽梯田后,便形成了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与此同时,鱼苗培育工作也在有序进行。秧苗移栽后,鱼苗就要投放至梯田中。

  元阳梯田是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在这里,人们既能欣赏壮美的梯田风光,又能亲身体验哈尼族生活,感受当地传统村落原生态文化。“田里除了种水稻、养鱼,还可以养鸭子。这样的环境种出的红米、养殖的鱼和鸭子、产出的鸭蛋,都是有机绿色产品。”元阳县新街镇爱春村党支部书记马有开说:“正是因为用好了‘哈尼梯田’这张名片,让我们吃上了‘生态旅游饭’。”

  绿色生态是乡村振兴的亮丽底色。近年来,元阳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哈尼梯田为核心对稻作系统进行深入挖掘,突出打造鱼苗繁育、集装箱养鱼、稻渔综合种养三大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乡村发展和生态保护互融共生、互促共进的振兴新路径。2023年,元阳梯田红米迎来丰收。稻渔共作模式下,全县红米产量近4万吨、稻田养鱼总产量3606吨,稻田综合亩产值由不足3000元提高到1万元左右。

  小竹子筑牢生态产业链。在位于长江上游一级支流赤水河源头的昭通市赤水源镇银厂村,一根根方竹茁壮成长,这是昭通市推进重点区域生态修复与竹产业协同发展的举措之一。昭通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物种丰富多样。目前,全市竹产业覆盖农户50余万户200余万人,主产区种竹农户年均增收1.2万元以上。

  “家乡有这么好的竹子,应该让更多群众受益。”80后返乡创业者欧贤芹的公司,位于大关县筇竹产业乡村振兴示范园内,生产出的桌椅家具、烛台、毛笔架等精致美观。经过多年发展,她不仅带动100多名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还让500余户筇竹种植户实现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

  一江清水过,两岸是青山。从金沙江畔到赤水河源头,产业兴旺与生态振兴齐头并进。近年来,云南省为了“打好高原特色农业这张牌”,聚焦粮食、茶叶、花卉、蔬菜(含食用菌)、水果、坚果、咖啡、中药材、牛羊、生猪、乡村旅游、烟草、蔗糖、天然橡胶等重点产业,推行“一个产业一个工作组、一个专家组、一个三年行动方案或一系列支持政策、一批高质量发展基地、一批龙头企业、一个调度机制”等工作机制,先后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支持高原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同时,全省坚持绿色兴农,发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打造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国家级生态农场。期间,三个县成功创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六连减”,农膜回收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83.1%、91.2%,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82.3%。

  强化科技赋能

  让产业竞争力快速提升

  走进玉溪市江川区九溪镇亚洲花卉科创谷的温室大棚里,处处红黄青绿,各种争奇斗艳,一派繁花似锦。2023年,这里生产蝴蝶兰等种苗8000万株、切花7000万枝,产值约2亿元。

  “什么时间浇水,一天浇几次水,这里的肥水系统都是按程序执行的。”技术工作人员田孟林介绍,在智能温室里还设有节省水肥的回水系统,花槽内多余的水肥通过收集处理可实现循环利用。

  云花争艳,产业振兴。近年来,江川区花卉产业在科技创新的加持下,不断提高鲜花品质和产量,引领花卉全产业链发展,产业竞争力不断优化提升,走出了一条从规模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型升级的发展之路。前卫镇依托资源特色和花卉产业优势,打造石河苹果山花卉产业园区,培育花卉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探索“产业园+企业+合作社+农户”协同发展模式,形成了品牌、质量、效益同步提升的花卉产业集群,助推乡村振兴“一路生花”。截至2023年底,江川区花卉产业总产值达21.91亿元。

  科技为竞争力赋能。景谷县在蔬菜产业发展过程中,重点引育和推广高原冬早蔬菜品种,推动蔬菜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为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景谷县还以特色种植试验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高质量发展。宾川县立足高原特色水果产业优势,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水果之乡”的道路上越走越好,连续两年入列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

  “现在种葡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品质也一年比一年好。”宾川县金牛镇自所营村葡萄种植户金文彬说。5年前,他贷款在金牛镇流转了18亩葡萄园。如今不仅还清了贷款,而且买了车,还在县城买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商品房。

  经营主体强则产业竞争力强。云南省通过实施农业经营主体倍增计划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壮大经营主体体量并提升质量,不断提高特色产业竞争力。通过对外开展大招商引入大主体,对内优化服务,加大对农业企业的扶持力度,实行税费优惠、用水用电用气欠费不停工和电价优惠等政策,云南农业市场主体不断壮大。全省两年净增农业经营主体9.6万户,总数达17.1万户。

  创新联农带农机制

  让农民增收致富动力强劲

  “这边是我们的观光农田,种的是花椰菜等各种蔬菜,另一边就是杞麓湖和秀山……”通海县大树社区党总支书记赵思旺,边驾驶观光车边向游客介绍。

  近年来,为了做好乡村旅游,强化联农带农效果,大树社区党总支牵头成立了通海县大树乡村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租赁周边村30多亩地打造田园风光综合体,整合周边自然资源推出“一日游”旅游路线,开设农家食堂并推出“大树八大碗”餐饮品牌,此外还结合时节推出“摸鱼节”“粑粑节”等特色节庆。如今,大树社区形成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结构,蔬菜产值达8000多万元,年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这为推动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增添了活力。

  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多年来,云南省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坚持围绕农民增收,通过完善机制持续增强产业联农带农能力,千方百计鼓起农民的钱袋子。全省农民收入增长较快,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3.6个百分点。

  在蒙自市,一颗小小蓝莓让农民站上产业链价值链的“C位”。当地以高附加值的蓝莓产业为突破口,探索出农户、村集体企业、龙头企业三方利益联结的“622”联农带农新机制,着重破解农民增收难、村集体经济薄弱的问题。

  据介绍,“622”是利益分成的简写,即销售收入按照农户60%、村集体企业20%、龙头企业20%的比例进行分配,其核心是企业集体农民合作共赢。根据蓝莓种苗更迭周期,这一机制以5年为期,龙头企业负责提供苗源、技术指导,打造市场品牌和销售渠道,提高蓝莓价值;农户负责土地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日常管理等工作;14个村委会联合成立蒙自市振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出资为农户垫购苗木,并提供改造大棚、建设灌溉设施的生产资料。

  “今年蓝莓的净收益估计也在六七十万元。”90后农场主许泽是蒙自当地第一个加入“622”机制的农户。2021年,他开始种植蓝莓4.5亩,当年即获得净收益12万余元。2023年,他种植蓝莓22亩,首产季分红108万元,净收益64.3万元。

  在建水县,一串串小葡萄串起农民增收的大产业。拥有“中国早熟优质葡萄第一县”之称的建水县,是全国成熟最早、规模最大的葡萄产区。近年来,该县凭借葡萄成熟比省外产区早近2个月的时间差,通过“党组织+公司+合作社+技能人才+农户”的模式,组建“金剪刀疏果队”劳务品牌,由百名本地疏果专业技能人才作为带头人,组织数千名本地“疏果师”,在建水疏果季节过后,到全国各大葡萄产区疏果。经过多年发展,“金剪刀疏果队”凭借精湛技术与良好信誉,受到了国内葡萄种植界的普遍认可,成为各地争抢对象。依托葡萄产业,建水县带动4万余名群众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和外出务工。

  “在当地,疏果师剪一串葡萄收费大概是三毛五,但是到了外地,剪一串葡萄收费就是一块二甚至更高了。”云南大家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许家忠说:“这些年,我们公司培育了近万人的疏果技术人员。”

  做好联农带农,多方互利共赢。近年来,云南省通过强化主体带动、政策驱动、典型促动,持续增强产业联农带农能力。全省出台联农带农奖补办法,推行龙头企业绑定合作社、合作社绑定脱贫户的“双绑”利益联结机制,奖补联农带农主体近1亿元,推动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形成稳定利益联结及分工合作机制,全省各类市场主体带动65%农户增收。坚持“三个一律”,对使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发展产业的、使用沪滇协作资金实施产业项目的、流转农村土地发展规模种养业的,一律要建立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全省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比例达64.5%,让农民充分享受产业发展收益。

  时光奔涌,奋斗向前,则未来可期。立足多样性资源这个独特基础,云南在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不断迈出坚实步伐。2024年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显示,云南省农业生产总体平稳,特色经济作物量效齐增,设施农业加快发展;蔬菜、水果、茶叶、鲜切花产量分别增长4.7%、7.8%、4.2%、20%;农业投资实现两位数增长。

  (采访组成员:徐刚、何晓霞、牛震)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